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器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9801 阅读:3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个触发器线圈具有原边绕组、副边绕组、上述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分别并入其中的插件、原边绕组的一端和副边绕组的一端分别与其相连的公共接线端。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端与所述公共接线端的引出部分在该接线端和电路基板相连的一侧相连接,而所述副边绕组的一端与所述公共接线端引出部分在该接线端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相连接。(*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载于闪光发射管触发电极上的用于产生触发电压的触发器线圈
技术介绍
迄今为止,人们都知道一种照相机。当目标的亮度不足时,在按动快门的同时会触发闪光灯闪烁进行摄影。这种照相机设有闪光生成电路用于产生闪光。闪光生成电路包括充电电路、用于储存由充电电路产生的充电电能的主电容、在主电容释放电能的作用下用于发射闪光的闪光发射管以及加载于闪光发射管触发电极上的用于产生触发电压的触发器线圈。上述触发器线圈包括一个原边绕组、一个副边绕组以及连接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的插件。例如,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的线圈数分别是20圈和500圈,并且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的直径分别是Φ0.2和Φ0.05。上述触发器线圈有两种类型的触发器线圈其中的一类是具有四接线端的触发器线圈,该类触发器线圈共有四个接线端包括原边绕组的两个接线端和副边绕组的两个接线端;另外一类是具有三接线端的触发器线圈,该类触发器线圈共有三个接线端一个公共接线端和两个原、副边绕组的接线端,在上述公共接线端的公共基座上原边绕组的一端与副边绕组的一端相连。特别是,在三接线端的触发器线圈中,原边绕组直径相对较大,而副边绕组直径相对较小,二者共同缠绕在公共接线端的相同位置上,并通过焊接固定在电路基板上。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微弱的外力能断开直径相对较小的副边绕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前面所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旨在防止副边绕组被断开的触发器线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所述技术方案这种触发器线圈,它包括原边绕组、副边绕组、上述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分别并入其内的插件、原边绕组的一端和副边绕组的一端相连的公共接线端、与原边绕组另一端相连的主接线端以及与副边绕组另一端相连的副接线端,其中,电流在上述主接线端与公共接线端之间流过,从而在副接线端上产生加载在闪光发射管触发电极上的触发电压,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公共接线端具有延伸穿过插件的销状外形并且其一端与电路基板相连;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端与所述从插件中穿出的公共接线端引出部分在该接线端和电路基板相连的一侧相连接,副边绕组的一端与所述公共接线端引出部分在该接线端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相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述触发器线圈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原边绕组的一端与所述公共接线端的引出部分在该接线端和电路基板相连的一侧相连接,副边绕组的一端与所述公共接线端引出部分在该接线端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相连接。即使触发线圈安装在电路基板上,并且将外力施加于此,与那种传统的触发器线圈即内部被设计成较大直径的原边绕组和较小直径的副边绕组缠绕在公共接线端的相同位置上的传统触发器线圈相比,可以预见外力对副边绕组一端的影响是微弱的。因此,可以防止副边绕组被断开。附图说明图1(a)-图1(c)为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构成的触发线圈的状态视图,图1(d)是触发器线圈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触发器线圈的等效电路图。图3是图1所示触发器线圈在闪光生成电路中的电路图。本专利技术最佳实施例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图1(a)-图1(c)是分别从三个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触发线圈状态的状态视图,图1(d)是触发器线圈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触发器线圈的等效电路图。