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0871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植及养殖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本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址整田;S2:开沟处理;S3:虾沟种植;S4:稻田培育;S5:稻田管理;S6:虾沟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虾共作互补互利,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化解了废弃物秸秆、过剩肥料、龙虾排泄物等形成的农业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加了产量与效益,通过投喂天然饲料,在节约了购买成品饲料的经济资源时,还保证了虾的口感,在夏季,可进行遮阳,避免因温度过高造成虾进入虾笼或地笼网后死亡。温度过高造成虾进入虾笼或地笼网后死亡。温度过高造成虾进入虾笼或地笼网后死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种植及养殖
,具体为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稻虾共作是新型的种养模式之一,稻田养虾技术有意识地将稻田生态系统向更有利的方向转化,充分利用了农田资源,在当前农村是一种发展耕种加养殖生态模式的新型产业类型。
[0003]目前稻虾共作的养殖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从而使得稻子产量与虾产量不能达到兼顾的状况,无法实现互促互进的作用,且现有的虾养殖个体普遍较小,不能达到市场所要的需求,且投喂饲料较多,增加了经济成本的同时,影响了虾的口感;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现需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有效的解决了目前稻虾共作的养殖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从而使得稻子产量与虾产量不能达到兼顾的状况,无法实现互促互进的作用,且现有的虾养殖个体普遍较小,不能达到市场所要的需求,且投喂饲料较多,增加了经济成本的同时,影响了虾的口感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选址整田:选择附近2

3km内有水源且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土壤肥沃的稻田,以沿河的低洼田为主要选择,将田分为3

5公顷的多个单元,在单元四周开沟筑埂,埂宽4

6m,翻耕田内,并在田内加入均匀撒入农家肥,的施加比例按照1公顷15

20kg进行施加,且在施加后,在稻田表面均匀覆盖2

3cm的稻草进行保温,保温时间为5

7d,保温时间过后,取走表面稻草;
[0007]S2:开沟处理:在上述步骤S1的基础上,沿埂内四周开挖环形养虾沟,养虾沟沟宽2

2.2m,沟深1

1.2m,且拐角处呈弧形,保证整个养虾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

12%农家肥,且将挖养虾沟的土用于加固加高田埂,使得田埂高出田面0.5

0.6m,沿田埂四周靠近养虾沟处设置防护栏,防护栏高度为40

60cm,在养虾沟的端口开设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孔和出水孔处均设置有防逃过滤网;
[0008]S3:虾沟种植:在上述步骤S2的基础上,向养虾沟中注入水位30

60cm的水,再向养虾沟内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以及喜旱莲子草,保证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以及喜旱莲子草的总占用面积为养虾沟面积的25%

35%,在田埂四周种植果树、向日葵以及灌木类树木,且在放养虾苗前一周用生石灰泼洒养虾沟以及田埂,泼洒时按照1公顷50

60kg为比例均匀喷洒;
[0009]S4:稻田培育:在上述步骤S1的基础上,向稻田内进行灌水,稻田水深20

30cm左右,选择生育期为后期成熟种,且茎秆粗壮、抗虫害、抗倒伏以及米质较优的品种以秧苗扦插的方式进行水稻种植,且种植时水稻横向行距控制在30

35cm,纵向行距控制在18

20cm,栽种密度按照1公顷9500

10000株为宜;
[0010]S5:稻田管理:在上述步骤S4的基础上,水稻幼穗分化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20

22cm;水稻生长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5

15cm;水稻开花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25

30cm;水稻结实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5

10cm;水稻黄熟期时,抽出稻田水深,使稻田干硬,并在收割水稻时留下10

20cm稻杆,收割后,向稻田加入20

25cm水深,使稻杆以及稻草发酵产生浮游生物,以作虾饲料使用,在水稻种植期间,视水稻状况对其进行农药的喷洒以及追肥,喷洒次数保持在2

3次为宜;
[0011]S6:虾沟管理:在上述步骤S3的基础上,在3

4月,向养虾沟内投入幼虾苗,按照1m21800

3000尾为宜,投放时,注意分点均匀投放,且投放时间应选择早晚时间段,5

7月对养虾沟内的虾进行捕捞,8

9月向养虾沟内投放亲虾,亲虾按照1公顷20

30kg投放比例进行投放,且在4

7月期间,对养虾沟中的虾进行饲料投喂,投喂时选择下午17:00

19:00为宜。
[0012]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农家肥由稻草、石灰、草木灰、泥炭以及氮肥组合而成,且稻草、石灰、草木灰、泥炭以及氮肥的比例为3:2:1:1:3,其中稻草经过提前发酵。
[0013]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养虾沟中的水深在越冬前期应保持在30

