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08176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增殖网箱布设于岛礁邻近海域;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投放热带海参、植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中的一种或几种,利用藻类、贝、鱼、海参之间对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贝类增殖过程中的成活率。该方法能隔绝大型鱼类的进入,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生物,通过控制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贝类增殖过程中的成活率。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养殖网箱
,具体涉及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大珠母贝、合浦珠母贝、企鹅珍珠贝等为南海主要珍珠贝种类,主要以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又称白蝶贝,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珠母贝属,是世界范围内用来培育海水有核珍珠的四种重要珍珠母贝之一,主要用于培育粒径大、珠层厚、光泽度好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南洋珠”,由大珠母贝培育的“南洋珠”占世界海水珍珠总产值的46%。早在1970年,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蒙钊美和曹家录两位前辈,首次获得大珠母贝人工苗种繁育的成功,继而又在1981年获得大珠母贝育珠的成功,打破了国内不能生产大型海水珍珠的历史,也正因此突出贡献在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但在1985年后,国内近海海域养殖的大珠母贝幼贝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1987年后大珠母贝幼贝养殖出现大规模死亡,基本过不了壳高5cm这个关口。
[0003]大珠母贝的养殖和育珠环境条件,比其他小型珍珠贝类的养殖环境条件要求高得多,它不但处于高温地带,而且海水比重(盐度)要求高,水质要求清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工业污水、废水的排放及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的排放,致使海洋养殖环境发生了变化,水质变坏,污染严重,近岸养殖港湾变小,水变浅,混浊度增高,而近岸良好的港湾变成差港湾,给大珠母贝养殖业带来一定困难。尤其是近岸养殖海区的浮游生物较丰富,受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藻类繁殖加快,藤壶、牡蛎、珊瑚虫、海鞘、苔藓虫、穿孔海绵、海藻等附着生物的生长更快,而这些生物大量地附着在贝笼及珍珠贝的壳口处,堵塞水流,减少了珍珠贝的摄食,同时又与珍珠贝争夺食料,影响其生长发育。穿孔海绵等则把贝壳大面积穿透,使壳面布满小孔洞,壳质变成疏松而受损;牡蛎、海鞘、藤壶等,还会附着在珍珠贝的壳顶附近,使其不能开壳,造成死亡;同时浮泥多的养殖海区,引发黑心肝病(俗称“黑壳病”,亦称多毛虫寄生病继发性脓疡)感染率非常高,而且多毛虫类的危害方式是钻穿珍珠贝的贝壳,使其闭壳肌和壳体分离,或引起闭壳肌和外套膜腐烂而导致死亡。由此可见,养殖的大珠母贝出现的寄生虫流行病较严重,对海水珍珠养殖产业带来了难题。目前,我国大珠母贝养殖的过程中,不仅有寄生虫病造成珍珠贝的死亡,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外套膜萎缩病,而且这种病不但在港湾内养殖的大、小贝出现患病,即使在外海收集回来的成贝养殖也会很快被感染。一经感染外套膜萎缩病的贝,死亡达99%以上。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大珠母贝本身极高的经济价值,驱使渔民对野生大珠母贝大肆捕捞,致使自然资源量锐减,大珠母贝自然资源也步入一贝难求的境遇。
[0004]国内相关单位也相继开展了大量探索、尝试和试验以试图寻找出路,比如调整大珠母贝幼贝养殖笼具和吊养水深、由近海养殖转移至陆基池塘或室内养殖和引进国外大珠母贝种质资源等,但就目前来看,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国内大珠母贝养殖业发展缓慢。
[0005]美济岛远离陆源污染,由于岛礁建设形成独特的上升流系统加上潟湖内适宜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是目前发现的适合大珠母贝规模化增养殖的海域。但是,美济岛地处南沙,
水流较为复杂;附着生物不同于近岸沿海,以大型藻类为主;此外,水域内存在鹦鹉鱼、鲀类等肉食性鱼类,可摄食贝类,直接利用现有的筏式养殖难以实现大珠母贝的养殖。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该方法能隔绝大型鱼类的进入,有效控制贝类表面附着生物,通过控制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贝类增殖过程中的成活率。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增殖网箱布设于岛礁邻近海域;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投放热带海参、植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中的一种或几种,利用藻类、贝、鱼、海参之间对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贝类增殖过程中的成活率;
