一种工件的内淬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0669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件的内淬火装置,包括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淬火线圈;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连接冷却液进口,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淬火线圈相连通;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连接冷却液出口,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淬火线圈相连通;淬火线圈的外围设有若干导磁体,导磁体的中部开设有一凹口,各个凹口嵌设排列在淬火线圈上,导磁体凹口的开口方向远离淬火线圈的圆心设置;淬火线圈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通孔;淬火时,淬火线圈垂直于中空工件并从其内部穿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淬火装置具有淬火效率高、淬火效果好、稳定性好等优势。稳定性好等优势。稳定性好等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件的内淬火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工件淬火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工件的内淬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适应于使用的需要,某些工件在加工成型后必须对其表面进行淬火,以 增加工件的硬度。对于中空的灌装或者环状工件,需要对其内表面进行淬火处理。
[0003]申请号为201310247981.5的专利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钢管内壁硬化淬火设备,冷却水双层铜杆端部设有感应头,另一端与中高频感应淬火变压器连接,冷却水双层铜杆通过设在淬火车基础的气动支架支撑,所述的淬火车基础上设有淬火车轨道。实现了中、大管径钢管的内壁淬火,并保证内壁淬火后淬硬层厚度均匀、硬度均匀、金相组织细密一致;冷却水双层铜杆上设置的万向滚珠支撑体可自动调整钢管,使钢管与冷却水双层铜杆同轴。
[0004]申请号为201710840851.0的专利技术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淬火感应器,包括感应本体和导磁体,感应本体包括第一感应管和第二感应管,第一感应管与第二感应管形成空心的环状结构,感应本体内设有淬火通道,第二感应管的环状内表面向圆环中心凸出于第一感应管的环状内表面,第二感应管在圆周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感应管在圆周方向的长度,导磁体设置在第一感应管上且位于第二感应管的两侧,导磁体的内侧面向圆环中心凸出于第二感应管的环状内表面。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材质和横截面大小不同的感应管,使感应器产生强弱交替的交变磁场,通过感应电流的集肤效应,在轴类零件表面产生不同深度的淬火层,降低残余应力,提高淬火效果,改善轴类零件的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的内淬火装置,尤其适用于中空工件的内表面淬火处理。
[0006]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件的内淬火装置,所述内淬火装置包括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淬火线圈;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连接冷却液进口,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淬火线圈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连接冷却液出口,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淬火线圈相连通;所述淬火线圈的外围设有若干导磁体,所述导磁体的中部开设有一凹口,各个所述的凹口嵌设排列在所述淬火线圈上,所述导磁体凹口的开口方向远离所述淬火线圈的圆心设置;所述淬火线圈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通孔;淬火时,所述淬火线圈垂直于中空工件并从所述中空工件的内部穿过。
[0007]进一步地,所述导磁体上位于所述凹口两侧的分别为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所述第一导磁部的形状为近似锥台形,所述第二导磁部上位于所述凹口开口方向的侧面为斜面。
[0008]进一步地,所述通孔靠近所述第二导磁部设置。
[0009]进一步地,所述导磁体凹口的深度不超过所述淬火线圈的径向长度。
[0010]进一步地,淬火时,所述中空工件的内壁与所述淬火线圈之间的间隔距离为0.5~
1.5cm。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为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均分别由第一边、第二边和第三边组成;所述第二边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边和第三边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边和第三边之间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一边上均设有固定板,所述内淬火装置通过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淬火设备上。
[0012]使用时,通过固定板将所述内淬火装置固定在淬火设备上,冷却液经冷却液进口进入所述内淬火装置,流经第一连接臂、淬火线圈、第二连接臂,然后通过冷却液出口排出。将待淬火的中空工件置于所述淬火设备上,所述淬火线圈对准所述中空工件,使所述淬火线圈垂直穿过所述中空工件,所述内淬火装置沿着所述中空工件轴向来回扫描淬火,淬火同时,所述内淬火装置外侧壁上的通孔中喷出冷却液,进一步提高对中空工件内表面的淬火效果,增加工件表面的硬度。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中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淬火装置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0014]1)通过淬火线圈穿设在中空工件内来回扫描淬火,可以很好的对中空工件内表面进行淬火处理;
[0015]2)通过在线圈外侧壁上设置通孔,淬火过程中冷却液喷在工件上,提高淬火效率;
[0016]3)在淬火线圈外围设置导磁体,通过导磁体的磁场作用,可以更好的进行感应淬火,也更有利于热量的传递,提高整体淬火效率;
[0017]4)导磁体上斜面的设置,使热量可以逐步递减,大大提高淬火的稳定性;将导磁体的斜面设置在靠近通孔的一侧,斜面与通孔配合,可以更加快速均匀的带走热量,进一步提高淬火的效率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内淬火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内淬火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内淬火装置中去掉导磁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内淬火装置中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

导磁体;2

淬火线圈;3

第二连接臂;4

冷却液出口;5

固定板;6

冷却液进口;7

第一边;8

第一连接臂;9

第二边;10

第三边;11

通孔;12

斜面;13

凹口;14

第一导磁部;15

第二导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但这些实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4所示,一种工件的内淬火装置,所述内淬火装置包括第一连接臂8、第二连接臂3和淬火线圈2;所述第一连接臂8的一端连接冷却液进口6,所述第一连接臂8的另一端与所述淬火线圈2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臂3的一端连接冷却液出口4,所述第二连接臂3的另一端与所述淬火线圈2相连通;所述淬火线圈2的外围设有若干导磁体1,所述导磁体1的
中部开设有一凹口13,各个所述的凹口13嵌设排列在所述淬火线圈2上,所述导磁体1凹口13的开口方向远离所述淬火线圈2的圆心设置;所述导磁体1上位于所述凹口13两侧的分别为第一导磁部14和第二导磁部15,所述第一导磁部14的形状为近似锥台形,所述第二导磁部15上位于所述凹口13开口方向的侧面为斜面12。所述导磁体1凹口13的深度不超过所述淬火线圈2的径向长度。在淬火线圈2外围设置导磁体1,通过导磁体1的磁场作用,可以更好的进行感应淬火,也更有利于热量的传递,提高整体淬火效率;导磁体1上斜面12的设置,使热量可以逐步递减,大大提高淬火的稳定性。所述淬火线圈2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通孔11;所述通孔11靠近所述第二导磁部15设置。通过在线圈外侧壁上设置通孔11,淬火过程中冷却液喷在工件上,提高淬火效率;将导磁体1的斜面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件的内淬火装置,所述内淬火装置包括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和淬火线圈;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连接冷却液进口,所述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淬火线圈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连接冷却液出口,所述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淬火线圈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线圈的外围设有若干导磁体,所述导磁体的中部开设有一凹口,各个所述的凹口嵌设排列在所述淬火线圈上,所述导磁体凹口的开口方向远离所述淬火线圈的圆心设置;所述淬火线圈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通孔;淬火时,所述淬火线圈垂直于中空工件并从所述中空工件的内部穿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件的内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体上位于所述凹口两侧的分别为第一导磁部和第二导磁部,所述第一导磁部的形状为近似锥台形,所述第二导磁部上位于所述凹口开口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来宝陈运杰傅华石建春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易嘉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