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04107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预处理机构、渗滤床和清水池;预处理机构通过进水管来与渗滤床连接,进水管上设有进水泵,渗滤床通过出水管来与清水池连接,出水管上设有出水阀,清水池还通过回流管来与渗滤床连接,回流管上设有回流泵和回流阀;渗滤床为多层结构,进水管和回流管均连接在渗滤床的顶层,出水管则连接在渗滤床的底层。该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无需配备风机和曝气管道,能准确地控制气水比,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降低了后续运营维护的成本和要求。降低了后续运营维护的成本和要求。降低了后续运营维护的成本和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为一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生活污水COD(化学需氧量)低、氨氮高,是造成很多新建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的重要原因。在管网建设不健全、雨污分流建设不完善的村镇污水处理厂这一现象更为突出。由于污水的上述特点,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污泥培养难、氨氮去除率低、出水pH值偏低、总氮去除率不高等问题。
[0003]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且有专人运营管理的污水处理厂通过鼓风机往好氧区进行曝气,以提供活性污泥分解有机物及硝化反应所需氧气。这会增加污水处理成本。但在一些村镇一级中小型污水处理站,很难做到有专人运营和维护曝气系统,定时定量地供氧,气水比控制不好。供气不足导致出水超标或曝气过量导致污泥自生氧化,污泥培养不起来,且浪费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机构、渗滤床和清水池;所述预处理机构通过进水管来与所述渗滤床连接,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泵,所述渗滤床通过出水管来与所述清水池连接,所述出水管上设有出水阀,所述清水池还通过回流管来与所述渗滤床连接,所述回流管上设有回流泵和回流阀;所述渗滤床为多层结构,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回流管均连接在所述渗滤床的顶层,所述出水管则连接在所述渗滤床的底层。r/>[0006]进一步的,所述预处理机构沿着污水的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格栅槽、沉淀池、厌氧池和调节池,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渗滤床的一端伸至所述调节池内。
[0007]进一步的,所述渗滤床的顶层内设有第一布水管网,所述渗滤床的底层内设有第二布水管网。
[0008]进一步的,所述渗滤床的每两层之间均隔有土工布。
[0009]进一步的,所述渗滤床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卵石层、陶粒中砂层、活性炭碎石层、纳米硅藻土沸石层和第二卵石层。
[0010]进一步的,所述回流管与所述出水管之间连接有反冲洗管,所述反冲洗管上设有反冲洗阀,所述渗滤床的顶层与所述预处理机构之间还连接有溢流管。
[0011]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1)该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周期性的进水、落干、自然复氧,实现向渗滤床内及时补充氧气,并通过控制回流次数,将气水比精确地控制在需要的数值,使得整个反应更高效,更节能,该系统无需设置鼓风机和布气管网,减少了污水处理成本,解决了村
镇污水站运营维护不便的问题。
[0013](2)该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与传统曝气方式不同,自然吸入的空气直接和渗滤床滤料上附着的生物膜接触,提高了反应速率,同时出水只带走微量的溶解氧,减少了氧气的损失,大大提高了氧气的利用效率。
[0014](3)该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设置了反冲洗系统,通过定期反冲洗,把截留在滤料层中的杂质及脱落的生物膜从滤料层冲洗出来,流入调节池中,防止滤料堵塞。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构造示意图。
[0016]图中:1、格栅槽;2、沉淀池;3、厌氧池;4、调节池;5、进水泵;6、进水管;7、溢流管;8、渗滤床;9、第一卵石层;10、第一布水管网;11、陶粒中砂层;12、活性炭碎石层;13、纳米硅藻土沸石层;14、第二卵石层;15、第二布水管网;16、出水管;17、出水阀;18、清水池;19、回流泵;20、回流管;21、回流阀;22、反冲洗管;23、反冲洗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1,一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机构、渗滤床8和清水池18;预处理机构通过进水管6来与渗滤床8连接,进水管6上设有进水泵5,预处理机构沿着污水的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格栅槽1、沉淀池2、厌氧池3和调节池4,进水管6远离渗滤床8的一端伸至调节池4内,渗滤床8通过出水管16来与清水池18连接,出水管16上设有出水阀17,清水池18还通过回流管20来与渗滤床8连接,回流管20上设有回流泵19和回流阀21;渗滤床8为多层结构,进水管6和回流管20均连接在渗滤床8的顶层,出水管16则连接在渗滤床8的底层。
[0019]如图1所示,污水依次经过格栅槽1、沉淀池2、厌氧池3和调节池4完成预处理之后,在进水泵5的驱动作用下沿着进水管6传输至渗滤床8,渗滤床8中的滤料上附着有大量的生物膜,污水渗透过渗滤床8之后实现过滤,同时期间污水与滤料上的生物膜直接接触,再配合渗滤床8内的氧气实现对污水内有机物的吸附和降解,使污水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污水在渗滤床8内完成过滤和净化之后沿着出水管16传输至清水池18内,清水池18内的水可在回流泵19的驱动作用下沿着回流管20重新回到渗滤床8的上层,实现污水的回流,从而实现对污水的再次过滤与净化,反复循环,最终完成污水处理。渗滤床8内的氧气是持续被消耗的,但是渗滤床8在向清水池18内排水的同时将同步向内抽气,即渗滤床8一边排水、一边抽气,类似于活塞结构,由此来及时向渗滤床8内补充氧气,用于后续对污水内有机物的吸附和降解,如此一来,本技术取消了传统的用于供氧的风机和曝气管道,通过自然吸气实现渗滤床8的复氧(即重复获取氧气),且通过进水泵5、出水阀17、回流泵19以及回流阀21来控制污水的进水、渗滤、出水以及回流速度,进水、渗滤、出水以及回流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内,气水比为1:1,污水每回流循环一次,渗滤床8内将吸入1份空气,从而可根据需求来控
制回流次数,使气水比达到2:1、3:1、4:1、5:1等,以满足生化反应需要的汽水比。污水通过多次回流,实现了硝化

反硝化交替运行,有效提高了脱氮效率。综上所述,该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周期性的进水、落干(即水从渗滤床8内排干)、自然复氧,实现向渗滤床8内及时补充氧气,并通过控制回流次数,将气水比精确地控制在需要的数值,使得整个反应更高效,更节能,该系统无需设置鼓风机和布气管网,减少了污水处理成本,解决了村镇污水站运营维护不便的问题。
[0020]并且,该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与传统曝气方式不同,自然吸入的空气直接和渗滤床8滤料上附着的生物膜接触,提高了反应速率,同时出水只带走微量的溶解氧,减少了氧气的损失,大大提高了氧气的利用效率。
[002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生物膜也称为生物被膜,是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细菌对抗生素和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机构、渗滤床(8)和清水池(18);所述预处理机构通过进水管(6)来与所述渗滤床(8)连接,所述进水管(6)上设有进水泵(5),所述渗滤床(8)通过出水管(16)来与所述清水池(18)连接,所述出水管(16)上设有出水阀(17),所述清水池(18)还通过回流管(20)来与所述渗滤床(8)连接,所述回流管(20)上设有回流泵(19)和回流阀(21);所述渗滤床(8)为多层结构,所述进水管(6)和所述回流管(20)均连接在所述渗滤床(8)的顶层,所述出水管(16)则连接在所述渗滤床(8)的底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机构沿着污水的传输方向依次包括格栅槽(1)、沉淀池(2)、厌氧池(3)和调节池(4),所述进水管(6)远离所述渗滤床(8)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祖利孙燕封志飞涂云飞张燕刘志诚肖奕帆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中江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