35cm左右,在越冬期应保持在40

45cm以进行保温,在春季应保持在30

40cm以进行升温,在夏季应保持在55

60cm以进行降温。
[0014]优选的,所述步骤S5中,在对稻苗进行追肥时,在幼穗分化期进行20%

25%的追肥;在生长期进行40%

50%的追肥;在开花期进行10%

15%的追肥;在结实期遇进行30%

35%的追肥,追肥肥料选择尿素或复合肥。
[0015]优选的,所述步骤S5中,农药包括Bt生物农药、代森锌、福美双、萎镑灵、异稻瘟净、乙磷铝、百菌清、除草醚、敌稗、阿特拉津和去草胺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16]优选的,所述步骤S6中,饲料包括米糠、豆渣、大豆、螺肉、鱼肉、麦麸和花生饼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且喂食量应按照虾体重的3%

5%为宜。
[0017]优选的,所述步骤S6中,在进行捕捞时,采用虾笼或地笼网进行捕捞,且应在每天改变虾笼或地笼的位置,在捕捞到过小虾时,及时放归。
[0018]优选的,所述防逃过滤网至少为2

3层,且在过滤网之间加装过滤棉片,所述养虾沟处配备2

3台增氧机。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实现了稻虾共作互补互利,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化解了废弃物秸秆、过剩肥料、龙虾排泄物等形成的农业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加了产量与效益;
[0020]2、本专利技术,通过投喂米糠、豆渣、大豆、螺肉、鱼肉、麦麸和花生饼等天然饲料,在节约了购买成品饲料的经济资源时,还保证了虾的口感,且在田埂四周种植果树、向日葵以及灌木类树木,不仅提高了田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选址整田:选择附近2

3km内有水源且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土壤肥沃的稻田,以沿河的低洼田为主要选择,将田分为3

5公顷的多个单元,在单元四周开沟筑埂,埂宽4

6m,翻耕田内,并在田内加入均匀撒入农家肥,的施加比例按照1公顷15

20kg进行施加,且在施加后,在稻田表面均匀覆盖2

3cm的稻草进行保温,保温时间为5

7d,保温时间过后,取走表面稻草;S2:开沟处理:在上述步骤S1的基础上,沿埂内四周开挖环形养虾沟,养虾沟沟宽2

2.2m,沟深1

1.2m,且拐角处呈弧形,保证整个养虾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

12%农家肥,且将挖养虾沟的土用于加固加高田埂,使得田埂高出田面0.5

0.6m,沿田埂四周靠近养虾沟处设置防护栏,防护栏高度为40

60cm,在养虾沟的端口开设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孔和出水孔处均设置有防逃过滤网;S3:虾沟种植:在上述步骤S2的基础上,向养虾沟中注入水位30

60cm的水,再向养虾沟内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以及喜旱莲子草,保证伊乐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以及喜旱莲子草的总占用面积为养虾沟面积的25%

35%,在田埂四周种植果树、向日葵以及灌木类树木,且在放养虾苗前一周用生石灰泼洒养虾沟以及田埂,泼洒时按照1公顷50

60kg为比例均匀喷洒;S4:稻田培育:在上述步骤S1的基础上,向稻田内进行灌水,稻田水深20

30cm左右,选择生育期为后期成熟种,且茎秆粗壮、抗虫害、抗倒伏以及米质较优的品种以秧苗扦插的方式进行水稻种植,且种植时水稻横向行距控制在30

35cm,纵向行距控制在18

20cm,栽种密度按照1公顷9500

10000株为宜;S5:稻田管理:在上述步骤S4的基础上,水稻幼穗分化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20

22cm;水稻生长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5

15cm;水稻开花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25

30cm;水稻结实期时,控制稻田水深在5

10cm;水稻黄熟期时,抽出稻田水深,使稻田干硬,并在收割水稻时留下10

20cm稻杆,收割后,向稻田加入20

25cm水深,使稻杆以及稻草发酵产生浮游生物,以作虾饲料使用,在水稻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一帆罗勤全胡国转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公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