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翁瑞专利>正文

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8497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包括输电导芯,输电导芯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内防护层,内防护层的外部设置有防护外壳,内防护层的外部表面均匀固定连接有限制组件,防护外壳外部底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展开防护组件,防护外壳外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展平收纳框,展平收纳框的内部且位于防护外壳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接触底板,接触底板的底部表面均匀设置有接触组件,限制内槽内部底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增阻接触片,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输电线路技术领域。该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达到了抵抗扭力的阻力逐渐增大,起到缓解扭力的作用,保护尾缆不受扭力损坏,同时降低尾缆内芯位移量,保证尾缆内芯结构状态的稳定性。保证尾缆内芯结构状态的稳定性。保证尾缆内芯结构状态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输电线路
,具体为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

技术介绍

[0002]输电线路是用变压器将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升压后,再经断路器等控制设备接入输电线路来实现。结构形式,输电线路分为架空输电线路和电缆线路。
[0003]架空输电线路由线路杆塔、导线、绝缘子、线路金具、拉线、杆塔基础、接地装置等构成,架设在地面之上。按照输送电流的性质,输电分为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
[0004]目前输电线路的尾缆不具备防扭转能力,内芯与外部防护层出现大扭力时可将其损坏,从而对输电造成影响,传统的尾缆在拖拽过程中容易受到尖锐物体损坏,并且拖拽过程容易造成尾缆翻转,增加尾缆传输的扭转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解决了目前输电线路的尾缆不具备防扭转能力,内芯与外部防护层出现大扭力时可将其损坏,从而对输电造成影响,传统的尾缆在拖拽过程中容易受到尖锐物体损坏,并且拖拽过程容易造成尾缆翻转,增加尾缆传输的扭转力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包括输电导芯,所述输电导芯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内防护层,所述内防护层的外部设置有防护外壳,所述内防护层的外部表面均匀固定连接有限制组件,所述防护外壳外部底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展开防护组件,所述防护外壳外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展平收纳框,所述展平收纳框的内部且位于防护外壳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接触底板,所述接触底板的底部表面均匀设置有接触组件,所述防护外壳内部的四周均匀设置有限制内槽,所述限制组件的顶部在限制内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所述限制内槽内部底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增阻接触片。
[0009]优选的,所述防护外壳的内部其位于增阻接触片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增阻收纳框,所述增阻收纳框的尺寸与限制组件的尺寸对应设置。
[0010]根据权利要求述的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所述防护外壳内部底端的中间位置均匀设置有稳定凹槽,所述稳定凹槽与限制组件对应设置。保证尾缆失去扭力后,结构安装的稳固,避免尾缆结构轻易出现移动。
[0011]优选的,所述稳定凹槽底端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挤压摆片,所述挤压摆片轴心处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增阻夹持片,所述增阻夹持片设置在稳定凹槽的外部。抵抗扭力的阻力逐渐增大,起到缓解扭力的作用,保护尾缆不受扭力损坏,同时降低尾缆内芯位移量,保证尾缆内芯结构状态的稳定性。
[0012]优选的,所述限制组件包括限制滑块,所述限制滑块的底部与防护外壳固定连接,所述限制滑块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收纳弧槽。
[0013]优选的,所述收纳弧槽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增阻垫块,所述增阻垫块侧面的表面均匀设置有翻转刮槽,所述翻转刮槽与增阻夹持片的表面对应设置。进一步增加抵抗扭力的阻力大小,保证能够充分抵抗扭力。
[0014]优选的,所述展开防护组件包括展平限位板,所述展平限位板的末端转动连接有展平底压板,所述展平限位板远离展平底压板的一端与展平收纳框转动连接,所述展平底压板的末端在展平收纳框的表面滑动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展平底压板底部的表面均匀设置有通气孔,所述展平限位板的内侧通过支撑空气杆与展平底压板转动连接。两侧的展开防护组件将尾缆形成支撑,避免尾缆某一位置扭力多大的现象。
