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733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包括:在变电站进线段由内到外依次安装的第一避雷器、第二避雷器及第三避雷器;所述第一避雷器、第二避雷器及第三避雷器的额定电压之比为1:1.05:1.1。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通过分布式多只避雷器的方式,对额定电压进行差别化选择,实现对连续雷击中雷电侵入波能量的分级吸收,减轻了每只避雷器的负担,具有能量吸收能力更高的优点,能解决连续雷击恶劣工况下的沿线路的雷电侵入波引发的线路侧避雷器因能量吸收能力不足而导致热崩溃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雷电保护
,尤其涉及一种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

技术介绍

[0002]变电站输电线路当遭遇雷击后,一方面,产生的雷电侵入波将会沿着线路向两侧的变电站传播。因此,线路侧避雷器成为变电站雷电侵入波防护的第一道防线,其参数通常根据变电站线路侧设备的耐雷水平而进行设计。另一方面,线路侧避雷器会吸收雷电侵入波的能量,因此避雷器参数的选取除了取决于其保护性能之外,还要考虑雷电侵入波的吸收能力。
[0003]现有的线路侧避雷器能量吸收能力(通流容量)往往是按照单次雷电冲击来校核的。然而,大多数地闪过程是由主放电和后续数次回击组成的连续雷击,相较于单次雷击,连续雷击一般指时间间隔不超过100ms的短时间内连续落雷或多重雷击。由于连续雷击过程时间极短,现有的线路侧避雷器的散热效果往往忽略不计。但是其电阻片连续吸收雷电侵入波能量造成较高的温升,累计吸收能量易达到较高水平,甚至接近或超过其通流容量,造成电阻片不可逆的加速劣化,进而导致后续的工频电压作用下发生热崩溃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以解决现有的线路侧避雷器在受到连续雷击的恶劣工况下,容易因能量吸收能力不足而发生热崩溃现象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包括:
[0006]在变电站进线段由内到外依次安装的第一避雷器、第二避雷器及第三避雷器;所述第一避雷器、第二避雷器及第三避雷器的额定电压之比为1:1.05:1.1。
[0007]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避雷器为110kV~500kV复合外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0008]作为优选地,当所述第一避雷器为110kV或220kV等级的避雷器时,对应的标称放电电流为10kA。
[0009]作为优选地,当所述第一避雷器为500kV等级的避雷器时,对应的标称放电电流为20kA。
[0010]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避雷器为110kV~500kV复合外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0011]作为优选地,当所述第二避雷器为110kV或220kV等级的避雷器时,对应的标称放电电流为10kA。
[0012]作为优选地,当所述第二避雷器为500kV等级的避雷器时,对应的标称放电电流为20kA。
[0013]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三避雷器为110kV~500kV复合外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0014]作为优选地,当所述第三避雷器为110kV或220kV等级的避雷器时,对应的标称放电电流为10kA。
[0015]作为优选地,当所述第三避雷器为500kV等级的避雷器时,对应的标称放电电流为20kA。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通过将单只避雷器改成分散布置的一组避雷器布置,对雷电侵入波的能量进行分级吸收。
[0018](2)通过差异化地调整避雷器的额定电压(远离变电站则额定电压较高),能将雷电侵入波的能量均匀到每只避雷器,实现每只避雷器的分级、均衡能量吸收。
[0019](3)线路侧避雷器的保护水平由最靠近变电站的避雷器确定,其额定电压按照变电站的绝缘配合要求选取,在标称放电电流下的残压与线路侧开关断口的雷电冲击耐受水平配合,能满足变电站的雷电侵入波防护功能。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考虑了连续雷击线路严苛工况下线路侧避雷器吸收能量增加的不利因素,通过分布式多只避雷器的方式,对额定电压进行差别化选择,实现对连续雷击中雷电侵入波能量的分级吸收,减轻了每只避雷器的负担,具有能量吸收能力更高的优点,能解决连续雷击恶劣工况下的沿线路的雷电侵入波引发的线路侧避雷器因能量吸收能力不足而导致热崩溃的问题,又能保持现有技术中线路侧避雷器优良的变电站雷电侵入波保护性能,有效地兼顾连续雷击严苛运行工况下避雷器保护性能和自身的安全性,实现变电站对连续雷击的雷电侵入波的有效防护,适用于多雷区和强雷电活动区域,尤其是输电线路常遭受连续雷击运行环境。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提供的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应当理解,文中所使用的步骤编号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不对作为对步骤执行先后顺序的限定。
[0025]应当理解,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如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0026]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0027]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0028]请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某一实施例提供的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包括:在变电站进线段由内到外依次安装的第一避雷器、第二避雷器及第三避雷器;其中,所述第一避雷器、第二避雷器及第三避雷器的额定电压之比为1:1.05:1.1。
[0029]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变电站线路侧过电压保护装置主要依赖安装与图1的第一避雷器相同位置的线路侧的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要求避雷器标称放电电流下的残压与线路侧开关断口的雷电冲击耐受水平配合。然而,线路侧避雷器能量吸收能力(通流容量)是按照单次雷电冲击来校核的,由于连续雷击过程时间极短,线路侧避雷器的散热效应忽略不计,避雷器电阻片连续吸收雷电侵入波能量造成较高的温升,累计吸收能量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甚至接近或超过其通流容量,造成电阻片不可逆的加速劣化,可能导致后续的工频电压作用下发生热崩溃事故。
[0030]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在变电站进线段由内到外依次安装第一避雷器、第二避雷器及第三避雷器。基于分布式避雷器对雷电侵入波能量分级吸收的思路,该组避雷器由安装在多基杆塔上的多只避雷器组成。可以理解的是,避雷器的数目越多,每只避雷器的吸收雷电侵入波能量的负担就越轻,但是同时也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因此本实施例中还结合仿真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变电站进线段由内到外依次安装的第一避雷器、第二避雷器及第三避雷器;所述第一避雷器、第二避雷器及第三避雷器的额定电压之比为1:1.05: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雷器为110kV~500kV复合外套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避雷器为110kV或220kV等级的避雷器时,对应的标称放电电流为10kA。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避雷器为500kV等级的避雷器时,对应的标称放电电流为20kA。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线路侧避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避雷器为110kV~500kV复合外套无间隙金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谦魏俊涛宋坤宇赵晓凤王增彬杨贤李兴旺蔡玲珑邰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