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屋建筑支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7985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房屋建筑支撑架,包括支撑面,支撑面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撑A,固定撑A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撑杆,第四撑杆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的一端设置有右副站台,右副站台的一端设置有伸缩杆,伸缩杆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撑杆,第一撑杆的一端设置有三角撑底座A,三角撑底座A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撑B,固定撑B的下端设置有撑座,撑座的上端设置有撑杆活动栓,撑杆活动栓的一端设置有主站台,主站台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撑杆,第二撑杆的下端设置有固定撑C,固定撑C的上端设置有左副站台,左副站台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撑杆,第三撑杆的一端设置有三角撑底座B;该装置不仅扣件不容易丢失,而且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适应性。且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适应性。且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房屋建筑支撑架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房屋建筑支撑架。

技术介绍

[0002]建筑支撑架是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用于建筑工地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有的支架较小的扣件容易丢失,节点处的杆件为偏心连接,靠抗滑力传递荷载内力,因而降低了其承载能力,另外适应性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房屋建筑支撑架;首先将装置放置于支撑面上,通过固定撑A、固定撑B、固定撑C 和固定撑D将该装置固定在支撑面上,同时把爬梯也固定在支撑面上,接着装置两端的支撑架支撑于第一撑杆和第四撑杆之间,以及第二撑杆和第三撑杆之间,然后第一撑杆和第四撑杆的一端设置有右副站台,第二撑杆和第三撑杆的一端设置有左副站台,右副站台和左副站台中间的上端安置了主站台,该三个站台都用于建筑工作;该装置不仅扣件不容易丢失,而且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适应性;进而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一系列问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一种房屋建筑支撑架,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撑A,所述固定撑A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撑杆,所述第四撑杆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一端设置有右副站台,所述右副站台的一端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撑杆,所述第一撑杆的一端设置有三角撑底座A,所述三角撑底座A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撑B,所述固定撑B的下端设置有撑座,所述撑座的上端设置有撑杆活动栓,所述撑杆活动栓的一端设置有主站台,所述主站台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撑杆,所述第二撑杆的下端设置有固定撑C,所述固定撑C的上端设置有左副站台,所述左副站台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撑杆,所述第三撑杆的一端设置有三角撑底座B,所述三角撑底座B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撑D,所述固定撑D的一端设置有爬梯。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撑A的上端设置有上缓冲橡胶板,所述上缓冲橡胶板的下端设置有上连接撑杆,所述上连接撑杆下端设置有中心柱,所述中心柱的下端设置有下连接撑杆,所述下连接撑杆的下端设置有底柱,所述底柱的下端设置有下缓冲橡胶板。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站台的一端设置有板外壁,所述板外壁的一端设置有边缘防滑套,所述边缘防滑套的上端设置有上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衔接口。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撑杆活动栓的下端设置有大臂A,所述大臂A的上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上端设置有活动塞,所述活动塞的上端设置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的上端设置有保护套。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右副站台的一端设置有外壁 A,所述外壁A的一端设置有内孔,所述内孔的外围设置有外孔,所述外孔的一端设置有板框,所述板框的一端设置有右支撑板。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左副站台的一端设置有内孔 A,所述内孔A的外围设置有外孔A,所述外孔A的一端设置有下板框,所述下板框的一端设置有右板框A,所述右板框A的上端设置有左支撑板。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爬梯的一端设置有梯端,所述梯端的一端设置有右大臂,所述右大臂的一端设置有上防滑边,所述上防滑边的下端设置有下防滑边,所述下防滑边的下端设置有左大臂,所述左大臂的下端设置有防滑槽。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三角撑底座A的一端设置有底边,所述底边的上端设置有斜边,所述斜边的一端设置有固定连接杆,所述固定连接杆的下端设置有撑杆尾,所述撑杆尾的下端设置有撑杆头。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通过将装置放置于支撑面上,通过固定撑A、固定撑B、固定撑C和固定撑D将该装置固定在支撑面上,同时把爬梯也固定在支撑面上,接着装置两端的支撑架支撑于第一撑杆和第四撑杆之间,以及第二撑杆和第三撑杆之间,然后第一撑杆和第四撑杆的一端设置有右副站台,第二撑杆和第三撑杆的一端设置有左副站台,右副站台和左副站台中间的上端安置了主站台,该三个站台都用于建筑工作;该装置不仅扣件不容易丢失,而且提高了其承载能力和适应性。
附图说明
[00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固定撑A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主站台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撑杆活动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右副站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左副站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技术爬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本技术三角撑底座A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支撑面;2、固定撑A;3、第四撑杆;4、支撑杆;5、右副站台;6、伸缩杆;7、第一撑杆;8、三角撑底座A;9、固定撑B;10、撑座;11、撑杆活动栓;12、主站台;13、第二撑杆;14、固定撑C;15、左副站台; 16、第三撑杆;17、三角撑底座B;18、固定撑D;19、爬梯;20、上缓冲橡胶板;21、上连接撑杆;22、中心柱;23、下连接撑杆;24、底柱;25、下缓冲橡胶板;26、板外壁;27、边缘防滑套;28、上支撑板;29、衔接口; 30、大臂A;31、连接杆;32、活动塞;33、连
接端;34、保护套;35、外壁 A;36、内孔;37、外孔;38、板框;39、右支撑板;40、内孔A;41、外孔 A;42、下板框;43、右板框A;44、左支撑板;45、柱端;46、右大臂;47、上防滑边;48、下防滑边;49、左大臂;50、防滑槽;51、底边;52、斜边; 53、固定连接杆;54、撑杆尾;55、撑杆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

8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房屋建筑支撑架,包括支撑面1,支撑面1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撑A2,固定撑A2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撑杆3,第四撑杆3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杆4,支撑杆4的一端设置有右副站台5,右副站台5 的一端设置有伸缩杆6,伸缩杆6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撑杆7,第一撑杆7的一端设置有三角撑底座A8,三角撑底座A8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撑B9,固定撑B9 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房屋建筑支撑架,包括支撑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1)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撑A(2),所述固定撑A(2)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撑杆(3),所述第四撑杆(3)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的一端设置有右副站台(5),所述右副站台(5)的一端设置有伸缩杆(6),所述伸缩杆(6)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撑杆(7),所述第一撑杆(7)的一端设置有三角撑底座A(8),所述三角撑底座A(8)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撑B(9),所述固定撑B(9)的下端设置有撑座(10),所述撑座(10)的上端设置有撑杆活动栓(11),所述撑杆活动栓(11)的一端设置有主站台(12),所述主站台(1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撑杆(13),所述第二撑杆(13)的下端设置有固定撑C(14),所述固定撑C(14)的上端设置有左副站台(15),所述左副站台(15)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撑杆(16),所述第三撑杆(16)的一端设置有三角撑底座B(17),所述三角撑底座B(17)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撑D(18),所述固定撑D(18)的一端设置有爬梯(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撑A(2)的上端设置有上缓冲橡胶板(20),所述上缓冲橡胶板(20)的下端设置有上连接撑杆(21),所述上连接撑杆(21)下端设置有中心柱(22),所述中心柱(22)的下端设置有下连接撑杆(23),所述下连接撑杆(23)的下端设置有底柱(24),所述底柱(24)的下端设置有下缓冲橡胶板(2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站台(12)的一端设置有板外壁(26),所述板外壁(26)的一端设置有边缘防滑套(27),所述边缘防滑套(27)的上端设置有上支撑板(28),所述上支撑板(28)的一端设置有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中宁县鑫佳源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