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浮床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925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浮床框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漂浮床架,所述漂浮床架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气囊,所述漂浮床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光伏板,所述漂浮床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柱,四个所述连接柱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沉水浮床,四个所述连接柱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漂浮床架的上表面设置有造流造氧机构。通过电机带动扇叶板转动,从而使得浮床下的水体与上部水体不能进行充分交换,水体中的污染物能很好的与生态浮床的植物进行接触,生态浮床能充分发挥生态修复功能,而且通过气泵向连接管注入空气,经空心槽注入底部水体,使得底部水体和空气接触,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有利于水中生物生长。长。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浮床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浮床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生态浮床框架。

技术介绍

[0002]生态浮床,又称人工浮床。通常用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水体污染或建设城市湿地景区等等。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让水生植物得到一个固定的区域生长,由此水生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物质;同时人工营造一个动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修复水生态系统,达到自然生态的平衡。
[0003]现有的生态浮床框架在一些封闭、或者水流缓慢的水体中,特别是静止水由于生态浮岛底部的水体与上部水体不能进行充分交换,使水体中的污染物也不能很好的与生态浮床的植物进行接触,从而导致生态浮床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现有的生态浮床浮体框架结构功能单一,仅仅依靠浮床水植净化水内污染,不能利用微生物净化、浮床植物净化以及造流造氧相结合,导致生态浮床对水的净化效率低,效果差。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生态浮床框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浮床框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问题。
[0006]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生态浮床框架,包括漂浮床架,所述漂浮床架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气囊,所述漂浮床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光伏板,所述漂浮床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柱,四个所述连接柱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沉水浮床,四个所述连接柱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漂浮床架的上表面设置有造流造氧机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造流造氧机构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顶部与漂浮床架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安装架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安装套,所述安装套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扇叶板,所述扇叶板的侧壁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转动杆的底部开设有空心槽,所述空心槽的侧壁开设有通气孔,所述安装架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密封罩,所述漂浮床架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气泵的一端延伸至密封罩的内部。
[0009]进一步地,所述漂浮床架包括漂浮床体,所述漂浮床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一种植槽,所述第一种植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种植网,所述漂浮床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微生物床。
[0010]进一步地,所述沉水浮床包括沉浮床体,所述沉浮床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二种植槽,所述第二种植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种植网,所述沉浮床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微生物床。
[0011]进一步地,四个所述沉水浮床的底部均通过设置的绳索固定连接有承重块。
[0012]进一步地,所述通气孔位于密封罩的内部,且所述转动杆的外壁与密封罩转动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架的外壁通过设置的连接块固定连接有遮雨罩。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1、本技术通过电机带动转动杆转动,进而带动安装套上的扇叶板转动,从而使得漂浮床架下的水与水面的水翻动,浮床下的水体与上部水体不能进行充分交换,水体中的污染物能很好的与生态浮床的植物进行接触,生态浮床能充分发挥生态修复功能,而且通过气泵向连接管注入空气,从密封罩内通过通气孔进入转动杆的空心槽,从而注入底部水体,使得底部水体和空气接触,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有利于水中生物生长。
[0016]2、本技术通过在第一种植槽内种植挺水植物,如美人蕉、再力花、芦苇等等,在第二种植槽内种植沉水植物,如金鱼藻、黑藻、苦草、眼子菜等等,在第一微生物床和第二微生物床内放置浮石、蛭石、竹炭和活性炭等均可,方便微生物在此生存,将植物代谢、微生物净化以及翻水注气增氧结合于一体,实现对水质中多种污染物的去除,可以更有效的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达到植物根系净化和微生物净化同步进行。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俯视方向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主视方向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仰视方向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造流造氧机构主视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1、漂浮床架;101、漂浮床体;102、第一种植槽;103、第一微生物床;104、第一种植网;2、气囊;3、支撑架;4、光伏板;5、遮雨罩;6、连接柱;7、沉水浮床;701、沉浮床体;702、第二种植槽;703、第二微生物床;704、第二种植网;8、固定框;9、造流造氧机构;901、电机;902、安装架;903、气泵;904、密封罩;905、安装套;906、扇叶板;907、通孔;908、转动杆;909、连接管;910、通气孔;911、空心槽;10、绳索;11、承重块;12、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

4所示,一种生态浮床框架,包括漂浮床架1,漂浮床架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气囊2,漂浮床架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3,支撑架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光伏板4,漂浮床架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柱6,四个连接柱6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沉水浮床7,四个连接柱6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框8,漂浮床架1的上表面设置有造流造氧机构9。
[0026]具体的,四个沉水浮床7的底部均通过设置的绳索10固定连接有承重块11。
[0027]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漂浮床架1种植挺水植物,在沉水浮床7上种植沉水植物,充分利用水面和水内的空间,更有效的净化水质,通过光伏板4吸收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为造流造氧机构9提供电能,使得静水更加充分的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有利于水质净化,固定框8的设置使得本装置的结构更加稳定,通过承重块11使得装置在水域内不会随风飘逸,气囊2也是有效防止浮床之间因为风浪发生碰撞而受损。
[0028]实施例2:
[0029]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图2和4所示,造流造氧机构9包括安装架902,安装架902的顶部与漂浮床架1固定连接,安装架902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电机901,电机901的输出轴延伸至安装架902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杆908,转动杆908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安装套905,安装套905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扇叶板906,扇叶板906的侧壁开设有多个通孔907,转动杆908的底部开设有空心槽911,空心槽911的侧壁开设有通气孔910,安装架902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密封罩904,漂浮床架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浮床框架,包括漂浮床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床架(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气囊(2),所述漂浮床架(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光伏板(4),所述漂浮床架(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柱(6),四个所述连接柱(6)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沉水浮床(7),四个所述连接柱(6)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框(8),所述漂浮床架(1)的上表面设置有造流造氧机构(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浮床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造流造氧机构(9)包括安装架(902),所述安装架(902)的顶部与漂浮床架(1)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902)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电机(901),所述电机(901)的输出轴延伸至安装架(902)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转动杆(908),所述转动杆(908)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安装套(905),所述安装套(905)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扇叶板(906),所述扇叶板(906)的侧壁开设有多个通孔(907),所述转动杆(908)的底部开设有空心槽(911),所述空心槽(911)的侧壁开设有通气孔(910),所述安装架(902)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密封罩(904),所述漂浮床架(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气泵(903),所述气泵(903)的输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强田建军于淑玉赵向勇薛峰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硕达智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