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03982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包括装置主体、第一活动槽和滑块,装置主体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槽,第一活动槽的内部嵌入连接有滑块,滑块的底部贯穿连接有螺纹杆,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顶部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架,装置主体的内部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槽,第二活动槽的内部搭接相连有第二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可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信息牌提高了装置主体的实用性,限位咬合机构提高了装置主体的便捷性,方便了医护人员安装与拆卸装置,头部固定机构提高了装置主体的灵活性,医护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之间的间距,适用于头部固定的使用,在未来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头部固定
,具体为一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核磁共振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光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的跃迁,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检查技术,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0003]现有的技术,患者在做核磁共振检查时往往是用伸缩带对头部进行固定,然而伸缩带无法灵活的调节固定的松紧,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存在躁动的风险,进而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现有的核磁共振检查头部固定装置与检查床大多是一体式的,医护人员无法定期将其拆下进行消毒处理,进而导致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0004]所以,如何设计一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无法灵活的调节固定的松紧,大多为一体式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包括装置主体、第一活动槽和滑块,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的内部嵌入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部贯穿连接有螺纹杆,所述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部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架,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槽的内部搭接相连有第二固定架,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孔,所述装置主体的底端搭接相连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后面两侧嵌入连接有定位栓,所述连接板的后面中间部位嵌入连接有螺纹调节杆,所述螺纹调节杆的表面嵌套连接有咬合板,所述咬合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护垫,所述装置主体的顶部中间部位固定连接有头枕。
[0007]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正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信息牌,信息牌内部设有中空腔,其表面为透明层。
[0008]优选的,所述滑块通过其底部的螺纹块与螺纹杆相互啮合,螺纹杆转动时滑块可发生位移,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截面形状均呈弧形,且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体积较小。
[0009]优选的,所述定位孔共设有十二个,在装置主体的底部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定位孔和定位栓相互配合使用,连接板和咬合板通过螺纹调节杆搭接连接。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1.该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通过设置头部固定机构,患者躺在头枕上后,相关医护人员可旋转螺纹杆,螺纹杆在转动时会带动滑块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固定架移动,医护人员可利用此方式将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移至患者的头部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头部固定机构提高了装置主体的灵活性,医护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之间的间距。
[0012]2.该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通过设置限位咬合机构,连接板通过定位栓固定在装置主体底部的定位孔中,完成连接板的固定后,医护人员即可旋转螺纹调节杆使咬合板向上位移,直至咬合板和连接板均与床板接触即可完成装置主体的固定与安装,医护人员在需要将装置主体拆下时只需旋转螺纹调节杆使咬合板向下位移即可。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限位咬合机构侧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装置主体;2、第一活动槽;3、滑块;4、螺纹杆;5、连接杆;6、第一固定架;7、第二活动槽;8、第二固定架;9、定位孔;10、连接板;11、定位栓;12、螺纹调节杆;13、咬合板;14、防护垫;15、头枕;16、信息牌。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一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第一活动槽2和滑块3,装置主体1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槽2,第一活动槽2的内部嵌入连接有滑块3,滑块3的底部贯穿连接有螺纹杆4,滑块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连接杆5的顶部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架6,装置主体1的内部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槽7,第二活动槽7的内部搭接相连有第二固定架8,装置主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孔9,装置主体1的底端搭接相连有连接板10,连接板10的后面两侧嵌入连接有定位栓11,连接板10的后面中间部位嵌入连接有螺纹调节杆12,螺纹调节杆12的表面嵌套连接有咬合板13,咬合板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护垫14,装置主体1的顶部中间部位固定连接有头枕15。
[0020]优选的,装置主体1的正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信息牌16,信息牌16内部设有中空腔,其表面为透明层,由于该装置可灵活的拆卸,所以该装置在统一处理时极其容易拿混,通过设置信息牌16,相关医护人员可将装置主体1的相关信息写在卡片上,将其插入信息牌16中,防止了其他工作人员出现拿混装置的现象,信息牌16提高了装置主体1的实用性。
[0021]优选的,滑块3通过其底部的螺纹块与螺纹杆4相互啮合,螺纹杆4转动时滑块3可发生位移,第一固定架6和第二固定架8的截面形状均呈弧形,且第一固定架6和第二固定架
8的体积较小,由第一活动槽2、滑块3、螺纹杆4、连接杆5、第一固定架6、第二活动槽7和第二固定架8共同组成头部固定机构,现有的技术,患者在做核磁共振检查时往往是用伸缩带对头部进行固定,然而伸缩带无法灵活的调节固定的松紧,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存在躁动的风险,进而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通过设置头部固定机构,患者躺在头枕15上后,相关医护人员可旋转螺纹杆4,螺纹杆4在转动时会带动滑块3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固定架6移动,医护人员可利用此方式将第一固定架6和第二固定架8移至患者的头部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同时第一固定架6和第二固定架8的体积较小,不会影响到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查,头部固定机构提高了装置主体1的灵活性,医护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第一固定架6和第二固定架8之间的间距。
[0022]优选的,定位孔9共设有十二个,在装置主体1的底部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定位孔9和定位栓11相互配合使用,连接板10和咬合板13通过螺纹调节杆12搭接连接,由定位孔9、连接板10、定位栓11、螺纹调节杆12、咬合板13和防护垫14共同组成限位咬合机构,现有的核磁共振检查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第一活动槽(2)和滑块(3),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槽(2),所述第一活动槽(2)的内部嵌入连接有滑块(3),所述滑块(3)的底部贯穿连接有螺纹杆(4),所述滑块(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的顶部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架(6),所述装置主体(1)的内部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槽(7),所述第二活动槽(7)的内部搭接相连有第二固定架(8),所述装置主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孔(9),所述装置主体(1)的底端搭接相连有连接板(10),所述连接板(10)的后面两侧嵌入连接有定位栓(11),所述连接板(10)的后面中间部位嵌入连接有螺纹调节杆(12),所述螺纹调节杆(12)的表面嵌套连接有咬合板(13),所述咬合板(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护垫(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性核磁共振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的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智蓉马振贤杨爽赵学元宋伟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市中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