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及其制作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1506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及其制作工艺,包括表层和里层,表层为耐磨层,耐磨层由涤纶纤维和棉纤维构成的混合纤维编织而成,里层为阻燃层,阻燃层由芳纶阻燃纤维编织而成,里层与表层之间通过耐高温纺线缝制连接在一起。该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及其制作工艺,通过在里层一侧设置的热辐射反射层,可以很好地反射高温热量,阻止热量向里层传递,同时通过里层另一侧的隔热层,可以对反射高温剩余热量进行阻隔,进而可使面料整体具有较高的隔热性能;通过表层的耐磨层,可以有效提高面料表面的耐磨性,进而实现对里层进行保护;通过防水透气膜层及其表面的气孔,可有效提高面料整体的透气性,进而可有效提高面料整体的穿着舒适度。适度。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及其制作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技术
,具体为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及其制作工艺。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我国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产业用纺织品安全技术正向着国际化、系列化和性能要求的全面性与多重性发展,安全防护服装的发展,要实现由单一危险因素防护到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护,因此开发具有多种功能的防护面料顺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提高我国个人的安全防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0003]阻燃面料是防护面料的一种,阻燃面料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制作消防服,另外在钢铁、冶金、焊接、电力、石油化工等一些会涉及到高温操作的行业均有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市面上的隔热阻燃面料有着阻燃、隔热性能不佳等缺点,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及其制作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包括表层和里层,所述表层为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由涤纶纤维和棉纤维构成的混合纤维编织而成,所述里层为阻燃层,所述阻燃层由芳纶阻燃纤维编织而成,所述里层与表层之间通过耐高温纺线缝制连接在一起。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里层与表层之间设有防水透气膜层,所述防水透气膜层为热塑性聚氨酯透气薄膜,且防水透气膜层通过层压处理与表层贴合。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里层在远离表层的一侧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由阻燃碳纤维编织而成,且所述隔热层与里层通过耐高温纺线缝制连接在一起。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里层在靠近表层的一侧而设有热辐射反射层,所述热辐射反射层包括重量组分的油性聚氨酯80份、接着剂4~8份、环化磷酸酯阻燃剂8~16份、丁酮8~24份、铝粉2~4份。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表层、里层和防水透气膜层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气孔,且气孔的孔径大于空气分子小于水分子。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表层厚度为0.2~0.3mm,所述里层厚度为0.4~0.45mm,所述防水透气膜层厚度为0.2~0.3mm,所述隔热层厚度为0.2~0.25mm,所述热辐射反射层厚度为0.02~0.03mm。
[0011]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2]S1、选择涤纶纤维和棉纤维进行混纺处理得到表层面料;
[0013]S2、选择芳纶阻燃纤维,编织得到里层面料;
[0014]S3、对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进行预处理,采用处理剂处理掉芳纶基布面料上的油剂、杂质等;
[0015]S4、使用喷胶方式形成微米级纤维网状热熔胶对表层面料施胶,并与防水透气膜
层进行复合;
[0016]S5、选择阻燃碳纤维,编织得到隔热面料,并将得到的隔热面料与里层面料一面进行缝合;
[0017]S6、准备重量组分的油性聚氨酯80份、接着剂4~8份、环化磷酸酯阻燃剂8~16份、丁酮8~24份、铝粉2~4份,制备成铝胶,再用钢辊刮涂于里层面料的另一面;
