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射孔缓冲短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7537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井下射孔缓冲短接装置,所述外防护箱的上方设置提手,外防护箱上开设正负电极柱,外防护箱的内部设置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内设置上钢板、不锈钢集流片、电池分隔片、隔板、下钢板、防震垫、正极涂板和负极涂板,所述上钢板的下端面连接有隔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井下射孔缓冲短接装置,防护箱将电池组件保护在内部,有效对电池组件进行防护,在电池内设置防震垫,提高整体电池的防震性能,防止振动导致内部受损,有效对内部进行保温,提高保温效率,调整调节百叶扇的开合角度,使调节百叶扇打开,加速内部空气流动,提高电池的散热效率,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的需求。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射孔缓冲短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井下射孔缓冲短接
,具体为一种井下射孔缓冲短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井和固井作业完成后井筒和油藏之间是封闭的,通常采用射孔方法使油藏和井筒连通,射孔作业后形成的孔道可使油藏中油气流体进入到低压井筒中,最终被输送至井口采出。常规射孔作业将射孔枪下入到预定位置后,通过径向射孔子弹穿过套管和水泥环进入地层,通常射孔弹形成射孔孔道为锥形,越往地层内部孔道直径越小,由于射孔弹的能量有限,形成射孔孔道深度也有限,而且受到地层流体和上覆岩层压力影响,射孔弹运动阻力和地层强度均会增加,严重影响了射孔的效率和质量,现有的射孔方式通过短接的方式造成短路进行射孔,现有的短接装置均为固定性,当只要通电就会发生短接,容易导致意外发生,增加使用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射孔缓冲短接装置通电后即可进行短接,有效提高短接效率,通过挤压式压合,减少磨损,提高点触头的使用寿命,有效进行断开,提高使用时的安全性,且通过移动复位的设置,减少固定闭合设计带来的触电的风险,提高使用者安全,避免出现无效短接,增加短接质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井下射孔缓冲短接装置,包括外固定套管,所述外固定套管的内部活动套接射管,外固定套管和内部的射管上均开设有射孔,所述射管的上方设置缓冲短接组件;
[0005]所述缓冲短接组件包括外套管、内置槽、内移动套管、基板、零线接线端、火线接线端和对接杆,外套管内开设有内置槽,内置槽上方安装有基板,基板的下方安装有火线接线端,内置槽内包覆设置有内移动套管,内移动套管内套接有对接杆,对接杆的顶端安装有零线接线端,所述外套管与内移动套管之间设置有缓冲复位组件;
[0006]所述缓冲复位组件包括复位弹簧、滑槽、外对接块和内对接块,复位弹簧底端与内移动套管上端面连接,复位弹簧顶端与基板下端面连接,滑槽开设在内移动套管外侧端,滑槽上方的内移动套管外侧设置外对接块,内置槽底端的内端面设置有内对接块。
[0007]优选的,所述外固定套管和内部的射管上均开设有不少于十组的射孔,且外固定套管和射管上的射孔均错开分部。
[0008]优选的,所述外套管顶端连接有下移管,外套管通过缓冲复位组件与内移动套管活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对接杆底端与射管连接,射管顶端外侧焊接有一圈卡箍环,射管顶端通过卡箍环与外固定套管卡箍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射管顶端设置有与内移动套管底端对接缓冲垫,内移动套管底端与
接缓冲垫压合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两组,分别设置在内移动套管与基板对接面的两侧,内移动套管上方的外对接块与内置槽底端的内对接块卡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本技术井下射孔缓冲短接装置,射管顶端外侧焊接有一圈卡箍环,射管顶端通过卡箍环与外固定套管卡箍连接,射管顶端设置有与内移动套管底端对接缓冲垫,内移动套管底端与接缓冲垫压合连接,当射管移动到底端时,卡箍环与外固定套管顶端面卡箍,下移管继续带动外套管下移,在下移的压力下,对接杆顶端零线接线端的与基板下方的火线接线端压合导通,通电后即可进行短接,有效提高短接效率,通过挤压式压合,减少磨损,提高点触头的使用寿命。
