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及钻柱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4376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及钻柱组合,包括本体及依次设置在本体内部的沉砂筒及滑套筒,本体左端设有上接头,右端设有下接头;沉砂筒与本体之间滑动连接,与滑套筒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沉砂筒沿其侧壁上开设有沉砂腔,其侧壁上设有圆柱型键,圆柱型键靠近本体的一端设有压缩弹簧,沉砂筒中心设有沉砂筒流道,所述沉砂腔的长度与沉砂筒的侧壁相同,沉砂腔的深度与沉砂筒侧壁的厚度相同;所述滑套筒上端设有坐封座,侧壁朝向沉砂筒的一侧设有固定凹槽,中心设有中心流道;所述中心流道与沉砂筒流道的直径相同;所述本体上与沉砂腔对应处还设有吸液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方便。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及钻柱组合


[0001]本技术属于钻井
,特别涉及一种可以起钻清除岩屑的短节及钻柱组合。

技术介绍

[0002]钻井过程中井眼中的固体微粒受重力、粘滞阻力、冲击力、浮力作用影响,当岩屑浓度大于这些作用力的工作能力时,岩屑就会沉降产生岩屑床,岩屑床严重影响了机械钻速,钻进是阻力增加,尤其是定向井、水平井时易形成井下的脱压现象,导致钻头处没有钻压,长时间没有进尺,工程进度缓慢,增加钻井成本;岩屑床导致钻柱扭矩增大,严重时甚至扭断井内钻柱,产生严重的井下事故;岩屑床还是钻具粘卡产生的主要原因,岩屑床的存在使测试工具下方受阻。
[0003]目前清除岩屑床的方法主要包括,

提高返速法;

改善泥浆性能法;

机械清除法。现场施工中,通常将上述几种方法结合,虽然对清岩很有利,但却造成钻井工艺的复杂,特别是机械清除法短时间内必须起下钻,严重影响了钻井的效率。现在常用的钻柱式岩屑床清除工具大都是纯机械式的,通过钻柱旋转带动外表结构破坏岩屑床,并改善钻井液流动状态,从而清除岩屑。当钻柱处于滑动钻进状态时,钻柱式岩屑床清除工具在滑动刮切岩屑床,同时增大了钻柱滑动摩阻力,从而影响了钻井效率的提高。而且现有清除岩屑床的方式只是单纯的破坏,而破坏之后的岩屑必然会在井眼其他地方沉降,形成新的岩屑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及钻柱组合,可在起钻过程中将井下岩屑收集到短节内,从根本上清除井内岩屑,消除岩屑床,从而减少钻柱摩阻,提高机械钻速。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
[0006](一)本技术提出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
[0007]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包括本体及依次设置在本体内部的沉砂筒及滑套筒,本体左端设有上接头,右端设有下接头;沉砂筒与本体之间滑动连接,与滑套筒之间可拆卸连接;
[0008]所述沉砂筒沿其侧壁上开设有沉砂腔,其侧壁上设有圆柱型键,圆柱型键靠近本体的一端设有压缩弹簧,沉砂筒中心设有沉砂筒流道,所述沉砂腔的长度与沉砂筒的侧壁相同,沉砂腔的深度与沉砂筒侧壁的厚度相同;
[0009]所述滑套筒上端设有坐封座,侧壁朝向沉砂筒的一侧设有固定凹槽,中心设有中心流道;所述中心流道与沉砂筒流道的直径相同;
[0010]所述本体上与沉砂腔对应处还设有吸液孔。
[0011]所述沉砂筒外径与本体内径相同,内径与滑套筒外径相同。
[0012]所述沉砂筒与本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滑套筒与沉砂筒通过剪切销钉相连于沉砂
筒的左端。
[0013]所述固定凹槽的直径大于圆柱型键直径,固定凹槽的深度小于圆柱形键长度。
[0014]所述上接头为钻杆母扣扣型,下接头为钻杆公扣扣型。
[0015](二)本技术提出一种起钻清除岩屑钻柱组合。
[0016]一种起钻清除岩屑钻柱组合,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在起钻清除岩屑短节两端分别连接稳定器。
[0017]所述稳定器的稳定条为直棱或螺旋棱。
[0018](三)本技术提出一种起钻清除岩屑钻柱组合的使用方法。
[0019]一种起钻清除岩屑钻柱组合的使用方法,使用如上起钻清除岩屑钻柱组合,具体使用过程为:
[0020]S1:当要起钻时,从井口向钻杆内投入坐封工具,坐封工具由引导头引导,在钻井液带动下达到坐封座坐封,此时橡胶密封体堵塞中心流道,本体内憋压,剪切销钉剪断,滑套筒沿沉砂筒右移,直到滑套筒右端端面与沉砂筒右端面接触,此时圆柱形键与固定凹槽中心相对,压缩弹簧伸长,圆柱形键卡入固定凹槽中,滑套筒与沉砂筒形成固定,此时,吸液孔与沉砂腔以及本体内部形成开环;
[0021]S2:此时转换地面流程,开启钻井液泵,低排量从钻杆内抽取钻井液,同时开动转盘让钻柱慢速转动钻柱,环空内的岩屑通过钻井液带动,经过吸液孔进入沉砂筒并沉降在沉砂筒内,从而将井眼内的岩屑床破坏后的岩屑在起钻过程中彻底清除。
[0022]所述钻井液泵的排量小于等于20L/min,钻柱转速10r/min。
[0023]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
[0024]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在起钻过程中将井下岩屑收集到短节内,从根本上清除井内岩屑,消除岩屑床,从而减少钻柱摩阻,提高机械钻速。
附图说明
[0025]图1 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结构示意图(正常钻进时)。
[0026]图2 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结构剖面图(正常钻进状态)。
[0027]图3 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A

