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8900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包括组装支撑柱、底部支撑结构、旋拧辅助件、限位卡槽;底部支撑结构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底部垫层、稳固平台和纠偏板;组装支撑柱通过围焊竖向焊接在纠偏板上方;组装支撑柱顶部设置有旋拧辅助件;组装支撑柱为16根,装支撑柱包括支撑螺杆、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第一套管竖向焊接在纠偏板上方,支撑螺杆分别与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螺纹连接,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直径相同;支撑螺杆上均匀分布有多个限位卡槽。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组装反力架,使得施工现场组装反力架更加便捷,并且提高了反力架的稳固性和质量,提高了反力架的施工效率。提高了反力架的施工效率。提高了反力架的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是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反力板是一种布满加载孔的大型特种结构。反力板是进行各种材料、构件和结构系统的拟静力或拟动力试验的重要设施。为实现各种加载控制系统的安装,反力板采用空腔式双道混凝土板。反力板内满布加载孔,横纵间距500mm,常用的加载孔为Q235B钢制材料,高度800mm,内径为DN80mm,安装精度要求极高。
[0003]反力板施工时需要进行加载孔安装,加载孔数量过多,传统施工方法为现场逐个安装校正,在安装过程中其整体平整度、直线度及单个垂直度不易控制。单个安装需要大量的人力、效率低、工期长、反复校正、施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反力架中加载孔整体安装的质量,提高反力架安装效率;如何使得施工现场组装反力架更加便捷,进一步提高了反力板的稳固性和质量。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包括组装支撑柱、底部支撑结构、旋拧辅助件、限位卡槽;所述底部支撑结构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底部垫层、稳固平台和纠偏板;组装支撑柱顶部设置有旋拧辅助件;所述组装支撑柱为16根,按照横向4行纵向4列均匀分布在纠偏板上方,相邻组装支撑柱之间的间距相同;组装支撑柱包括支撑螺杆、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第一套管竖向焊接在纠偏板上方,第一套管包括实心部和空心部;第一套管底部为实心部,呈30度锥台,第一套管的空心部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支撑螺杆一端与第一套管螺纹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套管螺纹连接,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直径相同,第二套管顶部与支撑螺杆顶部共面;支撑螺杆上均匀分布有多个限位卡槽。
[0006]进一步,组装支撑柱的高度调节范围为500mm~1000mm。
[0007]进一步,所述底部垫层由C15混凝土浇筑而成,其长度为2400mm,宽度为2400mm,高度为150mm。
[0008]进一步,所述稳固平台由C25混凝土浇筑而成,其长度为2200mm,宽度为2200mm,其高度为200mm。
[0009]进一步,所述纠偏板为钢板,其长度为2000mm,宽度为2000mm,其高度为20mm。
[0010]进一步,还包括围焊焊缝,组装支撑柱底部与纠偏板之间的围焊焊缝高度至少为43mm。
[0011]进一步,相邻限位卡槽之间的距离相同。
[0012]进一步,相邻限位卡槽之间的距离为20mm~40mm。
[0013]进一步,横向相邻的组装支撑柱之间的距离为500mm,纵向相邻的组装支撑柱之间
的距离为500mm。
[0014]进一步,所述旋拧辅助件呈凹形或L形。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6]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组装支撑柱包括支撑螺杆和第一套管,支撑螺杆与第一套管螺纹连接,支撑螺杆从第一套管中旋进旋出调节组装支撑柱的高度,方便根据加载孔中钢管的高度调节组装支撑柱的高度,进而保证利用该模板组装的反力架结构稳定,误差小。
[0017]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纠偏板可以使多个组装支撑柱的下端面之间的高度差缩小至0.5mm。通过调节纠偏板的平整度,保证相同高度的组装支撑柱在焊接在纠偏板上后的高度差。
[0018]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旋拧辅助件方便了支撑螺杆在第一套管中旋进旋出。支撑螺杆上设置的限位卡槽,可以根据调节高度的要求快速精确的调节组装支撑柱的高度,使得16根组装支撑柱高度相同。
[0019]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1

组装支撑柱、1.1

支撑螺杆、1.2

第一套管、2

纠偏板、3

稳固平台、4

底部垫层、5

围焊焊缝、6

旋拧辅助件、7

限位卡槽、8

加载孔、9

连接框架、10

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6]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包括组装支撑柱1、底部支撑结构、旋拧辅助件6、限位卡槽7;所述底部支撑结构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底部垫层4、稳固平台3和纠偏板2;其中,底部垫层4由C15混凝土浇筑而成,其长度为2400mm,宽度为2400mm,高度为150mm。稳固平台3由C25混凝土浇筑而成,其长度为2200mm,宽度为2200mm,其高度为200mm。纠偏板2为钢板,其长度为2000mm,宽度为2000mm,其高度为20mm。制作完成的底部支撑结构呈阶梯形,并且底部垫层4和稳固平台3分别由C15混凝土和C25混凝土浇筑而成,由此可见,其底部支撑结构的承载力逐渐增强,又因在纠偏板2的高度为20mm,其浇筑在稳固平台3上,又在混凝土初凝后调整其平整度,使得其平整度误差为0.5mm。通过调节纠偏板2的平整度,保证相同高度的组装支撑柱1在焊接在纠偏板2上后的高度差。
[0027]组装支撑柱1通过围焊竖向焊接在纠偏板2上方。所述组装支撑柱1为16根,按照横
向4行纵向4列均匀分布在纠偏板2上方,相邻组装支撑柱1之间的间距相同;横向相邻的组装支撑柱1之间的距离为500mm,纵向相邻的组装支撑柱1之间的距离为500mm。
[0028]组装支撑柱1包括支撑螺杆1.1、第一套管1.2和第二套管1.3,第一套管1.2竖向焊接在纠偏板2上方,第一套管1.2包括实心部和空心部;第一套管1.2底部为实心部,呈30度锥台,组装支撑柱1底部与纠偏板2之间的围焊焊缝5高度至少为43mm;第一套管1.2底部设置成30度锥台便于安装时调整垂直度并避免焊缝宽度影响加载孔8就位。第一套管1.2的空心部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支撑螺杆1.1一端与第一套管1.2螺纹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套管1.3螺纹连接,第一套管1.2和第二套管1.3直径相同,第二套管1.3顶部与支撑螺杆1.1顶部共面;撑螺杆从第一套管1.2中旋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组装支撑柱(1)、底部支撑结构、旋拧辅助件(6)、限位卡槽(7);所述底部支撑结构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底部垫层(4)、稳固平台(3)和纠偏板(2);组装支撑柱(1)通过围焊竖向焊接在纠偏板(2)上方;组装支撑柱(1)顶部设置有旋拧辅助件(6);所述组装支撑柱(1)为16根,按照横向4行纵向4列均匀分布在纠偏板(2)上方,相邻组装支撑柱(1)之间的间距相同;组装支撑柱(1)包括支撑螺杆(1.1)、第一套管(1.2)和第二套管(1.3),第一套管(1.2)竖向焊接在纠偏板(2)上方,第一套管(1.2)包括实心部和空心部;第一套管(1.2)底部为实心部,呈30度锥台,第一套管(1.2)的空心部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支撑螺杆(1.1)一端与第一套管(1.2)螺纹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套管(1.3)螺纹连接,第一套管(1.2)和第二套管(1.3)直径相同,第二套管(1.3)顶部与支撑螺杆(1.1)顶部共面;支撑螺杆(1.1)上均匀分布有多个限位卡槽(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现场组装反力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垫层(4)由C15混凝土浇筑而成,其长度为2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春杰游志忠张新王庆付杜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