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农药杀菌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7494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及其在防治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中的应用。所述化合物具有下述式(I)的结构式。式(I)本发明专利技术化合物具有对稻瘟病菌致病力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和特异性,有极大应用价值。有极大应用价值。有极大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及其应用和农药杀菌剂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化学药物领域和植物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苯醚酯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的用途,具体涉及其在防治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广、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供养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激增,水稻生产的需求量及安全性变得愈发重要。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我国乃至全球稻区广泛发生的、最重要的毁灭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着全球的粮食生产安全。稻瘟病在我国每年造成30亿公斤的粮食损失,每年给全球造成的产量损失可养活6千万人口。目前,对该病害的防治仍以选育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为主。由于稻瘟病菌田间致病型复杂、群体组成变化快,致使抗病品种推广3

5年后抗病性丧失。而化学防治通常成本高,病菌抗药性不断产生,导致目前的杀菌剂防治效果有限,同时易造成污染环境。
[0003]目前用于稻瘟病菌防控的杀菌剂主要有甾醇去甲基化抑制剂(Sterol demethylation inhibitors,DMIs)、线粒体呼吸抑制剂(Quinone outside inhibitors,QoIs)和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Melanin biosynthesis inhibitors,MBIs),但是上述杀菌剂长期的使用,稻瘟病菌逐渐产生了抗药性。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高效低毒杀菌剂靶标。
[0004]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长期协同进化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形成了复杂而精准的攻击、防御、再攻击、再防御的军备竞赛。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植物中存在与动物相似的先天免疫系统(Innate immunity system),这一系统由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s(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和效应分子分别诱导两种层面PTI(PAMP

triggered immunity)和ETI(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的免疫反应构成。植物应对病原菌的基础抗病性(PTI)要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病原菌的保守模式分子(PAMPs)而产生,具有稳定、持久、广谱的特点。效应子是病原微生物攻击植物的关键武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时能分泌大量效应子到水稻细胞中干扰其抗病反应。因此,解析效应子抑制寄主PTI的分子机制,不但对认识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有重要意义,且可针对病原微生物特有效应子的结构特征,设计新型低毒、高效杀菌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稻瘟病杀菌剂存在的抗药性、环境污染等问题,为稻瘟病防控提供绿色高效低毒杀菌剂。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在防治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中的应用。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含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如结构式Ⅰ所示:
式(I)其中,在式(I)中,R1选自H、羟基、氨基、巯基、卤素、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C1‑
C
12
烷氨基、C1‑
C
12
烷巯基、C2‑
C6烯基、C2‑
C6炔基、由卤素取代的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由C1‑
C
12
烷氧基取代的苯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由C1‑
C
12
烷基和/或卤素取代的苯基、苄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五元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六元杂环;R1处于芳环或芳杂环任意取代位置,单取代或者多取代;R2选自H、羟基、氨基、巯基、卤素、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C1‑
C
12
烷氨基、C1‑
C
12
烷巯基、C2‑
C6烯基、C2‑
C6炔基、由卤素取代的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由C1‑
C
12
烷氧基取代的苯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由C1‑
C
12
烷基和/或卤素取代的苯基、苄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五元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六元杂环;R2处于芳环或芳杂环任意取代位置,单取代或者多取代;R1和R2相同或不同;X为C、N中的一种;并且所述二苯醚酯类化合物排除下述结构式的化合物:
[0007]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含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具体是:化合物FY21001:X为C,R1为4

OH,R2为H;化合物FY21002:X为C,R1为CH3,R2为H;化合物FY21003:X为C,R1为4

OCH2Ph,R2为H;化合物FY21004:X为C,R1为4

CH3,R2为H;化合物FY21005:X为C,R1为4

F,R2为H;化合物FY21006:X为C,R1为4

Cl,R2为H;化合物FY21007:X为C,R1为4

Br,R2为H;化合物FY21008:X为C,R1为4

OH,R2为4

OPh;化合物FY21009:X为C,R1为4

OH,R2为4

CH3;化合物FY21010:X为C,R1为4

OH,R2为4

F;化合物FY21011:X为C,R1为4

OH,R2为4

Cl;化合物FY21012:X为C,R1为4

OH,R2为4

Br;化合物FY21013:X为C,R1为4

OH,R2为4

OCH3;化合物FY21014:X为C,R1为4

SH,R2为H;化合物FY21015:X为N,R1为4

OH,R2为H;化合物FY21016:X为C,R1为4

OCH3,R2为H;
化合物FY21017:X为C,R1为4

OCH2Ph,R2为4

Cl;化合物FY21018:X为C,R1为4

OCH2Ph,R2为4

OCH3;化合物FY21019:X为C,R1为4

OCH3,R2为4

OCH3;化合物FY21020:X为C,R1为4

CH3,R2为4

Cl。本专利技术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苯醚酯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式(I)其中,R1选自H、羟基、氨基、巯基、卤素、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C1‑
C
12
烷氨基、C1‑
C
12
烷巯基、C2‑
C6烯基、C2‑
C6炔基、由卤素取代的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由C1‑
C
12
烷氧基取代的苯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由C1‑
C
12
烷基和/或卤素取代的苯基、苄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五元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六元杂环;R1处于芳环或芳杂环任意取代位置,单取代或者多取代;R2选自H、羟基、氨基、巯基、卤素、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C1‑
C
12
烷氨基、C1‑
C
12
烷巯基、C2‑
C6烯基、C2‑
C6炔基、由卤素取代的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由C1‑
C
12
烷氧基取代的苯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由C1‑
C
12
烷基和/或卤素取代的苯基、苄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五元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六元杂环;R2处于芳环或芳杂环任意取代位置,单取代或者多取代;R1和R2相同或不同;X为C、N中的一种;并且所述二苯醚酯类化合物排除下述结构式的化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在式(I)中,各取代基如下:化合物FY21001:X为C,R1为4