[0008]所述增殖网箱按以下设置:包括网箱,沿所述网箱的顶部开口设有第一浮绳,所述第一浮绳上设有浮筒,所述网箱周围设有主锚,所述主锚一端通过主锚绳固定在所述第一浮绳上,另外一端固定于海底;所述网箱的底部下方还设有副锚,所述副锚一端通过副锚绳固定于所述网箱底部,另外一端固定于海底;所述网箱的顶部开口处还设有第二浮绳,所述第二浮绳上设有贝类养殖机构;所述贝类养殖机构为幼贝驯养机构、幼贝养殖机构、中贝养殖机构或大贝养殖机构。
[0009]优选的,所述岛礁邻近海域的水深为15~30m。
[0010]优选的,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时,包括进行幼贝远海岛礁增殖前驯养、幼贝投放与养殖管理、中贝投放与中贝养殖管理、大贝投放与大贝养殖管理。
[0011]所述植食性鱼类或所述杂食性鱼类包括:鲻鱼(鲻形目)、梭鱼(鲈形目)、蓝带蓝子鱼(鲈形目)、褐蓝子鱼(鲈形目)、长鳍蓝子鱼(鲈形目)和星蓝子鱼(鲈形目)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2]本专利技术的增殖网箱中:
[0013]本专利技术由浮筒提供给增殖网箱漂浮于海水中所需的浮力;主锚通过主锚绳与主浮绳相连,将主锚投放到海底,通过主锚的固定维持隔离网箱口(即增殖网箱口)的固定形态;增殖网箱底部下方连接有副锚,通过副锚维持网箱底部的固定形态,防止网箱随海流出现大的波动。
[0014]优选的,所述主锚为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网箱的周围。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远海岛礁生态增殖网箱装置一般布设于15

30m水深的岛礁邻近海域,主锚通过主锚绳一侧固定在第一浮绳上对网箱进行固定,副锚一侧通过副锚绳固定网箱底部,沿网箱口设置一圈浮筒保持网箱浮力。
[0016]优选的,所述网箱为柱形,所述网箱上网孔的孔径为5~10cm;以防止大型肉食性鱼类进入网箱中捕食养殖贝类。
[0017]因自然海区存在鹦嘴鱼类、魨类等牙齿锋利的肉食性鱼类,此类鱼可咬碎贝壳并摄食贝肉,威胁大珠母贝增殖,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网径为5~10cm的远海岛礁增殖装置,能够
有效的避免大型敌害生物的捕食。
[0018]优选的,所述柱形的横截面为圆形、方形或其它多边形。
[0019]优选的,所述网箱具有中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所述贝类养殖机构位于该中上层空间内,在所述网箱的下层空间内设有海参养殖机构。
[0020]本专利技术在网箱的底层(下层空间)养殖玉足海参,增殖的同时以网箱上附着藻类为食,以此控制网箱附着物。
[0021]本专利技术在远海岛礁养殖网箱的底部(下层空间)投放热带海参如玉足海参、糙刺参等,增殖的同时以网箱上附着藻类为食,以此控制网箱附着物;通过热带海参控制网箱附着藻类生长的同时进行热带海参增殖,提高海区利用率,降低养殖人力、物力的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将增殖网箱布设于岛礁邻近海域;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投放热带海参、植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中的一种或几种,利用藻类、贝、鱼、海参之间对不同营养层级水产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化珍珠贝养殖模式,提高贝类增殖过程中的成活率;所述增殖网箱按以下设置:包括网箱,沿所述网箱的顶部开口设有第一浮绳,所述第一浮绳上设有浮筒,所述网箱周围设有主锚,所述主锚一端通过主锚绳固定在所述第一浮绳上,另外一端固定于海底;所述网箱的底部下方还设有副锚,所述副锚一端通过副锚绳固定于所述网箱底部,另外一端固定于海底;所述网箱的顶部开口处还设有第二浮绳,所述第二浮绳上设有贝类养殖机构;所述贝类养殖机构为幼贝驯养机构、幼贝养殖机构、中贝养殖机构或大贝养殖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岛礁邻近海域的水深为15~30m;对不同大小时期的珍珠贝进行分级投放和管理时,包括进行幼贝远海岛礁增殖前驯养、幼贝投放与养殖管理、中贝投放与中贝养殖管理、大贝投放与大贝养殖管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网箱为柱形,所述网箱上网孔的孔径为5~10cm,所述柱形的横截面为圆形、方形或其它多边形;所述网箱具有中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所述贝类养殖机构位于该中上层空间内,在所述网箱的下层空间内设有海参养殖机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远海岛礁珍珠贝生态增殖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海参养殖机构包括骨架、网袋和连接浮绳,所述网袋包裹于所述骨架的外部,所述骨架通过所述连接浮绳吊设于所述网箱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远海岛礁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星美王雨陈明强于刚马振华温为庚赵旺邓正华孟祥君
申请(专利权)人: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三沙美济渔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