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0295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为阴极射线管供电的高压变压器升压线圈包括装在线圈架(72)内的绕组。这些绕组是成对(55,56)的。对中的第一绕组内端(57)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电极(58,60)上,对中的第二绕组内端(61)连接到第二二极管(59)的相同极性的电极(62,64)上,或反过来,将对(55,56)中的第一绕组(51)的外端(75)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电极(58,60)上,而将对中的第二绕组外端(65)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相同极性的电极(62,64)上。这样,成对绕组的绕组间电容就不会起作用,由此降低输出电压杂散振荡值。(*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用来为诸如电视机或监视器中使用的阴极射线管的电极提供高电压的腔式高压变压器的领域。特别是涉及到这种变压器的升压线圈以及装备有这种线圈的变压器。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可以将高压变压器划分成两个主要的系列,也就是腔式变压器和层式变压器。这两个系列的变压器包括一个铁磁路和围绕磁路的至少一部分绕制的初级和次级绕组。次级绕组包括两种类型的绕组,也就是用来产生诸如5,12,或30伏辅助电压的次级绕组和用来产生阴极射线管工作时所需的高电压例如是7到10千伏等级的聚焦电压和30千伏等级的阳极电压的绕组。这些高压绕组通常被称为第三级绕组或者升压绕组。在层式变压器中,升压绕组被安装在磁路部件的周围,与相对于磁路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层叠的各层在轴向上同轴。在安装下一层绕组之前用一个弯曲的绝缘材料层使绕组的各个层的电路绝缘。在腔式变压器中,由于升压绕组是分别被装在被绝缘隔板隔开的腔中的,升压绕组彼此间的电气绝缘的。这些腔沿着磁路的轴线分布。本专利技术的变压器属于后一种类型,也就是腔式变压器。这种变压器是广泛公知的,并且已经有许多出版物介绍过这种变压器,例如有美国专利US-A-5523735或者以德国汤姆逊-布朗特的名义提出的专利申请EP-A0529418A1。腔式变压器与层式变压器相比的优点在于结构成本比较低,特别是因为它可以同时绕制若干个腔的绕组。另外,还可以避免层间分层的绝缘所需要的中断。另一方面,腔式变压器具有较高的所谓“阻尼振荡”寄生电压。这些振荡会对阴极射线管屏幕上的图像产生干扰。对图像的这种干扰对于顶级的电视机,监视器或者采用高清晰度图像的电视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层式变压器不会产生或者至少是可以大大减少这种图像干扰。本专利技术人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层间电容的钝化作用。各个层间电容在其两端受到相同的电压脉冲的激励。因此,这些电容的端子两端的电压变化为零。层间的寄生电容不会被激活。另外,这种层式变压器得益于初级绕组与升压绕组的各层之间的良好耦合。还有,在地和升压线圈(第一层)的第一段之间插入一个由并联一个电感的电阻构成的偶极子有助于几乎完全消除任何残余的过振荡。本专利技术人认为由于这些原因,在被选择用于传递例如聚焦电压的任何中间层的端部,获得当决定束流的屏幕扫描频率或图像亮度变化时没有阻尼振荡并且在整流之后能够提供很稳定的直流电平的电压。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聚焦跟踪。在腔式技术中,腔间的电容由于出现在两个顺序腔中的绕组上的瞬时电压的不同而被激活。这样就会由于这些电容的充电和放电而产生寄生电压。本专利技术提出以这样的方式来构造每个腔的绕组和构成这些绕组的线的端子的连接,即至少一个腔间电容不会被激活。为此,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的升压线圈,该线圈包括一个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线圈架,线圈架上包括沿着线圈架轴线的腔,由径向隔板限定的这些腔中装有升压线圈绕组,绕组中包括第一绕组,末尾绕组和中间绕组,这些绕组各自具有两端,即一个内端和一个外端,除了第一绕组的一端和末尾绕组的一端之外,绕组的每一端都被连接到后一个或者前一个绕组的一端,或者是连接到具有两个电极即阳极和阴极的一个升压二极管的一个电极上,该线圈的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对由两个绕组构成的绕组,对中的第一绕组和对中的第二绕组被装在两个顺序的腔中,至少两个二极管即第一和第二二极管,该对中第一绕组的内端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的一个电极,该对中第二绕组的内端被连接到第二二极管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或者是将该对中第一绕组的外端连接到第一二极管的一个电极,而将该对中第二绕组的外端连接到第二二极管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在最一般的实施例中,该线圈包括按上述方式构成的至少两对即第一和第二对绕组,构成这两个对的四个绕组被装在顺序的腔中,由两个对共同构成一个基本单元,第一对的第一绕组的内端连接到第一二极管的一个电极,第一对的第二绕组的内端连接到第二二极管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而第二对的第一绕组的外端连接到第一二极管的另一个电极,第二对的第二绕组的外端连接到第二二极管的另一个电极。