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差速器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包括行星齿轮轴和间隙配合套装在行星齿轮轴上的行星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星齿轮轴与行星齿轮之间形成润滑油道,且润滑油道延伸至行星齿轮的外球面上以及行星齿轮轴的端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行星齿轮与行星齿轮轴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小行星齿轮轴的磨损,降低行星齿轮与球垫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小球垫的磨损,使润滑油道内外贯通,改善润滑油在差带器内的微循环,有利于整个差速器总成的润滑和热量传导。有利于整个差速器总成的润滑和热量传导。有利于整个差速器总成的润滑和热量传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差速器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用差速器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属于车用差速器润滑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在行驶在弯路或不平道路时,差速器为保证车辆左右车轮的输出转速差,行星齿轮围绕行星轴转动,带动半轴齿轮将所需转速差传递到左右车轮上,保证车辆平稳行驶;行星齿轮内孔与行星齿轮轴轴径形成一对摩擦副,同时行星齿轮外球面与球垫形成一对摩擦副,在车辆转弯或过不平路时发生相对运动,产生摩擦。行星齿轮在传递扭矩给半轴齿轮时,其切向力可以分成轴向力和径向力,其中的轴向力直接施加给行星齿轮轴,径向力直接施加给球垫。行星齿轮内孔与行星齿轮轴间由于轴向力的作用贴合在一起,同时行星齿轮球面与球垫由于径向力的作用贴合在一起,难以形成油膜。行星齿轮内孔与行星齿轮轴、行星齿轮与球垫在差速时产生相对运动,无润滑油的摩擦产生的大量热量使得行星齿轮轴(行星齿轮轴一般为固定在差壳内,不发生转动及球垫磨损加剧。当行星齿轮轴及球垫磨损过大时将导致差速器可靠性降低,影响整车行驶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的车用差速器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降低行星齿轮与行星齿轮轴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小行星齿轮轴的磨损,降低行星齿轮与球垫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小球垫的磨损,使润滑油道内外贯通,改善润滑油在差带器内的微循环,有利于整个差速器总成的润滑和热量传导。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车用差速器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包括行星齿轮轴和间隙配合套装在行星齿轮轴上的行星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星齿轮轴与行星齿轮之间形成润滑油道,且润滑油道延伸至行星齿轮的外球面上以及行星齿轮轴的端面上。
[0006]优选的,所述的润滑油道包括开设在行星齿轮轴上的轴油槽和开设在行星齿轮上的齿轮油槽,轴油槽从行星齿轮轴外壁延伸至行星齿轮轴端面,齿轮油槽从行星齿轮内孔延伸至行星齿轮的外球面上,轴油槽与齿轮油槽交叉分布。
[0007]优选的,所述的轴油槽包括开设在行星齿轮轴外壁上的外螺旋油槽和沿行星齿轮轴轴向开设且与外螺旋油槽联通的直线油槽。
[0008]优选的,所述的直线油槽开设在外螺旋油槽的两端并延伸至行星齿轮轴的端面上,外螺旋油槽每端均连通多个直线油槽,且多个直线油槽沿周向均匀分布。
[0009]优选的,所述的齿轮油槽包括开设在行星齿轮内孔中的内螺旋油槽和开设在行星齿轮外球面上的球面油槽,球面油槽与内螺旋油槽联通,内螺旋油槽与外螺旋油槽交叉分布。
[0010]优选的,所述的球面油槽沿行星齿轮外球面直径分布,且贯穿行星齿轮外球面。
[0011]优选的,所述的内螺旋油槽和外螺旋油槽的螺距、油槽深度及宽度均相等,内螺旋油槽与外螺旋油槽的螺旋方向相反。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在行星齿轮轴与行星齿轮之间形成润滑油道,在行星齿轮与行星齿轮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存储润滑油,当行星齿轮绕行星齿轮轴旋转,润滑油道中的润滑油在行星齿轮内孔与行星齿轮轴外壁之间形成油膜,降低两者间的摩擦系数,减小行星齿轮轴的磨损;润滑油道延伸至行星齿轮的外球面上,使行星齿轮转动时行星齿轮与球垫之间形成油膜,降低行星齿轮与球垫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小球垫的磨损;润滑油道延伸至行星齿轮轴的端面上,使润滑油道内外贯通,改善润滑油在差带器内的微循环,有利于整个差速器总成的润滑和热量传导。
[0014]2.轴油槽与齿轮油槽交叉分布有利于润滑油的流通,增大润滑油道在行星齿轮内孔与行星齿轮轴之间的分布面积,提升润滑油的分布均匀性,有利于形成整圈油膜,提高润滑可靠性。