[0016]优选的,所述接触组件包括缓冲锥槽,所述缓冲锥槽设置在接触底板的表面,所述缓冲锥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外防护垫片,所述外防护垫片的内部设置有恒压储气囊,所述恒压储气囊的顶部的中间位置均匀设置有密封调节板。降低刻划产生的损坏,同时挤压力产生的流动空气再次对接触面清理,进一步提高尾缆拖拽过程的安全性。
[0017](三)有益效果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该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当尾缆内部的扭力过大时,限制组件从对应的稳定凹槽内部向外滑动,从而限制组件逐渐与增阻夹持片接触,增阻夹持片表面的粗糙表面起到缓冲扭力的作用,随着扭力的逐渐增大,限制组件逐渐向增阻接触片的位置靠近,此时抵抗扭力的阻力逐渐增大,起到缓解扭力的作用,保护尾缆不受扭力损坏,同时降低尾缆内芯位移量,保证尾缆内芯结构状态的稳定性。
[0020](2)、该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增阻收纳框和稳定凹槽的尺寸均与限制组件的外轮廓对应设置,保证尾缆失去扭力后,结构安装的稳固,避免尾缆结构轻易出现移动。
[0021](3)、该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翻转刮槽与增阻夹持片的粗糙表面接触时,逐渐将增阻垫块的凸起弧面翻转出,增加了与增阻接触片表面接触阻力,进一步增加抵抗扭力的阻力大小,保证能够充分抵抗扭力。
[0022](4)、该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尾缆在地面拖拽时,尾缆的自重向下挤压接触底板,接触底板的两端向上推送展平底压板,从而展平底压板和展平限位板的连接处向外延伸,此时连接处与地面接触,两侧的展开防护组件将尾缆形成支撑,避免尾缆某一位置扭力多大的现象。
[0023](5)、该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拖拽过程中支撑空气杆被挤压,从而将其内部的空气从通气孔排出,排出的空气将地面的颗粒吹动,降低尾缆拖拽时的磨损。
[0024](6)、该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拖拽过程中尖锐的部位在外防护垫片的表面滑动时,恒压储气囊缓冲尾缆在尖锐部位的接触压力,同时密封调节板的中间位置将尖锐部位脱离尾缆结构表面,降低刻划产生的损坏,同时挤压力产生的流动空气再次对接触面清理,进一步提高尾缆拖拽过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防护外壳内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A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限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展开防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专利技术接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1输电导芯、2内防护层、3防护外壳、4限制组件、41限制滑块、42收纳弧槽、43增阻垫块、44翻转刮槽、5展开防护组件、51展平限位板、52展平底压板、53通气孔、54支撑空气杆、6展平收纳框、7接触底板、8接触组件、81缓冲锥槽、82外防护垫片、83恒压储气囊、84密封调节板、9限制内槽、10增阻接触片、11增阻收纳框、12稳定凹槽、13挤压摆片、14增阻夹持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包括输电导芯(1),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导芯(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内防护层(2),所述内防护层(2)的外部设置有防护外壳(3),所述内防护层(2)的外部表面均匀固定连接有限制组件(4),所述防护外壳(3)外部底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展开防护组件(5),所述防护外壳(3)外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展平收纳框(6),所述展平收纳框(6)的内部且位于防护外壳(3)的底部滑动连接有接触底板(7),所述接触底板(7)的底部表面均匀设置有接触组件(8),所述防护外壳(3)内部的四周均匀设置有限制内槽(9),所述限制组件(4)的顶部在限制内槽(9)的内部滑动连接,所述限制内槽(9)内部底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增阻接触片(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壳(3)的内部其位于增阻接触片(10)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增阻收纳框(11),所述增阻收纳框(11)的尺寸与限制组件(4)的尺寸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述的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壳(3)内部底端的中间位置均匀设置有稳定凹槽(12),所述稳定凹槽(12)与限制组件(4)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模块化设计用连接尾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凹槽(12)底端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挤压摆片(13),所述挤压摆片(13)轴心处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增阻夹持片(14),所述增阻夹持片(14)设置在稳定凹槽(12)的外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瑞
申请(专利权)人:翁瑞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