通过阅读以下结合附图对具体解释性实施例及其变型的详细说明可以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所内容,在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表示一种层式升压器的层次及其层间电容。图2示意性地表示了按照现有技术构成的一例顺序腔的绕组以及用来分开两个顺序的升压绕组的二极管。图3示意性地表示了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基本单元,它包括四个顺序腔的绕组,并且将这些绕组连接到分开绕组的二极管上。图4示意性地表示了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基本单元,它包括四个顺序腔的绕组,并且将这些绕组连接到分开绕组的二极管上。图5是按照本专利技术构成的一个线圈的透视图。图6示意性地表示了如图5所示的线圈的电路连接。图7表示装备有升压线圈的一个变压器,线圈中包括按照本专利技术构成的绕组。图1和2被用来概括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图1表示一个层式升压器的层次1,2,3。每一层是由具有第一和第二端的一个绕组构成的,层1是4,5;层2是6,7;而层3是8,9。层1与层2之间和层2与层3之间的层间电容是由各层中相对的导线表面而形成的。这种电容实际上是分散的。在图1中,为了绘图的便利而将其画在每个绕组的端部。为了描述这些电容,可以用分别位于层1和层2的第一端4,6和第二端5,7之间的电容10,11来表示分布在层1和2之间的电容。按照同样的方式用电容12和电容13来表示连接在层2和3之间的层间电容。每个第一端由一个二极管连接到下一层的第二端。这样,构成第一层的绕组1的第一端4连接到一个二极管14的阳极15,其阴极16连接到构成第二层的绕组2的第二端7上。在图1中已经表示了分别出现在第一端4,6,8上的电压脉冲17,19,21和分别出现在第二端5,7,9上的电压脉冲18,20,22。按照本专利技术,由于分别出现在第一端4,6,8和第二端5,7,9上的电压信号具有相同的形状也就是相同的幅值和相同的符号,层间电容不会被激活。因此,不会由于这些电容的充电和放电造成受控电压的劣化。图2表示按照公知的方式出现在装有升压器线圈的腔上的脉冲。外端是位于绕组终端的一端,靠近这一端的导线构成的匝在径向上距绕组线圈的轴线相距最远。这种情况与内端正好相反,也就是位于腔底部靠近绕组心轴的一端,靠近这一端的导线构成的匝在径向上距绕组线圈的轴线相距最近。在图2中没有表示绕组心轴,而是仅仅表示了这一心轴的轴线AA’。在图中表示了第一段23和第二段24两个顺序的升压绕组段。第一段23包括三个局部绕组25,26,27,每个绕组被装在一个腔(未示出)中。第二段24包括四个局部绕组28,29,30,31,每个绕组被装在一个腔(未示出)中。用一个二极管32来连接这两个段23,24。第二段24被连接到二极管33上,用来连接到下一个段(未示出)。局部绕组25,26的外端34和35分别连接到各个局部绕组26,27的内端36,37。第一段23的最后一个局部绕组的外端38连接到二极管32的阳极39,该二极管的阴极40被连接到第二段24的第一局部绕组28的内侧端49。为了便于说明,假设每个局部绕组25-31都包括相同的匝数。在图2中表示了本专利技术人沿着这些绕组分别在第一单元23的每个绕组25-27的外端上测量的信号41-43。这些信号的形状基本上相同,但是幅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线圈(100),该线圈包括一个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线圈架(72),架上包括沿着架轴线AA’的腔(79↓[1]-79↓[12]),由径向隔板(80↓[1]-80↓[21])限定的这些腔中装有升压线圈绕组(51-54),绕组中包括第一绕组(51↓[1]),末尾绕组(83)和中间绕组,这些绕组各自具有两端(57,61,65,66,67,75,81,84),即一个内端(57,61,65,81)和一个外端(66,67,75,84),除了第一绕组的一端(75)和末尾绕组(83)的一端(85)之外,绕组(51-54)的每一端(57,61,65,66,67,75,81,84)都被连接到下一个或者前一个绕组的一端,或者是连接到具有两个电极(58,60,62,64)即阳极(58,62)和阴极(60,64)的一个升压二极管(59,63)的一个电极(58,60,62,64)上,该线圈(100)的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对由两个绕组(51↓[1]-51↓[3];52↓[1]-52↓[3];53↓[1]-53↓[3];54↓[1]-54↓[3])构成的绕组(55↓[1]-55↓[3],56↓[1]-56↓[3]),对中的第一绕组(51↓[1]-51↓[3];53↓[1]-53↓[3])和对中的第二绕组(