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支架地基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支架地基
,特别涉及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支架地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我国46个地州市约6.4万km2的土地被黄土覆盖,黄土在一定的附加压力作用下,浸水后会发生湿陷。黄土在干燥状态下保持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在增湿后强度会出现大幅度降低;对湿陷性黄土场地,当土层某一深度含水量超过前期湿陷含水量时则会发生湿陷变形,形成局部空腔,使上部悬空的土体逐渐失稳垮塌,这种变形发展引起构筑物基础不均匀下沉,最终导致构筑物严重破坏。
[0003]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换土、强夯、挤密和预浸水法。换土垫层法一般只能消除垫层厚度内、一般为1~3米以内的湿陷性,处理深度较浅。强夯法可以对适宜湿度的湿陷性黄土进行整片处理,但对于沿线分散的管道支架基础施工效率低下。挤密地基属于复合地基,由专业机械成孔、填料入孔,工程量大、较适用于集中成片地基的处理。黄土源区往往存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层,埋深甚至达到二、三十米以上,基本消除土层的湿陷性或完全穿透湿陷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支架地基结构,包括于原状黄土(12)的自然地面上向下挖设的一个原状黄土坑,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状黄土坑底部中间设置管道支架基础(10),所述管道支架基础(10)顶部连接有竖直向上的管道支架柱(11),且管道支架柱(11)的顶端高于原状黄土(12)的自然地面,所述原状黄土坑底部位于管道支架基础(10)的四周及管道支架柱(11)下端的四周填充有素填土(7),所述原状黄土坑内底部的素填土(7)以上自下至上依次填充有土工膜(2)、砂过渡层(6)和灰土垫层(1),所述原状黄土坑内素填土(7)的四边均设置有相互贯通的排水暗沟(4),所述土工膜(2)自管道支架柱(11)的柱边一直延伸至排水暗沟(4)的沟底,所述排水暗沟(4)的四个角设置有向原状黄土坑以下延伸的微型砂井(5),所述灰土垫层(1)的顶部自下至上铺设若干层素填土(7),位于最顶层的素填土(7)顶面的边缘与原状黄土(12)的自然地面齐平;所述管道支架基础(10)外的角点处,自原状黄土坑底面向下设置有注浆管(8),所述注浆管(8)的顶部伸出于原状黄土坑底面,所述注浆管(8)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注浆孔(8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支架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土垫层(1)的厚度为300mm,所述灰土垫层(1)的压实系数为0.97,所述土工膜(2)的厚度不小于1.5mm,所述土工膜(2)为聚乙烯防渗土工膜;所述砂过渡层(6)的厚度为50mm;所述素填土(7)的压实系数为0.9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支架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土垫层(1)的表面、砂过渡层(6)、素填土(7)的表面均以5%坡度自管道支架柱(11)的柱边向管道支架基础(10)的坡脚方向向下放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支架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膜(2)在管道支架柱(11)柱边的一端设置有环氧水泥砂浆(9)压覆收边,环氧水泥砂浆(9)在管道支架柱(11)柱边上的翻边高度为150mm,环氧水泥砂浆(9)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兴,陈超,金向前,丁硕硕,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苏夏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