A剖面图。
[0028]图4 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B

B剖面图。
[0029]图5 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结构示意图(起钻清岩屑时)。
[0030]图6 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结构剖面图(起钻清岩屑时)。
[0031]图7 一种起钻清除岩屑钻柱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1、上接头;2、本体;3、坐封座;4、剪切销钉;5、沉砂筒;6、滑套筒;7、中心流道;8、固定凹槽;9、压缩弹簧;10、圆柱形键;11、沉砂筒流道;12、下接头;13、沉砂腔;14、吸液孔;15

橡胶密封体;16

引导头;17

稳定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34]实施例1 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包括本体2及依次设置在本体2内部的沉砂筒5及滑套筒6,本体2左端设有上接头1,右端设有下接头12;沉砂筒5与本体2之间滑动连接,与
滑套筒6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沉砂筒5沿其侧壁上开设有沉砂腔13,其侧壁上设有圆柱型键,圆柱型键靠近本体2的一端设有压缩弹簧9,沉砂筒5中心设有沉砂筒5流道,所述沉砂腔13的长度与沉砂筒5的侧壁相同,沉砂腔13的深度与沉砂筒5侧壁的厚度相同; 所述滑套筒6上端设有坐封座3,侧壁朝向沉砂筒5的一侧设有固定凹槽8,中心设有中心流道7;所述中心流道7与沉砂筒5流道的直径相同; 所述本体2上与沉砂腔13对应处还设有吸液孔。
[0035]实施例2
[0036]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所述沉砂筒5外径与本体2内径相同,内径与滑套筒6外径相同。所述沉砂筒5与本体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滑套筒6与沉砂筒5通过剪切销钉4相连于沉砂筒5的左端。所述固定凹槽8的直径大于圆柱型键直径,固定凹槽8的深度小于圆柱形键10长度。所述上接头1为钻杆母扣扣型,下接头12为钻杆公扣扣型。
[0037]实施例3
[0038]一种起钻清除岩屑钻柱组合,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在起钻清除岩屑短节两端分别连接稳定器17。所述稳定器17的稳定条为直棱或螺旋棱。
[0039]实施例4
[0040]一种起钻清除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钻清除岩屑短节,包括本体(2)及依次设置在本体(2)内部的沉砂筒(5)及滑套筒(6),本体(2)左端设有上接头(1),右端设有下接头(12);沉砂筒(5)与本体(2)之间滑动连接,与滑套筒(6)之间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砂筒(5)沿其侧壁上开设有沉砂腔(13),其侧壁上设有圆柱型键,圆柱型键靠近本体(2)的一端设有压缩弹簧(9),沉砂筒(5)中心设有沉砂筒(5)流道,所述沉砂腔(13)的长度与沉砂筒(5)的侧壁相同,沉砂腔(13)的深度与沉砂筒(5)侧壁的厚度相同; 所述滑套筒(6)上端设有坐封座(3),侧壁朝向沉砂筒(5)的一侧设有固定凹槽(8),中心设有中心流道(7);所述中心流道(7)与沉砂筒(5)流道的直径相同; 所述本体(2)上与沉砂腔(13)对应处还设有吸液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起钻清除岩屑短节,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全枝张晓斌李玉红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