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0326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其包括:座椅本体、第一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力矩测量机构以及固定板,第一调节机构安装在座椅本体的一侧,力矩测量机构的两端对应与第一调节机构以及第二调节机构连接,固定板与第二调节机构连接。使得固定板根据用户相应地进行位置调整,测试膝关节不同角度下的屈伸肌群力量水平,提高测试的精准度。以力矩的形式评价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水平,去除小腿的尺寸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第一调节机构的设置,使得传感器中心与膝关节运动中心匹配,两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第二调节机构的设置,便于固定板升降调节以适用不同的腿长和腿角度。的腿长和腿角度。的腿长和腿角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体育器材
,尤其涉及一种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1.膝关节力量测试的意义
[0003]膝关节的力量水平在运动如跑、跳、行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膝关节属于滑车关节,其运动方式主要是屈和伸。
[0004]肌肉力量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人体的各种活动均以肌肉的收缩为动力,牵拉骨杠杆,围绕关节枢纽运动。评估肌肉力量,即肌肉产生力量的能力,是临床环境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程序。肌肉力量测试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对探讨人体关节肌肉力量与运动能力的内在关系、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促进大众健康和科学指导体育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0005]下肢力量膝关节的力量在日常活动中的重要性,而且对运动人群有更大的意义,下肢关节肌肉力量与人的速度、耐力和爆发等能力有很密切的关系。目前,下肢肌肉力量测试主要集中在膝关节的评估。
[0006]肌肉力量可以表示为力或力矩。力矩等于力乘以从关节中心到施力线(杠杆臂)的距离。用力矩表示的肌肉力量比用力更合适,因为力矩可以比较不同个体和器械之间的肌肉力量。并且在评价膝关节相关肌群力量水平时,使用力矩指标已经加入了小腿长这一力臂因素的作用。
[0007]2.膝关节力量测试方法现状
[0008]目前大多数研究对于膝关节力量测试采用的仪器是等速肌力测试系统,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膝关节的屈、伸、内收及外展肌力可进行等长、等速、离心、向心、等长收缩测试。仪器具有实时重力补偿功能以及关节角度限位保护功能,去除重力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确保受试者在设定关节活动范围内测试,避免过伸或过屈。测试过程安全稳定,测试数据准确可靠。但由于仪器购买费用昂贵,仪器笨重不方便移动,因此很难普及。
[0009]相对于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而言,便携式电子测力计具有轻便的特点。但由于测试过程中人工与测试环节对抗发力,对其他关节未进行限制与固定,测试过程中存在不同方向的力,准确性相对较差。
[0010]各种肌力测试系统,它们各有优势,系统高端精密,功能完备,但也各有不足,结构复杂,造价昂贵,难以在国内的科研单位和康复机构普及,没有一种性能良好、造价低并且便于搬运的膝关节等长肌力测试系统,而且体育科研单位和康复机构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又很大,滑雪运动队在实训基地和冰雪训练场地进行测试时使用这些测试系统总有不便,所以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性能稳定的等长肌力测试系统的研发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膝关节力矩测
试装置。
[0012]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其包括:座椅本体、第一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力矩测量机构以及固定板,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安装在所述座椅本体的一侧,所述力矩测量机构的两端对应与所述第一调节机构以及所述第二调节机构连接,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连接。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带有座椅本体、第一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力矩测量机构以及固定板的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使得固定板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身材相应地进行位置调整,可以测试膝关节不同角度下的屈伸肌群力量水平,提高测试的精准度。以力矩的形式评价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水平,去除小腿的尺寸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用于测试膝关节屈、伸力量水平,补充目前缺少简便灵活且准确度高的膝关节关节力量水平测试设备的欠缺,简化结构,降低成本,便于用户对力矩测试装置进行操作以及移动,第一调节机构的设置,使得传感器中心与膝关节运动中心匹配,两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第二调节机构的设置,便于固定板升降调节以适用不同的腿长和腿角度。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级套管、第二级套管以及第三级套管,所述第一级套管水平安装在所述座椅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级套管的一端可水平前后滑动地与所述第一级套管连接,所述第三级套管竖直设置,所述第三级套管的一端可竖直滑动地与所述第二级套管连接,所述力矩测量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三级套管的另一端。
