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913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光学检测领域,具体设计一种提供检测装置充足光源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由控制器、光源装置组成,所述光源装置包括散热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的底部还设有聚光壳、聚光棒,所述散热外壳侧面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散热外壳、聚光壳均通过螺栓安装连接,所述聚光壳的底部安装有透光板,所述散热外壳的顶部设有互为交错分布的散热片、散热风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聚光棒聚集光源组上所有的光源,使之能形成一种较为平均散布分布的光源散步到需要照射检测的物体上,避免了成像时灰度值不一导致成像不准确的问题的发生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问题的发生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问题的发生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光学检测领域,具体设计一种提供检测装置充足光源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进行大面积扫描检测时,常见的光源装置散布的光源的中间部分与左右两侧的亮度一致,由于相机与镜头广角原因,造成成像会出现中间亮度高于两边亮度,导致成像结果不均匀两边灰度值降低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无论怎么对图像做校准都难以做出与实际结果相近的图像,影响测量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通过聚光棒聚集光源组上所有的光源,使之能形成一种较为平均散布分布的光源散步到需要照射检测的物体上,避免了成像时灰度值不一导致成像不准确的问题的发生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
[0004]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由控制器、光源装置组成,所述光源装置包括散热外壳,所述控制器内置有电源装置,所述散热外壳安装有光源组,所述光源组由左侧光源、中间光源、右侧光源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的底部设有聚光壳、聚光棒,所述聚光壳由聚光前板与聚光后板组成,所述聚光前板与聚光后板相对着的腔面形成有聚光腔,所述聚光腔的底面形成一条细长的漏光缝,所述散热外壳的两侧侧面安装有覆盖着散热外壳侧面以及聚光壳侧面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开有聚光棒安装槽,所述聚光棒安装在聚光棒安装槽内,且置于聚光腔中央,所述安装板与散热外壳、聚光壳均通过螺栓安装连接,所述聚光壳底部安装有透光板,所述聚光腔、聚光棒、漏光缝、透光板均置于光源组的正下方,所述散热外壳的顶部设有互为交错分布的散热片、散热风扇,所述光源组、散热风扇均与电源装置电连接。
[0005]所述安装板开有燕尾槽,所述散热外壳的侧面设有与燕尾槽相匹配安装的梯形滑轨。
[0006]所述聚光前板与聚光后板均开有复数的透光板槽,所述透光槽的形状为矩形,所述透光板安装在透光槽内。
[0007]所述散热外壳的底部开有定位槽,所述聚光壳的顶部设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置于定位槽内。
[0008]所述散热外壳的外侧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呈“匚”字型,所述安装板由安装横板、安装摆板组成,所述安装横板与安装摆板之间为铰链连接,所述安装横板与安装摆板之间安装有伸缩转杆,所述伸缩转杆由伸缩下杆、转动杆、伸缩上杆组成,所述转动杆为中空结构,且内腔上端开有伸缩内螺纹、内腔下端开有转动凹槽,所述伸缩下杆顶端设有转动凸块,所述伸缩上杆设有与伸缩内螺纹相配合的伸缩外螺纹,所述转动凸块置于转动凹槽内,所述伸缩转杆与安装横板、安装摆板之间均为可摆动安装,所述安装摆板的底部设有螺
孔板,所述安装板内侧面为磨砂面。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的立体图。
[0010]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的分解图。
[0011]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俯视视角局部放大图。