图1(a)示出了从顶部观察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构成的触发器线圈10的接线端14、15的状态。图1(b)示出了沿箭头A的方向观察图1(a)所示的触发器线圈10的状态。图1(c)示出了沿箭头B的方向观察图1(a)所示的触发器线圈10的状态。图1(d)是触发器线圈10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触发器线圈10包括原边绕组11、副边绕组12、原边绕组11和副边绕组12插入其内的模件13(与本专利技术所述插件相对应)。原边绕组11的线圈数比副边绕组12的线圈数少,原边绕组11的直径是Φ0.35而副边绕组12的直径是Φ0.05。如图1(d)及图2所示,触发器线圈10还包括金属杆制成的公共接线端14,该公共接线端14具有与原边绕组11的一端11a(线圈终端)相连的引出部分14a,同时具有与副边绕组12的一端12a(线圈终端)相连的引出部分14b。此外,触发器线圈10还包括金属杆制成的主接线端15和副接线端16,其中主接线端15与原边绕组11的另一端11b(线圈开始端)相连接、副接线端16与副边绕组12的另一端12b(线圈开始端)相连接。触发器线圈10还包括空位销(NC)17用于牢牢地把触发器线圈10固定在电路基板(图中没有示出)上,该电路基板设置在图1(d)所示的触发器线圈10下面。触发器线圈10通过在主接线端15及公共接线端14之间流过电流的方式在副接线端16上产生适用于闪光发射管触发电极(将在后面描述)上的触发电压。如图1(c)及图1(d)所示,构成触发器线圈10的公共接线端14具有销状外形,并且延伸穿过模件13,其一端与电路基板相连。如上所述,原边绕组11的一端11a与从模件13与电路基板相连的一侧伸出的公共接线端14的引出部分14a相连接。副边绕组12的一端12a与从模件13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伸出的公共接线端14的引出部分14b相连接。构成触发器线圈10的模件13具有一个内部插着杆状芯线的孔径13b(图中未示出)。在这样构成的触发器线圈10中,在公共接线端14与电路基板连接的一侧,原边绕组11的一端11a和公共接线端14的引出部分14a相连接。同时,在公共接线端14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副边绕组12的一端12a与公共接线端14的引出部分14b相连接。这样即使将触发器线圈10固定于电路基板上并且将外力施加于此,与内部被设计成较大直径的原边绕组和较小直径的副边绕组缠绕在公共接线端的相同位置上的传统触发器线圈相比,可以预见外力对副边绕组12一端12a的影响是微弱的。因此,可以防止副边绕组12被断开。接着,将描述触发器线圈10被并入安装于照相机内部闪光生成电路中的情形。图3是闪光生成电路的电路图,其中图1所示的触发器线圈被并入到该闪光生成电路中。图3所示的闪光生成电路100包括图1所示的触发器线圈10、闪光发射管20、主电容31、电阻元件32和33、触发电容34、晶闸管35以及接线端36、38和39。如上所述,闪光生成电路100固定在上述照相机上。与对照相机进行全面控制的内置电池相连接的充电电路所升的电压Va被加载到接线端36上。在接线端36和保持着接地电势GND的接线端39之间,电阻元件32与触发电容34串联,而闪光发射管20与主电容31互相并联。闪光发射管20包括阳极21、阴极22及触发电极23。闪光发射管20内部含有氙气。其内缠绕着组成触发器线圈10的原边绕组11的主接线端15被连接到电阻元件32与触发电容34的连接点上。其内缠绕着组成触发器线圈10的副边绕组12的主接线端16被连接到闪光发射管20的触发电极23上。组成触发器线圈10的公共接线端14通过晶闸管35被连接到接线端39上。晶闸管35的门极与反馈的控制信号Ft的接线端38相连接,同时还通过电阻元件33与接线端39相连接。上述闪光生成电路100首先在接线端38接收‘低’电平的控制信号Ft。加载到接线端36上的电压Va使得主电容31能够存储足够的电能。而且,触发电容34也可通过接线端36-电阻32-触发电容34-接线端39的路径存储电能。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发器线圈,包括:原边绕组、副边绕组、上述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分别并入其中的插件、原边绕组的一端和副边绕组的一端分别与其相连的公共接线端、与原边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的主接线端以及与副边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的副接线端,其中电流在主接线端与公共接线端之间传导从而在副接线端上产生加载到闪光发射管触发电极上的触发电压,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共接线端具有延伸穿过插件的销状外形,并且其一端与电路基板相连接; 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端与所述从插件中穿出的公共接线端引出部分在该接线端和电路基板相连的一侧相连接,所述副边绕组的一端与所述从插件中穿出的公共接线端引出部分在该接线端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村克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