[00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调节机构的设置,使得传感器中心与膝关节运动中心匹配,两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降低成本,简化结构,便于力矩测试装置的安装以及维护,提高用户体验。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四级套管、第五级套管以及第六级套管,所述第四级套管的一端与所述力矩测量机构连接,所述第五级套管呈字母“L”型结构,第五级套管的一端可竖直滑动地与所述第四级套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级套管可水平左右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五级套管的自由端,所述固定板安装在所述第六级套管上。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调节机构的设置,便于固定板升降调节以适用不同的腿长和腿角度,提高测试的精准度,降低成本,简化结构,便于力矩测试装置的安装以及维护,提高用户体验。
[0018]进一步地,所述力矩测量机构为扭矩传感器,所述力矩测量机构与处理器连接,所述第四级套管的一端通过花键结构与所述力矩测量机构连接。
[00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四级套管与扭矩传感器花键连接满足不同角度的调节,提高测试的精准度,降低成本,简化结构。
[0020]进一步地,所述座椅本体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三支撑腿、座椅面以及靠背,所述第一支撑腿、所述第二支撑腿、所述第三支撑腿以及所述靠背与所述座椅面铰接,所述第三支撑腿呈字母“T”型结构。
[002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支撑腿、所述第二支撑腿、所述第三支撑腿以及靠背与座椅面铰接,便于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的折叠存储以及运输,减少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的空间。
[0022]进一步地,所述座椅面的底端对应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支撑腿、所述第二支撑腿以及所述第三支撑腿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
槽以及所述第三凹槽中对应设置有用于锁止所述第一支撑腿、所述第二支撑腿以及所述第三支撑腿的第一紧锁卡扣、第二紧锁卡扣以及第三紧锁卡扣,所述第一紧锁卡扣、所述第二紧锁卡扣以及所述第三紧锁卡扣对应邻近所述第一支撑腿、所述第二支撑腿以及所述第三支撑腿设置。
[002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凹槽的设置,便于支撑腿折叠收纳至凹槽中,减少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的空间,便于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的存储以及运输。卡扣的设置,便于对支撑腿进行锁止,便于支撑腿的折叠以及打开,提高支撑腿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0024]进一步地,所述座椅面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用于靠背滑动的第四凹槽,所述靠背的底部设置有一对靠背调节旋钮,一对所述靠背调节旋钮对应可滑动安装在所述第四凹槽中。
[002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靠背调节旋钮对应安装在第四凹槽中,便于通过调节靠背调节旋钮,实现靠背的前后以及折叠位置调节,便于靠背的锁止,便于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本体(1)、第一调节机构(2)、第二调节机构(3)、力矩测量机构(4)以及固定板(5),所述第一调节机构(2)安装在所述座椅本体(1)的一侧,所述力矩测量机构(4)的两端对应与所述第一调节机构(2)以及所述第二调节机构(3)连接,所述固定板(5)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机构(2)包括:第一级套管(6)、第二级套管(7)以及第三级套管(8),所述第一级套管(6)水平安装在所述座椅本体(1)的一侧,所述第二级套管(7)的一端可水平前后滑动地与所述第一级套管(6)连接,所述第三级套管(8)竖直设置,所述第三级套管(8)的一端可竖直滑动地与所述第二级套管(7)连接,所述力矩测量机构(4)安装在所述第三级套管(8)的另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3)包括:第四级套管(9)、第五级套管(10)以及第六级套管(11),所述第四级套管(9)的一端与所述力矩测量机构(4)连接,所述第五级套管(10)呈字母“L”型结构,第五级套管(10)的一端可竖直滑动地与所述第四级套管(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级套管(11)可水平左右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五级套管(10)的自由端,所述固定板(5)安装在所述第六级套管(1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力矩测量机构(4)为扭矩传感器,所述力矩测量机构(4)与处理器连接,所述第四级套管(9)的一端通过花键结构与所述力矩测量机构(4)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膝关节力矩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1)包括:第一支撑腿(12)、第二支撑腿(13)、第三支撑腿(14)、座椅面(15)以及靠背(16),所述第一支撑腿(12)、所述第二支撑腿(13)、所述第三支撑腿(14)以及所述靠背(16)与所述座椅面(15)铰接,所述第三支撑腿(14)呈字母“T”型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彦明郭俏凤张天宇马佩冬王丽娜周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体育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