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7652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包括主管带,主管带的纵向管上设置有中间管,中间管上设置有管带阀门、引流管和三通文丘管,三通文丘管的一端设置有软管,软管的输入端设置有灌肥组件,灌肥组件包括储肥箱,储肥箱上设置有搅拌腔和加压腔,搅拌腔中设置有搅拌机构,搅拌机构的动力端设置有搅拌电机,储肥箱的侧面设置有泵,泵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搅拌腔和加压腔连通,加压腔的内部设置有重力压块,加压腔的底部设置有与软管连接的加压管,加压管与软管之间设置有加压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施肥均匀性较好,节氮控水能力较高,实用性较强,利用率较高,适合大规模推广。适合大规模推广。适合大规模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农业施肥与灌溉设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浅埋滴灌技术是一种新的灌溉方式,其在玉米种植产业中能够起到良好的节氮控水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
[0003]现有的无膜浅埋滴灌设施一般包括滴灌管带和主管带,滴灌水分与肥料通常在主管带的输入端就开始打入,这样虽然能够达到节氮控水的目的,但是肥料在不同地垄的分布均匀性还是较低的。然而,经研究发现,以不同氮素形态与秸秆还田浅埋滴灌土壤氮素养分供需时空匹配为突破口,采用秸秆还田浅埋滴灌的精准可控施肥技术,并选择具体的施肥制度,可以达到春玉米增产增效系统提高的生产需求。不过,现有技术中未有相应的施肥与滴灌设施,尤其还要考虑在不同地垄处或者不同地段的氮素肥料的供给压力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上述的浅埋滴灌设施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施肥效率较高且节氮控水效果较好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包括主管带,所述主管带包括多根横向管,所述横向管之间设置有多个纵向管,所述纵向管上设置有中间管,所述中间管上设置有管带阀门和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两端位于管带阀门的两侧,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三通文丘管,所述三通文丘管的一端设置有软管,所述软管的输入端设置有灌肥组件,所述灌肥组件包括储肥箱,所述储肥箱上设置有搅拌腔和加压腔,所述搅拌腔中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的动力端设置有搅拌电机,所述储肥箱的侧面设置有泵,所述泵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搅拌腔和加压腔连通,所述加压腔的内部设置有重力压块,所述加压腔的底部设置有与软管连接的加压管,所述加压管与软管之间设置有加压阀。
[0006]作为优选,所述储肥箱上设置有呈“品”字形分布的一个搅拌腔和两个加压腔,所述加压腔的容积小于搅拌腔的容积,所述加压腔的底部设置有转接腔,所述转接腔的内部设置有与泵连接的泵出管,所述泵出管上设置有两个转接阀,所述两个转接阀的输出端均设置有朝上与加压腔连通的转接管,所述储肥箱的外侧设置有与用来控制转接阀的调节件。
[0007]作为优选,所述重力压块包括上下分布的一阶块和二阶块,所述二阶块的顶部边
缘与加压腔的顶部内侧卡接。
[0008]作为优选,所述一阶块的顶部设置有配重码,所述配重码与一阶块螺纹连接。
[0009]作为优选,所述储肥箱的外侧设置有一对提手。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1]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通过在纵向管上接入引流管、三通文丘管和灌肥组件可分时空打入不同氮素形态的肥料,有利于提高肥料分配的均匀性,而且节氮控水效果较好;同时,利用搅拌机构可令肥料充分溶解且获得较高的流动性,而被泵入加压腔的肥料能够在重力压块作用与主管带压差作用下稳定进入主管带,进一步提高节氮控水能力,而且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实用性较强,利用率较高,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的轴测图;
[0014]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的俯视图;
[0015]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灌肥组件的侧视图;
[0016]图4为实施例提供的灌肥组件在C

C向的剖视图;
[0017]以上各图中,1、主管带;11、横向管;12、纵向管;2、中间管;3、管带阀门;4、引流管;5、三通文丘管;6、软管;7、灌肥组件;71、储肥箱;71a、搅拌腔;71b、加压腔;71c、转接腔;72、搅拌机构;73、搅拌电机;74、泵;75、重力压块;751、一阶块;752、二阶块;753、配重码;76、加压管;77、加压阀;78、泵出管;79、转接阀;710、转接管;711、调节件;712、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1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0]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包括主管带1,所述主管带1包括多根横向管11,横向管11之间设置有多个纵向管12。其中,主管带1的结构及其分布形式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在此基础上,本技术主要通过三通文丘管5将灌肥组件接入到主管带1中,利用灌肥组件7将混合的不同氮素形态的肥料打入到主管带1中,从而达到分时空施肥施氮的目的。
[0021]具体地,本技术在纵向管12上设置有中间管2,中间管2上设置有管带阀门3和
引流管4,引流管4的两端位于管带阀门3的两侧,引流管4上设置有三通文丘管5,三通文丘管5的一端设置有软管6,软管6的输入端设置有灌肥组件7,灌肥组件7包括储肥箱71,储肥箱71上设置有搅拌腔71a和加压腔71b,搅拌腔71a中设置有搅拌机构72,搅拌机构72的动力端设置有搅拌电机73,储肥箱的侧面设置有泵74,泵7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搅拌腔71a和加压腔71b连通,加压腔71b的内部设置有重力压块75,加压腔71b的底部设置有与软管6连接的加压管76,加压管76与软管6之间设置有加压阀77。其中,引流管4利用其两端的压差可以在三通文丘管5处形成引射的压力,从而将软管6中的介质引入到主管带1中,与主管带1中流动的介质相混合。灌肥组件7的搅拌腔71a中用来加入氮素肥料,考虑到硝态氮和铵态氮肥溶于水后多呈胶状,溶解困难,所以由搅拌电机73和搅拌机构72对肥料进行充分溶解与混合;混合后的肥料溶液在泵74的作用下由下至上打入加压腔71b,加压腔71b中的重力压块在液压作用下上升并且始终与液面顶部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包括主管带,所述主管带包括多根横向管,所述横向管之间设置有多个纵向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管上设置有中间管,所述中间管上设置有管带阀门和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两端位于管带阀门的两侧,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三通文丘管,所述三通文丘管的一端设置有软管,所述软管的输入端设置有灌肥组件,所述灌肥组件包括储肥箱,所述储肥箱上设置有搅拌腔和加压腔,所述搅拌腔中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的动力端设置有搅拌电机,所述储肥箱的侧面设置有泵,所述泵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搅拌腔和加压腔连通,所述加压腔的内部设置有重力压块,所述加压腔的底部设置有与软管连接的加压管,所述加压管与软管之间设置有加压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技术用管带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繁昊杨恒山张瑞富张玉芹范秀艳张雨珊张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民族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