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8893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包括相变储热试验本体,所述相变储热试验本体右侧设置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内腔设置有温控调节机构,所述温控调节机构输入端设置有吸取机构,且所述吸取机构设置于相变储热试验本体内腔右侧,所述安装框架右侧设置有导入机构,所述温控调节机构包括递送弯管、循环泵、冷凝器、加热器与储能管,所述递送弯管通过安装环设置于安装框架内腔,且所述安装环对称设置于安装框架内腔右侧,所述递送弯管三侧分别连通有循环泵、冷凝器与加热器,所述递送弯管左侧套嵌有储能管,有效的为实验提供模拟降温以及需求降温的效果,具有多功能性,提高了实验的成果。的成果。的成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属于相变储热调温


技术介绍

[0002]相变蓄热是一种以相变储能材料为基础的高新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热化学储热、显热储热和相变储热,热化学储热虽然蓄热密度大,但不安全且蓄热过程不可控,严重影响其推广应用,显热储热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储热方式,然而它的储热密度小,相比之下,相变储热的储热密度是显热储热的5~10倍甚至更高,由于具有温度恒定和蓄热密度大的优点,相变蓄热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尤其适用于热量供给不连续或供给与需求不协调的工况下,相变储热系统作为解决能源供应时间与空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变储热可以分为固

液相变、液

气相变和固

气相变,然而,其中只有固

液相变具有比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蓄热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可用于解决热能供给与需求失配的矛盾,在太阳能利用、电力“移峰填谷”、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对相变储热板进行试验时,不能很好的对温度进行模拟调节以及需求调节,降低了实用性,同时降低了实验的成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相变储热试验本体,所述相变储热试验本体右侧设置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内腔设置有温控调节机构,所述温控调节机构输入端设置有吸取机构,且所述吸取机构设置于相变储热试验本体内腔右侧,所述安装框架右侧设置有导入机构。
[0005]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框架与相变储热试验本体连接处为连通。
[0006]进一步的,所述温控调节机构包括递送弯管、循环泵、冷凝器、加热器与储能管,所述递送弯管通过安装环设置于安装框架内腔,且所述安装环对称设置于安装框架内腔右侧,所述递送弯管三侧分别连通有循环泵、冷凝器与加热器,所述递送弯管左侧套嵌有储能管。
[0007]进一步的,所述吸取机构包括吸热片与递热管,所述吸热片通过安装杆设置于相变储热试验本体内腔右侧,所述吸热片右侧设置有递热管,并呈对称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吸热片与储能管之间通过递热管相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导入机构包括衔接框架、长条口、驱动电机与导入扇,所述衔接框架设置于安装框架右侧,所述衔接框架两侧分别挖设有长条口,且位于左侧的所述长条口与安装框架相连通,所述衔接框架内腔对称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入扇。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1、设置的温控调节机构与其内部包括的部件,与设置的吸取机构相协助配合,采用循环式制冷以及循环式加热的方式,并采用循环泵、加热器与冷凝器作为输出的部件,有效的将热量通过吸热片吸取,并通过递热管将热量输送至储能管,对温度进行降温,有效的为实验提供模拟降温以及需求降温的效果,具有多功能性,提高了实验的成果。
[0012]2、设置的导入机构与其内部包括的部件,采用双面驱动的导入扇作为输出的部件,以及通过驱动电机作为输出的中枢,有效的将递送弯管上的热量导入或者导出。
附图说明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4]图1是本技术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的内视图;
[0016]图3是本技术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的温控调节机构与吸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的导入机构内视图;
[0018]图中标号:1、相变储热试验本体;2、安装框架;3、温控调节机构;4、吸取机构;5、导入机构;6、递送弯管;7、循环泵;8、冷凝器;9、加热器;10、储能管;11、吸热片;12、递热管;13、衔接框架;14、长条口;15、驱动电机;16、导入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0]如图1

图4所示,包括相变储热试验本体1,所述相变储热试验本体1右侧设置有安装框架2,所述安装框架2内腔设置有温控调节机构3,所述温控调节机构3输入端设置有吸取机构4,且所述吸取机构4设置于相变储热试验本体1内腔右侧,所述安装框架2右侧设置有导入机构5,所述安装框架2与相变储热试验本体1连接处为连通。
[0021]如图2与3所示,所述温控调节机构3包括递送弯管6、循环泵7、冷凝器8、加热器9与储能管10,所述递送弯管6通过安装环设置于安装框架2内腔,且所述安装环对称设置于安装框架2内腔右侧,所述递送弯管6三侧分别连通有循环泵7、冷凝器8与加热器9,所述递送弯管6左侧套嵌有储能管10,循环泵7、冷凝器8与加热器9作为液体的循环流动、加热与制冷的部件,同时储能管10与递送弯管6均通过金属制成,有很好的导热性。
[0022]所述吸取机构4包括吸热片11与递热管12,所述吸热片11通过安装杆设置于相变储热试验本体1内腔右侧,所述吸热片11右侧设置有递热管12,并呈对称设置,所述吸热片
11与储能管10之间通过递热管12相连接,吸热片11将热量吸取,并通过递热管12将热量输送至储能管10。
[0023]如图4所示,所述导入机构5包括衔接框架13、长条口14、驱动电机15与导入扇16,所述衔接框架13设置于安装框架2右侧,所述衔接框架13两侧分别挖设有长条口14,且位于左侧的所述长条口14与安装框架2相连通,所述衔接框架13内腔对称设置有驱动电机15,所述驱动电机15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入扇16,驱动电机15带着导入扇16将热量根据需求的导出或导入。
[0024]本技术工作原理:通过外接管输入液体,通过循环泵7使得液体在递送弯管6内循环流动,相变储热试验本体1内过热时,吸热片11将热量吸取,并通过递热管12将热量输送至储能管10,冷凝器8将液体制冷,液体循环时,对储能管10进行降温,以及驱动电机15带着导入扇16将热量导出,相变储热试验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包括相变储热试验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储热试验本体(1)右侧设置有安装框架(2),所述安装框架(2)内腔设置有温控调节机构(3),所述温控调节机构(3)输入端设置有吸取机构(4),且所述吸取机构(4)设置于相变储热试验本体(1)内腔右侧,所述安装框架(2)右侧设置有导入机构(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2)与相变储热试验本体(1)连接处为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相变储热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调节机构(3)包括递送弯管(6)、循环泵(7)、冷凝器(8)、加热器(9)与储能管(10),所述递送弯管(6)通过安装环设置于安装框架(2)内腔,且所述安装环对称设置于安装框架(2)内腔右侧,所述递送弯管(6)三侧分别连通有循环泵(7)、冷凝器(8)与加热器(9),所述递送弯管(6)左侧套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焕哲肖羽李焕先
申请(专利权)人:宜丰杰超工艺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