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轧机辊缝调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7424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54
一种轧机辊缝调节结构,设有拉杆主体、拉杆支座、耐磨套、上铜套和下铜套;拉杆主体的外围形成有限位台阶,拉杆支座的外围形成有止动环,耐磨套设置在拉杆主体的外围,耐磨套处于限位台阶和止动环之间;上铜套设置在拉杆主体的外围,上铜套处于限位台阶的上方;下铜套设置在拉杆主体的外围,下铜套处于止动环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改变短应力轧机辊缝调节辊缝的过程中拉杆主体与拉杆支座的受力方式,分解拉杆主体和拉杆支座中铜套的受力大小,避免在调节辊缝的过程中铜套损坏和铜套的固定螺栓断裂而造成的无法调节辊缝的情况,避免铜套偏心磨损和铜套的固定螺栓断裂,有效提高轧机在辊缝调节过程的稳定性和精度。在辊缝调节过程的稳定性和精度。在辊缝调节过程的稳定性和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轧机辊缝调节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轧机辊缝调节结构,属于轧机


技术介绍

[0002]短应力轧机作为当今冶金轧钢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小型轧机,具有应力线短、刚度大等优势特点。随着全球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努力提高短应力轧机的轧制精度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钢材的精度要求是当今轧机装备设计的重要任务。
[0003]目前,短应力轧机拉杆结构的拉杆铜套通过螺栓安装在拉杆支座上,拉杆的一定位置有一段阶梯轴,这段轴就是拉杆,但是直径比拉杆大,大约是拉杆直径的1.2倍,这段称之为拉杆定位段,这个数值能够保证在受力状态下不至于断裂,段拉杆阶梯轴通过上下铜套把拉杆限定在一定的位置,然后铜套通过固定螺栓与拉杆支撑固定,组成基本拉杆结构。
[0004]现有技术中,机架铜套脱落会引起拉杆、轴承座下沉导致轧制线偏离。轧制过程中,钢容易发生翘头堆钢和刮伤,进而产生大量不合格产品。同时机架、轴承座、拉杆相对位置变化,使压下螺母受力卡死影响轧机压下的调整,影响轧制精度。最后轴承座下沉使上下轧辊轴线方向产生夹角,工作时加大轴承负荷引发轧机轴承烧等在线故障。
[0005]经过分析发现,产生以上问题对的原因是拉杆铜套结构设置不合理,受力大且集中导致。轧机的重量和轧制时轧辊与被轧制钢材之间的反作用力都作用在铜套上,合力超出铜套固定螺栓的承载力,同时轧机咬钢瞬间产生极大冲击力,加上轧机在不利工况下(轧机地脚螺栓,机架横梁螺栓松动,平衡滑块间隙)轧机横向晃动或扭动产生瞬时剪力。拉杆铜套在竖直方向合力是螺栓断裂的主要原因,而在轧制过程中经常对辊缝进行调整时,铜套受到横向力的作用导致受力大的面的铜套磨损。综上,亟需一种新的轧机辊缝调节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轧机辊缝调节结构,解决短应力轧机在使用过程中铜套损坏及铜套螺栓频繁剪切断裂的问题。
[0007]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轧机辊缝调节结构,包括拉杆主体、拉杆支座、耐磨套、上铜套和下铜套;所述拉杆主体的外围形成有限位台阶,所述拉杆支座的外围形成有止动环,所述耐磨套设置在所述拉杆主体的外围,耐磨套处于所述限位台阶和止动环之间;所述上铜套设置在所述拉杆主体的外围,上铜套处于所述限位台阶的上方;所述下铜套设置在所述拉杆主体的外围,下铜套处于所述止动环的下方。
[0008]作为轧机辊缝调节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上铜套的颈部处于所述拉杆支座和拉杆主体之间,上铜套的头部置于所述拉杆支座的上端面;上铜套与拉杆主体之间螺纹旋接。
[0009]作为轧机辊缝调节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上铜套与所述拉杆主体之间设有上密封圈。
[0010]作为轧机辊缝调节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下铜套的颈部处于所述拉杆支座和拉杆
主体之间,下铜套的头部置于所述拉杆支座的下端面;下铜套与拉杆主体之间螺纹旋接。