[0012]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安装有安装板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4]参照图1、图2:本技术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由控制器2、光源装置组成,所述光源装置包括散热外壳1,所述光源装置与控制器2电连接,所述控制器2内置有电源装置,所述散热外壳1的底部安装有光源组。本装置的散热外壳1为长条形结构,本线光源装置一般在对产品进行扫描检测时提供一个面积大并且光线散播均匀的光源。散热外壳1的底部安装的光源组由左侧光源、中间光源、右侧光源组成,并且控制器2均对这三个光源能直接控制各自的亮度大小。控制器2不仅设有数据线接口,也设有物理按键,以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显示各个光源的工作状态,物理按键便于使用者手动控制各个光源所要达到的工作状态。
[0015]所述散热外壳1的底部还设有聚光壳3、聚光棒4,所述聚光壳3由聚光前板与聚光后板组成,所述聚光前板与聚光后板相对着的腔面形成有聚光腔。设有的聚光壳3以及聚光棒4目的是在调整了中间光源亮度使之稍微比其他光源较暗的情况下,散播的光能让聚光棒4进行聚光作用再散播出去,使之满足拍摄检测的灰度值要求前提下,散播出来的光线亮度较为均匀,最终达到成像清晰数据准确的目的。聚光壳3由聚光前板与聚光后板组成,便于使用者拆装。
[0016]所述散热外壳1的两侧侧面安装有覆盖着散热外壳1以及聚光壳3侧面的安装板5,所述安装板5开有聚光棒安装槽,所述聚光棒4安装在聚光棒安装槽内,且置于聚光腔中央,所述安装板5与散热外壳1、聚光壳3均通过螺栓安装连接。其中,散热外壳1的侧面以及聚光壳3的侧面均开有复数的螺孔,安装板5开有与该螺孔位置一一对应的安装孔,使之能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安装。安装板5的作用不仅把聚光壳3固定安装在散热外壳1的下方,也把聚光棒4固定安装在聚光腔内。为了确保聚光效果,聚光棒4不与聚光腔接触。
[0017]所述聚光壳3底部安装有透光板,所述聚光腔、聚光棒4、透光板均置于光源组的正下方。聚光壳3下端内侧面实际上开有凹槽,透光板置于该凹槽内。聚光腔、聚光棒4、透光板均置于光源组的正下方,使之形成一个光源传播的路径,确保光源能经过聚光作用后畅通无阻散播到被测区域上。
[0018]所述散热外壳1的底部开有定位槽,所述聚光壳的顶部设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置于定位槽内。定位凸台与定位槽的配合关系目的是确实的将聚光壳3安装在散热外壳1的正下方。
[0019]所述散热外壳1的顶部设有互为交错分布的散热片、散热风扇,所述光源组、散热风扇均与电源装置电连接。其中,散热片与散热风扇是并排着安装在散热外壳1顶部的,散热风扇是沿着散热外壳1正上方排气。接着散热片把热量大面积铺展分布,以及散热风扇的排气,使之结合成能让长时间工作的被线光源装置产生的热量能被大量排出。
[0020]其中,控制器2设有控制安装板,散热外壳1的顶部设有控制安装孔,控制安装板与控制安装孔通过螺栓安装连接。借此将控制器2安装到散热外壳1上,使之节约使用空间。
[0021]所述聚光前板与聚光后板均开有复数的透光板槽,所述透光槽的形状为矩形,所述透光板安装在透光槽内。设有复数的透光板槽,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整透光板与聚光棒4的距离,使之形成最合适的光线效果。
[0022]图3具体为在安装板5与散热外壳1之间设有的槽轨结构,使之实现容易拆装的一种实施例的放大视图。主要是显示燕尾槽51与梯形滑轨14位置关系。所述安装板5开有燕尾槽51,所述散热外壳1的侧面设有与燕尾槽相匹配安装的梯形滑轨14。其中燕尾槽51与梯形滑轨14的安装方向为竖直朝上。设有的燕尾槽51与梯形滑轨14结构,使得使用者需要更换聚光棒4时,可以先对安装在安装板5与散热外壳1之间的螺栓松开,把安装板5连同聚光壳3、聚光棒4等组件沿着梯形滑轨14的轨迹取出,一并拆卸,使之能更换不同颜色的聚光棒4,避免传统的更换办法中更换聚光棒4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由控制器(2)、光源装置组成,所述光源装置包括散热外壳(1),所述控制器(2)内置有电源装置,所述散热外壳(1)安装有光源组,所述光源组由左侧光源、中间光源、右侧光源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1)的底部设有聚光壳(3)、聚光棒(4),所述聚光壳(3)由聚光前板与聚光后板组成,所述聚光前板与聚光后板相对着的腔面形成有聚光腔,所述聚光腔的底面形成一条细长的漏光缝,所述散热外壳(1)的两侧侧面安装有覆盖着散热外壳(1)侧面以及聚光壳(3)侧面的安装板(5),所述安装板(5)开有聚光棒安装槽,所述聚光棒(4)安装在聚光棒安装槽内,且置于聚光腔中央,所述安装板(5)与散热外壳(1)、聚光壳(3)均通过螺栓安装连接,所述聚光壳(3)底部安装有透光板,所述聚光腔、聚光棒(4)、漏光缝、透光板均置于光源组的正下方,所述散热外壳(1)的顶部设有互为交错分布的散热片、散热风扇,所述光源组、散热风扇均与电源装置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新型线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5)开有燕尾槽(51),所述散热外壳(1)的侧面设有与燕尾槽相匹配安装的梯形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娟赵广辉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艾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