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一体化方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0392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传染病防治一体化方舱,方舱被分割成医护区、采样区、检测区、隔离观察区、第一缓冲区、第二缓冲区和电气设备控制区;方舱内配备有动力分布式梯度压差环控系统,包括高效过滤送风系统和高效过滤排风系统,高效过滤送风系统用于使清洁空气由医护区向采样区定向流动,由第一缓冲区向检测区定向流动,由第一缓冲区经第二缓冲区向隔离观察区定向流动;高效过滤排风系统用于使采样区排风向检测区流动,经检测区的高效排风口进入卫生间排风机组,隔离观察区排风向卫生间流动。功能完善,转运方便;结合高效过滤送风系统和高效过滤排风系统组成的动力分布式梯度压差环控系统,实现送风或排风的定向流动及接力传递。递。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染病防治一体化方舱


[0001]本技术属于传染病防护及公共卫生安全
,具体涉及一种专用于诊室安装的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全球范围内传染病疫情的爆发,只要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个别地区仍会时不时出现小爆发,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社会对传染病疫情需要进行常态化防控。
[0003]应对疫情,全球各个国家或地区统一采取临时新建或在既有建筑中改建满足大量人员需求的传染病防治场所,难度大,造价高,资源浪费严重,并且紧急状态下的被动应对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不完善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多功能的传染病防治一体化方舱,可以实现采样、检测、隔离观察于一体,以应对紧急局部疫情突发状况。
[0005]为此,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传染病防治一体化方舱,所述方舱被分割成医护区、采样区、检测区、隔离观察区、第一缓冲区、第二缓冲区和电气设备控制区,所述采样区、隔离观察区、第一缓冲区分别配备有进出门,隔离观察区配备有卫生间,所述采样区与检测区之前设置有传递窗,所述第一缓冲区与第二缓冲区、医护区之间,第二缓冲区与检测区、隔离观察区之间分别开设有舱内门;
[0006]所述方舱内配备有动力分布式梯度压差环控系统,包括高效过滤送风系统和高效过滤排风系统,高效过滤送风系统用于使清洁空气由医护区向采样区定向流动,由第一缓冲区向检测区定向流动,由第一缓冲区经第二缓冲区向隔离观察区定向流动;高效过滤排风系统用于使采样区排风向检测区流动,经检测区的高效排风口进入卫生间排风机组,隔离观察区排风向卫生间流动,经卫生间的高效排风口进入卫生间排风机组,最终排出舱外。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医护区、第一缓冲区正压通风,医护区的气压大于第一缓冲区的气压,第二缓冲区的气压为0Pa;所述采样区、检测区、隔离观察区、卫生间为负压通风,检测区的气压小于采样区、隔离观察区的气压,卫生间的气压低于隔离观察区的气压。
[0008]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医护区的气压为10pa、第一缓冲区的气压为5pa、采样区、隔离观察区的气压为

10pa、检测区的气压为

20pa、卫生间的气压为

20pa。
[0009]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二缓冲区设置有换衣区、风淋区。
[0010]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方舱呈长方形,从左到右分为三列,第一列从前到后分别为电气设备控制区、医护区、采样区;第一缓冲区、第二缓冲区左右并排设置在第二列前部,检测区设置在第二列后部;第三列为隔离观察区,卫生间设置在隔离观察区的左后角或右后角。
[0011]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列和第二列的宽度之和等于第三列的宽度。
[0012]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医护区与采样区之间的隔墙上,第一缓冲区与检测区、第二缓冲区之间的隔墙上,第二缓冲区与隔离观察区之间的隔墙上分别设置有支路送风风机,采样区与检测区之间的隔墙上,隔离观察区与卫生间之间的隔墙上分别设置有支路排风风机;所述支路送风风机、支路排风风机均带有风机、风机箱、吸风口和排风口,风机安装在风机箱内,在风机箱内还安装有高效过滤消毒模块,风机箱的一端有吸风口、另一端为排风口,沿着送风路线或排风路线设置多个支路送风风机或支路排风风机,从而实现送风或排风的接力传递。省去了通风管道的安装布置,避免了通风管道滋生细菌的问题,大大减少了安装成本以及后期维护成本。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将方舱分区布置,集采样、检测、隔离观察于一体,具有完善的医疗防治功能空间,可以解决基层缺乏传染病防治设施设备的问题,同时转运方便,可以实现国家统一调度安排,快速实现分散和集中使用,达到迅速控制疫情传播及病情防治的目的;同时,结合高效过滤送风系统和高效过滤排风系统组成的动力分布式梯度压差环控系统,实现送风或排风的定向流动及接力传递。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6]如图1所示,一种传染病防治一体化方舱,方舱被分割成医护区1、采样区2、检测区3、隔离观察区4、第一缓冲区5、第二缓冲区6和电气设备控制区7。
[0017]采样区2、隔离观察区4、第一缓冲区5分别配备有进出门8,方便进出方舱。隔离观察区4配备有卫生间9,最好是,隔离观察区4内还配备有病床14。
[0018]采样区2与检测区3之前设置有传递窗10,第一缓冲区5与第二缓冲区6、医护区1之间,第二缓冲区6与检测区3、隔离观察区4之间分别开设有舱内门11,方便舱内各区之间人员通过。第二缓冲区6内设置有换衣区、风淋区。
[0019]方舱内配备有动力分布式梯度压差环控系统,包括高效过滤送风系统和高效过滤排风系统。
[0020]高效过滤送风系统用于使清洁空气由医护区1向采样区2定向流动,由第一缓冲区5向检测区3定向流动,由第一缓冲区5经第二缓冲区6向隔离观察区4定向流动。高效过滤排风系统用于使采样区2排风向检测区3流动,经检测区3的高效排风口进入卫生间排风机组,隔离观察区4排风向卫生间9流动,经卫生间9的高效排风口进入卫生间排风机组,最终排出舱外。
[0021]医护区1、第一缓冲区5采用正压通风,医护区1的气压大于第一缓冲区5的气压,第二缓冲区6的气压为0Pa。采样区2、检测区3、隔离观察区4、卫生间9为负压通风,检测区3的气压小于采样区2、隔离观察区4的气压,卫生间9的气压低于隔离观察区4的气压。
[0022]优选为,医护区1的气压为10pa、第一缓冲区5的气压为5pa、采样区2、隔离观察区4的气压为