[0011]作为轧机辊缝调节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下铜套与所述拉杆主体之间设有下密封圈。
[0012]作为轧机辊缝调节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耐磨套采用锡磷青铜材质。
[0013]作为轧机辊缝调节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台阶与所述拉杆支座的内壁之间间隙配合,所述止动环所述拉杆主体的外壁之间间隙配合。
[0014]本技术设有拉杆主体、拉杆支座、耐磨套、上铜套和下铜套;拉杆主体的外围形成有限位台阶,拉杆支座的外围形成有止动环,耐磨套设置在拉杆主体的外围,耐磨套处于限位台阶和止动环之间;上铜套设置在拉杆主体的外围,上铜套处于限位台阶的上方;下铜套设置在拉杆主体的外围,下铜套处于止动环的下方。本技术能够改变短应力轧机辊缝调节辊缝的过程中拉杆主体与拉杆支座的受力方式,分解拉杆主体和拉杆支座中铜套的受力大小,避免在调节辊缝的过程中铜套损坏和铜套的固定螺栓断裂而造成的无法调节辊缝的情况,改造后能够分解辊缝调节过程中铜套和拉杆主体的受力,使调节过程中力的相互作用更加平衡,避免了铜套偏心磨损和铜套的固定螺栓断裂,有效提高轧机在辊缝调节过程的稳定性和精度,为生产轧制精品钢材提供有力保障。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16]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轧机辊缝调节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轧机辊缝调节结构受力示意图。
[0019]图中,1、拉杆主体;2、拉杆支座;3、耐磨套;4、上铜套;5、下铜套;6、限位台阶;7、止动环;8、上密封圈;9、下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0022]参见图1和图2,提供一种轧机辊缝调节结构,包括拉杆主体1、拉杆支座2、耐磨套3、上铜套4和下铜套5;所述拉杆主体1的外围形成有限位台阶6,所述拉杆支座2的外围形成有止动环7,所述耐磨套3设置在所述拉杆主体1的外围,耐磨套3处于所述限位台阶6和止动环7之间;所述上铜套4设置在所述拉杆主体1的外围,上铜套4处于所述限位台阶6的上方;所述下铜套5设置在所述拉杆主体1的外围,下铜套5处于所述止动环7的下方。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铜套4的颈部处于所述拉杆支座2和拉杆主体1之间,上铜套4的头部置于所述拉杆支座2的上端面;上铜套4与拉杆主体1之间螺纹旋接。所述上铜套4与所述拉杆主体1之间设有上密封圈8。通过将上铜套4设置在拉杆主体1的外围,上铜套4处于限位台阶6的上方,上铜套4所承受的作用力转移到拉杆支座2和耐磨套3上,上铜套4只起到密封和承受一定的横向力的作用。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下铜套5的颈部处于所述拉杆支座2和拉杆主体1之间,下铜套5的头部置于所述拉杆支座2的下端面;下铜套5与拉杆主体1之间螺纹旋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轧机辊缝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主体(1)、拉杆支座(2)、耐磨套(3)、上铜套(4)和下铜套(5);所述拉杆主体(1)的外围形成有限位台阶(6),所述拉杆支座(2)的外围形成有止动环(7),所述耐磨套(3)设置在所述拉杆主体(1)的外围,耐磨套(3)处于所述限位台阶(6)和止动环(7)之间;所述上铜套(4)设置在所述拉杆主体(1)的外围,上铜套(4)处于所述限位台阶(6)的上方;所述下铜套(5)设置在所述拉杆主体(1)的外围,下铜套(5)处于所述止动环(7)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机辊缝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铜套(4)的颈部处于所述拉杆支座(2)和拉杆主体(1)之间,上铜套(4)的头部置于所述拉杆支座(2)的上端面;上铜套(4)与拉杆主体(1)之间螺纹旋接。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广孙国栋张晓生贾维海
申请(专利权)人:凌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