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降低感烟探测器误报率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7718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以降低感烟探测器误报率的装置,包括探测器迷宫、报警装置,探测器迷宫上设置有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接收管,接收管设置在第一发射管和第二发射管之间并与报警装置电性连接,接收管的光轴与第一发射管的光轴和第二发射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且它们的光轴处于同一平面上,探测器迷宫内设有对应于第一发射管和接收管的第一敏感区、对应于第二发射管和接收管的第二敏感区,在第一敏感区和第二敏感区内均被对应光路感应到有异物存在时就触发报警装置发出火警报警信号,反之则不触发火警报警信号。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双光路迷宫的基础上,增加区域性判断,降低了感烟探测器误报发生的机率。降低了感烟探测器误报发生的机率。降低了感烟探测器误报发生的机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以降低感烟探测器误报率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感烟探测器,尤其是一种可以降低感烟探测器误报率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感烟探测器是以烟雾为主要探测对象,适用于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的场所。感烟火灾探测器是一种响应燃烧而产生的固体微粒的火灾探测器。根据烟雾粒子可以直接或间接改变某些物理量的性质或强弱,感烟探测器又可分为离子型、光电型。而离子型感烟探测器由于离子室内含有放射性的物质“镅”,再加上价格昂贵,回收处理困难等因素,已逐渐被市场所淘汰。目前消防报警市场上,光电型感烟探测器几乎占有绝大部分市场。光电型感烟探测器最核心的位置就是迷宫部分,迷宫通过进入其内部光学敏感区域的烟雾浓度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从而发出报警信号,但是,光电感烟探测器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的影响,而产生误报火警的现象,比如:细小纤维、小虫子等。
[0003]目前市面上的光电探测器,都存在受非火灾颗粒干扰物的影响而经常发生误报的问题。部分厂家尝试通过增加污染补偿算法,加密防虫网,采用防静电材料等方法,来阻止纤维、小虫子进入感烟探测器内部的光学敏感区域。但这些办法收效有限,以上问题一直无法很好的解决。除了上述方法,少数研发实力较强的厂家,推出了双光路或多光路迷宫,通过特殊的软件算法,判断引起火灾报警的是火灾烟还是非火灾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误报,但现有的双光路或多光路迷宫均是集中于一个探测敏感区进行的,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干扰信号无法甄别出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以降低感烟探测器误报率的装置。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以降低感烟探测器误报率的装置,包括探测器迷宫、报警装置,所述探测器迷宫上设置有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接收管,所述接收管设置在第一发射管和第二发射管之间并与报警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与第一发射管的光轴和第二发射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且它们的光轴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探测器迷宫内设有对应于第一发射管和接收管的第一敏感区、对应于第二发射管和接收管的第二敏感区,在所述第一敏感区和第二敏感区内均被对应光路感应到有异物存在时就触发报警装置发出火警报警信号,反之则不触发火警报警信号。
[0006]作为优选,第一发射管和第二发射管是发射同色光的发射管。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敏感区和第二敏感区设置有防雾层。
[0008]作为优选,还包括控制主板,所述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接收管、报警装置均与控制主板电性连接,所述控制主板根据接收管传递的信息判断是否触发报警装置。
[0009]作为优选,所述控制主板上设置有无线通讯模块。
[0010]作为优选,所述接收管上安装有屏蔽罩。
[00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发射管和第二发射管均为红蓝光一体式发射管,所述接收管
为红蓝光一体式接收管。
[00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发射管和接收管、第二发射管和接收管之间均设置有遮光板。
[0013]作为优选,所述探测器迷宫外套设有防虫网。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技术在传统双光路迷宫基础上,改变双光路的设置结构,并同时增加对应于两独立光路的双敏感区,由于烟雾的均匀扩散,而纤维、小虫等非火灾干扰源往往是较少的或者单一的情况存在,不能均匀的存在于两个敏感区内,以双敏感区共同报警作为释放火警的唯一判断方式,仅有一个敏感区报警而另一敏感区不发生任何变化,则视为非火灾干扰元激发的误报警行为,极大的降低了感烟探测器误报发生的机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探测器迷宫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发射管与接收管形成独立监控光路H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二发射管与接收管形成独立监控光路G的示意图;
[0018]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

探测器迷宫2

第一发射管3

第二发射管4

接收管5

第一敏感区6

第二敏感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此外,本技术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仅是参考附加图示的方向,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本技术必须具有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0]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至图3中所示,一种可以降低感烟探测器误报率的装置,包括探测器迷宫1、报警装置,所述探测器迷宫1上设置有第一发射管2、第二发射管3、接收管4,就形成了双光路的探测器迷宫1,所述接收管4设置在第一发射管2和第二发射管3之间并与报警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接收管4的光轴与第一发射管2的光轴和第二发射管3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且它们的光轴处于同一平面上,此时双光路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光路,即两个光路都是独立进行监控的光路,就避免了现有双光路探测器迷宫中接收管和两个发射管一个成钝角一个成锐角的结构中,光路之间会产生干扰的问题,对应于两个光路,在所述探测器迷宫1内设有对应于一路光路的第一敏感区5、对应于另一光路的第二敏感区6,在所述第一敏感区5和第二敏感区6内均被对应光路感应到有异物存在时就触发火警报警信号,在所述第一敏感区5和第二敏感区6中的任意一个敏感区被对应光路感应到有异物存在时不触发火警报警信号。同时为了避免不同色光感应灵敏度的差异而导致的误报警,所述探测器迷宫1的双光路产生的是同色光,即第一发射管2和第二发射管3是发射同色光的发射管,同色光就避免了系统误差的产生,优选第一发射管2和第二发射管3均采用红
蓝光一体式发射管,接收管4也为红蓝光一体式接收,通过控制主板控制发射管每次都发出同色的光,这样通过双光路,双敏感区就能更精确的予以报警,还可以通过调节所发射的光来适应不同环境下对监控的要求。此时该装置中还包括控制主板,所述第一发射管2、第二发射管3、接收管4、报警装置均与控制主板电性连接,所述控制主板根据接收管传递的信息判断是否触发报警装置,控制主板分别接受来自于各光路对与其对应敏感区的探测结果,然后根据接收的结果进行正确的报警,此时控制主板和报警装置就可以采用现有的任何一种结构装置来与探测器迷宫连接。如图1至图3中所示,两监控光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敏感区域A为第一发射管2与接收管4形成的第一敏感区5,在该区域内出现的所有颗粒均会发生散射或漫反射并都在监控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以降低感烟探测器误报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探测器迷宫、报警装置,所述探测器迷宫上设置有第一发射管、第二发射管、接收管,所述接收管设置在第一发射管和第二发射管之间并与报警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接收管的光轴与第一发射管的光轴和第二发射管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且它们的光轴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探测器迷宫内设有对应于第一发射管和接收管的第一敏感区、对应于第二发射管和接收管的第二敏感区,在所述第一敏感区和第二敏感区内均被对应光路感应到有异物存在时就触发报警装置发出火警报警信号,反之则不触发火警报警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以降低感烟探测器误报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管和第二发射管是发射同色光的发射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以降低感烟探测器误报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敏感区和第二敏感区设置有防雾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庆斌肖学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