52↓[1]-52↓[3];54↓[1]-54↓[3])被装在两个顺序的腔(79↓[1],79↓[12])中,至少两个二极管(59,63)即第一(59)和第二(63)二极管,该对中第一绕组的内端(57)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一个电极(58,60),该对中第二绕组的内端(61)被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62,64),或者是将该对(55,56)中第一绕组(51)的外端(75)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一个电极(58,60),而将该对中第二绕组的外端(84)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62,64)。...

【技术特征摘要】
FR 1998-9-30 98122511.一种变压器线圈(100),该线圈包括一个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线圈架(72),架上包括沿着架轴线AA’的腔(791-7912),由径向隔板(801-8021)限定的这些腔中装有升压线圈绕组(51-54),绕组中包括第一绕组(511),末尾绕组(83)和中间绕组,这些绕组各自具有两端(57,61,65,66,67,75,81,84),即一个内端(57,61,65,81)和一个外端(66,67,75,84),除了第一绕组的一端(75)和末尾绕组(83)的一端(85)之外,绕组(51-54)的每一端(57,61,65,66,67,75,81,84)都被连接到下一个或者前一个绕组的一端,或者是连接到具有两个电极(58,60,62,64)即阳极(58,62)和阴极(60,64)的一个升压二极管(59,63)的一个电极(58,60,62,64)上,该线圈(100)的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对由两个绕组(511-513;521-523;531-533;541-543)构成的绕组(551-553,561-563),对中的第一绕组(511-513;531-533)和对中的第二绕组(521-523;541-543)被装在两个顺序的腔(791,7912)中,至少两个二极管(59,63)即第一(59)和第二(63)二极管,该对中第一绕组的内端(57)被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一个电极(58,60),该对中第二绕组的内端(61)被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62,64),或者是将该对(55,56)中第一绕组(51)的外端(75)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一个电极(58,60),而将该对中第二绕组的外端(84)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62,64)。2.按照权利要求1的线圈(100),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两对绕组,即第一对绕组(55)和第二对绕组(56),构成两对绕组(55,56)的四个绕组(51-54)被装在顺序的腔(791,794)中,这两对绕组共同构成一个基本单元(50),第一对绕组(55)的第一绕组(51)的内端(57)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阳极(58),第一对绕组(55)的第二绕组(52)的内端(61)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阳极(62),而第二对绕组(56)的第一绕组(53)的外端(66)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阴极(60),第二对绕组(56)的第二绕组(54)的外端(67)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阴极(64)。3.按照权利要求1的线圈(100),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两对绕组,即第一对绕组(55)和第二对绕组(56),构成两对绕组(55,56)的四个绕组(51-54)被装在顺序的腔(791,794)中,这两对绕组共同构成一个基本单元(50),第一对绕组(55)的第一绕组(51)的外端(75)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阳极(58),第一对绕组(55)的第二绕组(52)的外端(84)连接到第二二极管(63)的阳极(62),而第二对绕组(56)的第一绕组(53)的内端(65)连接到第一二极管(59)的阴极(60),第二对绕组(56)的第二绕组(54)的内端(81)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沃尔特戈斯伯格丹尼尔古迪米歇尔马尔夫罗伊塞缪尔恩格福
申请(专利权)人:汤姆森电视器件法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R[法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