[0018]S7、将涂层好的里层面料放置于100℃的电热鼓风干燥箱中烘干3min,然后将温度升高至150℃放置10min,将其取出;
[0019]S8、里层面料与表层面料缝纫连接,制成双层阻燃面料。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里层一侧设置的热辐射反射层,可以很好地反射高温热量,阻止热量向里层传递,同时通过里层另一侧的隔热层,可以对反射高温剩余热量进行阻隔,进而可使面料整体具有较高的隔热性能;通过表层的耐磨层,可以有效提高面料表面的耐磨性,进而实现对里层进行保护;通过防水透气膜层及其表面的气孔,可有效提高面料整体的透气性,进而可有效提高面料整体的穿着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2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的制作工艺的流程图。
[0024]图中:1、表层;2、里层;3、隔热层;4、防水透气膜层;5、热辐射反射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包括表层1和里层2,所述表层1为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由涤纶纤维和棉纤维构成的混合纤维编织而成,所述里层2为阻燃层,所述阻燃层由芳纶阻燃纤维编织而成,所述里层2与表层1之间通过耐高温纺线缝制连接在一起。
[0028]其中,里层2与表层1之间设有防水透气膜层4,所述防水透气膜层4为热塑性聚氨酯透气薄膜,且防水透气膜层4通过层压处理与表层1贴合。
[0029]其中,里层2在远离表层1的一侧设有隔热层3,所述隔热层3由阻燃碳纤维编织而成,且所述隔热层3与里层2通过耐高温纺线缝制连接在一起。
[0030]其中,里层2在靠近表层1的一侧而设有热辐射反射层5,所述热辐射反射层5包括重量组分的油性聚氨酯80份、接着剂4份、环化磷酸酯阻燃剂8份、丁酮8份、铝粉2份。
[0031]其中,表层1、里层2和防水透气膜层4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气孔,且气孔的孔径大于空气分子小于水分子。
[0032]其中,表层1厚度为0.2~0.3mm,所述里层2厚度为0.4~0.45mm,所述防水透气膜层4厚度为0.2~0.3mm,所述隔热层3厚度为0.2~0.25mm,所述热辐射反射层5厚度为0.02
~0.03mm。
[0033]如图2所示,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34]S1、选择涤纶纤维和棉纤维进行混纺处理得到表层面料;
[0035]S2、选择芳纶阻燃纤维,编织得到里层面料;
[0036]S3、对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进行预处理,采用处理剂处理掉芳纶基布面料上的油剂、杂质等;
[0037]S4、使用喷胶方式形成微米级纤维网状热熔胶对表层面料施胶,并与防水透气膜层进行复合;
[0038]S5、选择阻燃碳纤维,编织得到隔热面料,并将得到的隔热面料与里层面料一面进行缝合;
[0039]S6、准备重量组分的油性聚氨酯80份、接着剂4份、环化磷酸酯阻燃剂8份、丁酮8份、铝粉2份,制备成铝胶,再用钢辊刮涂于里层面料的另一面;
[0040]S7、将涂层好的里层面料放置于100℃的电热鼓风干燥箱中烘干3min,然后将温度升高至150℃放置10min,将其取出;
[0041]S8、里层面料与表层面料缝纫连接,制成双层阻燃面料。
[0042]实施例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包括表层(1)和里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1)为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由涤纶纤维和棉纤维构成的混合纤维编织而成,所述里层(2)为阻燃层,所述阻燃层由芳纶阻燃纤维编织而成,所述里层(2)与表层(1)之间通过耐高温纺线缝制连接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2)与表层(1)之间设有防水透气膜层(4),所述防水透气膜层(4)为热塑性聚氨酯透气薄膜,且防水透气膜层(4)通过层压处理与表层(1)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2)在远离表层(1)的一侧设有隔热层(3),所述隔热层(3)由阻燃碳纤维编织而成,且所述隔热层(3)与里层(2)通过耐高温纺线缝制连接在一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层(2)在靠近表层(1)的一侧而设有热辐射反射层(5),所述热辐射反射层(5)包括重量组分的油性聚氨酯80份、接着剂4~8份、环化磷酸酯阻燃剂8~16份、丁酮8~24份、铝粉2~4份。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阻燃双层芳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1)、里层(2)和防水透气膜层(4)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气孔,且气孔的孔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巍曾晓明肖振年王兆聪许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铭茜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