[0014]2、本技术井下射孔缓冲短接装置,复位弹簧设置两组,分别设置在内移动套管与基板对接面的两侧,内移动套管上方的外对接块与内置槽底端的内对接块卡接,复位弹簧可在结束后带动内移动套管以及与内移动套管连接的对接杆一起复位,零线接线端与火线接线端分开,有效进行断开,提高使用时的安全性,且通过移动复位的设置,减少固定闭合设计带来的触电的风险,提高使用者安全,避免出现无效短接,增加短接质量。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缓冲短接组件结构剖面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缓冲复位组件挤压结构剖面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图3的A处放大图。
[0019]图中:1、外固定套管;11、射管;111、射孔;112、卡箍环;113、缓冲垫;2、缓冲短接组件;21、外套管;211、下移管;22、内置槽;23、内移动套管;24、基板;25、零线接线端;26、火线接线端;27、对接杆;3、缓冲复位组件;31、复位弹簧;32、滑槽;33、外对接块;34、内对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图2,一种井下射孔缓冲短接装置,包括外固定套管1,所述外固定套管1的内部活动套接射管11,外固定套管1和内部的射管11上均开设有射孔111,外固定套管1和内部的射管11上均开设有不少于十组的射孔111,且外固定套管1和射管11上的射孔111均错开分部,所述射管11的上方设置缓冲短接组件2,缓冲短接组件2包括外套管21、内置槽22、内移动套管23、基板24、零线接线端25、火线接线端26和对接杆27,外套管21内开设有内置槽22,内置槽22上方安装有基板24,基板24的下方安装有火线接线端26,内置槽22内包覆设置有内移动套管23,内移动套管23内套接有对接杆27,对接杆27的顶端安装有零线接线端25,外套管21顶端连接有下移管211,外套管21通过缓冲复位组件3与内移动套管23活动连接,对接杆27底端与射管11连接,射管11顶端外侧焊接有一圈卡箍环112,射管11顶端通
过卡箍环112与外固定套管1卡箍连接,射管11顶端设置有与内移动套管23底端对接缓冲垫113,内移动套管23底端与接缓冲垫113压合连接,当射管11移动到底端时,卡箍环112与外固定套管1顶端面卡箍,下移管211继续带动外套管21下移,在下移的压力下,对接杆27顶端零线接线端25的与基板24下方的火线接线端26压合导通,通电后即可进行短接,有效提高短接效率,通过挤压式压合,减少磨损,提高点触头的使用寿命。
[0022]请参阅图3

图4,外套管21与内移动套管23之间设置有缓冲复位组件3,缓冲复位组件3包括复位弹簧31、滑槽32、外对接块33和内对接块34,复位弹簧31底端与内移动套管23上端面连接,复位弹簧31顶端与基板24下端面连接,滑槽32开设在内移动套管23外侧端,滑槽32上方的内移动套管23外侧设置外对接块33,内置槽22底端的内端面设置有内对接块34,复位弹簧31设置两组,分别设置在内移动套管23与基板24对接面的两侧,内移动套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射孔缓冲短接装置,包括外固定套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固定套管(1)的内部活动套接射管(11),外固定套管(1)和内部的射管(11)上均开设有射孔(111),所述射管(11)的上方设置缓冲短接组件(2);所述缓冲短接组件(2)包括外套管(21)、内置槽(22)、内移动套管(23)、基板(24)、零线接线端(25)、火线接线端(26)和对接杆(27),外套管(21)内开设有内置槽(22),内置槽(22)上方安装有基板(24),基板(24)的下方安装有火线接线端(26),内置槽(22)内包覆设置有内移动套管(23),内移动套管(23)内套接有对接杆(27),对接杆(27)的顶端安装有零线接线端(25),所述外套管(21)与内移动套管(23)之间设置有缓冲复位组件(3);所述缓冲复位组件(3)包括复位弹簧(31)、滑槽(32)、外对接块(33)和内对接块(34),复位弹簧(31)底端与内移动套管(23)上端面连接,复位弹簧(31)顶端与基板(24)下端面连接,滑槽(32)开设在内移动套管(23)外侧端,滑槽(32)上方的内移动套管(23)外侧设置外对接块(33),内置槽(22)底端的内端面设置有内对接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家岱郭九龙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市原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