[0015]3.球面油槽沿行星齿轮外球面直径分布,且贯穿行星齿轮外球面,即有利于在行星齿轮外球面上形成均匀的油膜,又使润滑油可从行星齿轮外球面引入至行星齿轮内孔中,提升润滑油道的油流量,进一步改善润滑油在差带器内的微循环。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行星齿轮轴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行星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3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0021]车用差速器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包括行星齿轮轴1和间隙配合套装在行星齿轮轴1上的行星齿轮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星齿轮轴1与行星齿轮2之间形成润滑油道3,且润滑油道3延伸至行星齿轮2的外球面上以及行星齿轮轴1的端面上。
[0022]以上所述的车用差速器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在行星齿轮轴1与行星齿轮2之间形成润滑油道3,在行星齿轮2与行星齿轮轴1无相对运动时可以存储润滑油,当行星齿轮2绕行星齿轮轴1旋转,润滑油道3中的润滑油在行星齿轮2内孔与行星齿轮轴1外壁之间形成油膜,降低两者间的摩擦系数,减小行星齿轮轴1的磨损;润滑油道延伸至行星齿轮的外球面上,使行星齿轮2转动时行星齿轮2与球垫之间形成油膜,降低行星齿轮2与球垫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小球垫的磨损;润滑油道3延伸至行星齿轮轴1的端面上,使润滑油道3内外贯通,改善润滑油在差带器内的微循环,有利于整个差速器总成的润滑和热量传导。
[0023]其中,所述的润滑油道3包括开设在行星齿轮轴1上的轴油槽4和开设在行星齿轮2上的齿轮油槽5,轴油槽4从行星齿轮轴1外壁延伸至行星齿轮轴1端面,齿轮油槽5从行星齿轮2内孔延伸至行星齿轮2的外球面上,轴油槽4与齿轮油槽5交叉分布。在行齿轮轴1和行星齿轮2上分别开设油槽,提升润滑油道3的面积,且轴油槽4与齿轮油槽5交叉分布有利于润
滑油的流通,增大润滑油道3在行星齿轮2内孔与行星齿轮轴1之间的分布面积,提升润滑油的分布均匀性,有利于形成整圈油膜,提高润滑可靠性。
[0024]其中,所述的轴油槽4包括开设在行星齿轮轴1外壁上的外螺旋油槽41和沿行星齿轮轴1轴向开设且与外螺旋油槽41联通的直线油槽42。直线油槽42用于润滑油的引入或导出,外螺旋油槽41与齿轮油槽5交叉分布,保证直线油槽42中引入的润滑油可流入外螺旋油槽41和齿轮油槽5中,增大润滑油在行星齿轮2内孔中的分布面积,有利于形成整圈油膜,提高润滑的可靠性。
[0025]其中,所述的直线油槽42开设在外螺旋油槽41的两端并延伸至行星齿轮轴1的端面上,外螺旋油槽41每端均连通多个直线油槽42,且多个直线油槽42沿周向均匀分布。直线油槽42的数量为多个,提升润滑油引入和导出的效率,进一步改善润滑油在差带器内的微循环。
[0026]其中,所述的齿轮油槽5包括开设在行星齿轮2内孔中的内螺旋油槽51和开设在行星齿轮2外球面上的球面油槽52,球面油槽52与内螺旋油槽51联通,内螺旋油槽51与外螺旋油槽41交叉分布。内螺旋油槽51与外螺旋油槽41交叉分布,存储润滑油使行星齿轮转动时行星齿轮2内孔与行星齿轮轴1之间形成油膜,减少行星齿轮轴1的磨损,球面油槽52将润滑油引入至行星齿轮外球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用差速器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包括行星齿轮轴(1)和间隙配合套装在行星齿轮轴(1)上的行星齿轮(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星齿轮轴(1)与行星齿轮(2)之间形成润滑油道(3),且润滑油道(3)延伸至行星齿轮(2)的外球面上以及行星齿轮轴(1)的端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差速器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润滑油道(3)包括开设在行星齿轮轴(1)上的轴油槽(4)和开设在行星齿轮(2)上的齿轮油槽(5),轴油槽(4)从行星齿轮轴(1)外壁延伸至行星齿轮轴(1)端面,齿轮油槽(5)从行星齿轮(2)内孔延伸至行星齿轮(2)的外球面上,轴油槽(4)与齿轮油槽(5)交叉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差速器的行星齿轮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油槽(4)包括开设在行星齿轮轴(1)外壁上的外螺旋油槽(41)和沿行星齿轮轴(1)轴向开设且与外螺旋油槽(41)联通的直线油槽(4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差速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洪军,田原,崔双好,乔世权,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