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6463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包括推送管体、推杆、输送软管及导向器,推送管体一端具有出液接头,推杆第一端设有活塞,活塞滑动密封设于推送管体内,输送软管的第一端设有与出液接头插接配合的进液接头,输送软管的第二端外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液孔,导向器的第一端插设于输送软管的第二端内,导向器的第一端外周面设有与第一出液孔连通的第二出液孔,导向器的第二端设有半球型导向头。该营养补充装置能够将输送软管输送至直肠更深的位置,同时多孔输液能够提升直肠的吸收效果,而且由于导向器的外露部呈球形,导向器与直肠壁接触产生的摩擦极小,插设输送软管不会挫伤肠道内壁,有助于减轻插设输送软管引起的疼痛。起的疼痛。起的疼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肠内营养补充,是指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
[0003]现有技术中,通过肠道输入的营养补充装置包括推送器和插设在推送器出液端的输送软管,输送软管为软质材质制成的,在使用过程中将输送软管从肛门插入直肠内,因输送软管较软,插设难度大,而且不能随着肠道的走形而插入肠道较深的部位,而且出液孔位于输送软管的头端,输液流量大时不容易吸收,会使患者感觉到刺痛,使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以降低输送软管插设过程中对肠道壁造成的不适,同时提升肠道对营养液的吸收效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包括:推送管体、推杆和输送软管,所述推送管体的一端具有出液接头,所述推杆的第一端设有活塞,所述活塞滑动密封设于推送管体内,所述输送软管的第一端设有进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插设于出液接头上,推动所述推杆的第二端可使推送管体内的营养液从输送软管流出,还包括导向器;所述输送软管的第二端外周面开设有多个一出液孔,所述导向器的第一端插设于输送软管的第二端内,所述导向器的第一端外周面开设有与第一出液孔连通的第二出液孔,所述导向器的第二端设有半球型导向头。
[0006]基于上述,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使用前,输送软管与推送管体处于分离状态,使用时,首先拉动推杆,使营养液瓶体内的营养液进入推送管体内,然后将带导向器的输送软管从肛门缓缓插入肠道内,之后将进液接头与出液接头连接成一体,向推杆施加推动力,使推送管体内的营养液通过多个第一出液孔和多个第二出液孔流入肠道内,该营养补充装置能够将输送软管输送至直肠更深的位置,并准确送至最佳的吸收部位,同时多孔输液能够提升直肠的吸收效果,而且由于导向器的外露部呈球形,导向器与直肠壁接触产生的摩擦极小,插设输送软管不会挫伤肠道内壁,有助于减轻插设输送软管引起的疼痛。
[0007]优选地,所述半球型导向头为中空结构,其球体上均布有第三出液孔。
[0008]优选地,所述导向器的第一端呈杆状结构,所述导向器的第一端的外周面设有卡位环,所述输送软管第二端的内周面向外凸出形成与卡位环相适配的卡位槽。
[0009]优选地,所述半球型导向头的外径为卡位槽的外径1.1倍

1.3倍。
[0010]优选地,所述半球型导向头的外径为3mm

5mm。
[0011]优选地,所述输送软管的外周面设有刻度标记。
[0012]优选地,所述输送软管接近其第二端处设有用于限制输送软管继续插入直肠内的限位环。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液孔和第二出液孔均为条形孔,且所述第一出液孔的宽度大于第二出液孔的宽度。
[0014]优选地,所述推杆接近其第一端处的外周面形成环状内凹的V型折断口。
[0015]优选地,所述导向器采用PTFE材质制成。
[0016]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中输送软管与导向器连接处的放大图;
[0020]图3是图1中推送管体与推杆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推送管体1、推杆2、V型折断口21、输送软管3、第一出液孔31、卡位槽32、限位环33、导向器4、第二出液孔41、卡位环42、第三出液孔43。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其包括:推送管体1、推杆2、输送软管3以及导向器4。
[0025]如图1所示,所述推送管体1的一端具有出液接头,所述推送管体1内具有空腔,所述空腔用于暂存营养液,所述推杆2的第一端设有活塞,所述活塞滑动密封设于推送管体1内,所述输送软管3的第一端设有进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插设于出液接头上,推动推杆2的第二端可使推送管体1内的营养液从输送软管3流出,所述输送软管3的第二端外周面开设有多个一出液孔31,所述导向器4的第一端插设于输送软管3的第二端内,导向器4的第一端外周面设有与第一出液孔31连通的第二出液孔41,所述导向器4的第二端设有半球型导向头。
[0026]基于上述,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使用前,输送软管3与推送管体1处于分离状态,使用时,首先拉动推杆2,使营养液瓶体内的营养液进入推送管体1内,然后将带导向器4的输送软管3从肛门缓缓插入肠道内,之后将进液接头与出液接头连接成一体,向推杆2施加推动力,使推送管体1内的营养液通过多个第一出液孔31和多个第二出液孔41流入肠道内,该营养补充装置能够将输送软管3输送至直肠更深的位置,并准确送至最佳的
吸收部位,同时多孔输液能够提升直肠的吸收效果,而且由于导向器4的外露部呈球形,导向器4与直肠壁接触产生的摩擦极小,插设输送软管3不会挫伤肠道内壁,有助于减轻插设输送软管3引起的疼痛。
[0027]在本实施例中,半球型导向头为中空结构,其球体上均布有第三出液孔43,设置第三出液孔43能够进一步提高营养补充装置的出液速率,进而提升直肠的吸收效率。
[002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出液孔31和第二出液孔41均为条形孔,且第一出液孔31的宽度大于第二出液孔41的宽度,将第一出液孔31和第二出液孔41设置为条形孔,一方面有助于使第一出液孔31和第二出液孔41快速对位,另一方面可使输送软管3与导向器4杆体部过盈配合后更加紧密配合。
[00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器4的第一端呈杆状结构,所述导向器4的第一端的外周面设有卡位环42,所述输送软管3第二端的内周面向外凸出形成与卡位环42相适配的卡位槽32,卡位槽32与卡位环42相配合,可进一步提升导向器4与输送软管3连接的可靠性,避免相互脱离。
[00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球型导向头的外径为卡位槽32的外径1.1倍

1.3倍,所述半球型导向头的外径为3mm

5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包括:推送管体(1)、推杆(2)和输送软管(3),所述推送管体(1)的一端具有出液接头,所述推杆(2)的第一端设有活塞,所述活塞滑动密封设于推送管体(1)内,所述输送软管(3)的第一端设有进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插设于出液接头上,推动所述推杆(2)的第二端可使推送管体(1)内的营养液从输送软管(3)流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器(4);所述输送软管(3)的第二端外周面开设有多个一出液孔(31),所述导向器(4)的第一端插设于输送软管(3)的第二端内,所述导向器(4)的第一端外周面开设有与第一出液孔(31)连通的第二出液孔(41),所述导向器(4)的第二端设有半球型导向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球型导向头为中空结构,其球体上均布有第三出液孔(4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于肠道吸收的营养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器(4)的第一端呈杆状结构,所述导向器(4)的第一端的外周面设有卡位环(42),所述输送软管(3)第二端的内周面向外凸出形成与卡位环(42)相适配的卡位槽(3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贝鲵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