OH,R2为H;化合物FY21002:X为C,R1为CH3,R2为H;化合物FY21003:X为C,R1为4

OCH2Ph,R2为H;化合物FY21004:X为C,R1为4

CH3,R2为H;化合物FY21005:X为C,R1为4

F,R2为H;化合物FY21006:X为C,R1为4

Cl,R2为H;化合物FY21007:X为C,R1为4

Br,R2为H;化合物FY21008:X为C,R1为4

OH,R2为4

OPh;化合物FY21009:X为C,R1为4

OH,R2为4

CH3;化合物FY21010:X为C,R1为4

OH,R2为4

F;化合物FY21011:X为C,R1为4

OH,R2为4

Cl;化合物FY21012:X为C,R1为4

OH,R2为4

Br;化合物FY21013:X为C,R1为4

OH,R2为4

OCH3;化合物FY21014:X为C,R1为4

SH,R2为H;
化合物FY21015:X为N,R1为4

OH,R2为H;化合物FY21016:X为C,R1为4

OCH3,R2为H;化合物FY21017:X为C,R1为4

OCH2Ph,R2为4

Cl;化合物FY21018:X为C,R1为4

OCH2Ph,R2为4

OCH3;化合物FY21019:X为C,R1为4

OCH3,R2为4

OCH3;化合物FY21020:X为C,R1为4

CH3,R2为4

Cl。3.如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二苯醚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合成过程包括下述步骤a和步骤b两个步骤得到式III化合物即为目标产物:。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式II的合成方法为:将原料I溶于溶剂中,加草酰氯,

5℃至5℃下搅拌反应;待反应完毕,脱干溶剂,剩余固体用溶剂溶解备用;低温下,将苯丙醇溶于溶剂中,并加入三乙胺,搅拌后,将用溶剂溶解的酰氯溶液滴加到上述反应体系中;待反应完毕,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饱和NaHCO3溶液,萃取合并有机层,干燥浓缩进行柱层析得到中间体II。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式III的合成方法为:将中间体II、溶剂、碱加入到烧瓶中,搅拌并加热升温至80℃

120℃;待反应完成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水,萃取合并有机层,干燥浓缩进行柱层析得到式III的化合物。6.权利要求1至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在抑制稻瘟病菌靶标蛋白MoErs1功能中的应用。7.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在防治稻瘟病中的应用,其中所述二苯醚酯类化合物具有式(I)所示的结构,式(I)其中,R1选自H、羟基、氨基、巯基、卤素、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C1‑
C
12
烷氨基、C1‑
C
12
烷巯基、C2‑
C6烯基、C2‑
C6炔基、由卤素取代的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由C1‑
C
12
烷氧基取代的苯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由C1‑
C
12
烷基和/或卤素取代的苯基、苄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五元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六元杂环;R1处于芳环或芳杂环任意取代位置,单取代或者多取代;R2选自H、羟基、氨基、巯基、卤素、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C1‑
C
12
烷氨基、C1‑
C
12
烷巯基、C2‑
C6烯基、C2‑
C6炔基、由卤素取代的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由C1‑
C
12
烷氧基取代的苯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由C1‑
C
12
烷基和/或卤素取代的苯基、苄基、萘基、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五元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
六元杂环;R2处于芳环或芳杂环任意取代位置,单取代或者多取代;R1和R2相同或不同;X为C、N中的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二苯醚酯类化合物是式(I)中的各取代基如下的化合物:化合物FY21001:X为C,R1为4

OH,R2为H;化合物FY21002:X为C,R1为CH3,R2为H;化合物FY21003:X为C,R1为4

OCH2Ph,R2为H;化合物FY21004:X为C,R1为4

CH3,R2为H;化合物FY21005:X为C,R1为4

F,R2为H;化合物FY21006:X为C,R1为4

Cl,R2为H;化合物FY21007:X为C,R1为4

Br,R2为H;化合物FY21008:X为C,R1为4

OH,R2为4

OPh;化合物FY21009:X为C,R1为4

OH,R2为4

CH3;化合物FY21010:X为C,R1为4

OH,R2为4

F;化合物FY21011:X为C,R1为4

OH,R2为4

Cl;化合物FY21012:X为C,R1为4

OH,R2为4

Br;化合物FY21013:X为C,R1为4

OH,R2为4

OCH3;化合物FY21014:X为C,R1为4

SH,R2为H;化合物FY21015:X为N,R1为4

OH,R2为H;化合物FY21016:X为C,R1为4

OCH3,R2为H;化合物FY21017:X为C,R1为4

OCH2Ph,R2为4

Cl;化合物FY21018:X为C,R1为4

OCH2Ph,R2为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正光何波刘木星郑小波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