10pa、检测区3的气压为

20pa、卫生间9的气压为

20pa。
[0023]方舱最好整体呈长方形,从左到右分为三列。第一列从前到后分别为电气设备控
制区7、医护区1、采样区2,所有电气设备及新风机组均设置在电气设备控制区内。第一缓冲区5、第二缓冲区6左右并排设置在第二列前部,检测区3设置在第二列后部。第三列为隔离观察区4,卫生间9设置在隔离观察区4的左后角或右后角。最好是,第一列和第二列的宽度之和等于第三列的宽度。
[0024]医生由第一缓冲区5进入医护区1,由第一缓冲区5经第二缓冲区6进入检测区3、隔离观察区4,退出检测区3和隔离观察区4时,先经第二缓冲区6进行脱衣、风淋等环节再进入第一缓冲区5(洁净区);被采样者直接进出采样区2,有发热等症状的直接进入隔离观察区4进行隔离观察。医生、患者进出及行进路线完全隔离,确保安全。
[0025]医护区1与采样区2之间的隔墙上,第一缓冲区5与检测区3、第二缓冲区6之间的隔墙上,第二缓冲区6与隔离观察区4之间的隔墙上分别设置有支路送风风机12。采样区2与检测区3之间的隔墙上,隔离观察区4与卫生间9之间的隔墙上分别设置有支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染病防治一体化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方舱被分割成医护区(1)、采样区(2)、检测区(3)、隔离观察区(4)、第一缓冲区(5)、第二缓冲区(6)和电气设备控制区(7),所述采样区(2)、隔离观察区(4)、第一缓冲区(5)分别配备有进出门(8),隔离观察区(4)配备有卫生间(9),所述采样区(2)与检测区(3)之前设置有传递窗(10),所述第一缓冲区(5)与第二缓冲区(6)、医护区(1)之间,第二缓冲区(6)与检测区(3)、隔离观察区(4)之间分别开设有舱内门(11);所述方舱内配备有动力分布式梯度压差环控系统,包括高效过滤送风系统和高效过滤排风系统,高效过滤送风系统用于使清洁空气由医护区(1)向采样区(2)定向流动,由第一缓冲区(5)向检测区(3)定向流动,由第一缓冲区(5)经第二缓冲区(6)向隔离观察区(4)定向流动;高效过滤排风系统用于使采样区(2)排风向检测区(3)流动,经检测区(3)的高效排风口进入卫生间排风机组,隔离观察区(4)排风向卫生间(9)流动,经卫生间(9)的高效排风口进入卫生间排风机组,最终排出舱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染病防治一体化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医护区(1)、第一缓冲区(5)正压通风,医护区(1)的气压大于第一缓冲区(5)的气压,第二缓冲区(6)的气压为0Pa;所述采样区(2)、检测区(3)、隔离观察区(4)、卫生间(9)为负压通风,检测区(3)的气压小于采样区(2)、隔离观察区(4)的气压,卫生间(9)的气压低于隔离观察区(4)的气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染病防治一体化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医护区(1)的气压为10pa、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金成丁艳蕊居发礼黄雪侯昌磊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海润绿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