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96924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包括净水筒,净水筒的底部设有进水桶底,进水桶底的侧壁和底板上均匀的开设有进水孔,进水桶底顶部与净水筒底部连通,连接处设有隔板,隔板上设有细网孔;隔板上方设有第一滤层、第二滤层,第二滤层上方为净水剂投放区,净水剂投放区内设有一圈环形的净水剂投放管,净水剂投放管的管壁上开有多个出水孔,净水筒顶部中央设有出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将养殖水引到净水区域内,采用该水质提升净化系统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该装置结构简单,运行操作方便,无需专业安装即可使用,满足小型养殖户的需求。满足小型养殖户的需求。满足小型养殖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水产的养殖方式大都是依靠大面积的鱼塘进行养殖,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会累积各种废物,比如水产的粪便、残余的饲料、污染性的有机物等,导致鱼塘内的水质变差,进一步对水产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从而使水产的品质和产量达不到要求。为了改善水质一般都是换水,而鱼塘的面积较大,耗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虽然现在也有对鱼塘的水体进行处理的设施,但这些设施的成本较高,操作流程和方法也都较为复杂,维护起来也较为困难,小型养殖户难以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
[0004]具体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包括净水筒,所述的净水筒为圆柱形结构,净水筒的底部设有进水桶底,所述的进水桶底包括侧壁和底板,进水桶底的侧壁和底板上均匀的开设有进水孔,进水桶底顶部与净水筒底部连通,连接处设有隔板,所述的隔板上设有细网孔;所述的隔板的细网孔的直径小于进水桶底的进水孔直径;所述的隔板上方设有第一滤层,所述的第一滤层上方设有第二滤层,所述的第二滤层上方为净水剂投放区,所述的净水剂投放区内设有一圈环形的净水剂投放管,所述的净水剂投放管安装在净水筒内壁上,净水剂投放管的管壁上开有多个出水孔,净水剂投放管与净水剂供应装置连接;所述的净水筒顶部中央设有出水管,所述的出水管与水泵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的出水管的进水端口设有倒置的球冠形的溢流槽,球面朝下,出水管的进水端口位于溢流槽内的中央处,出水管的进水端口最下端位于溢流槽槽口下方。
[0007]所述的净水筒外壁顶部还设有浮筒,所述的浮筒上设有注水口。
[0008]所述的第一滤层为碎石,第二滤层为细沙。
[0009]优选的,所述的净水剂供应装置内投放有水和净水剂,所述的净水剂为物理净水剂,由以下原料按照质量份数组成:沸石30~35份、活性炭8~1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12~15份、凹凸棒7~15份、纳米锌0.02~0.07份。
[0010]所述的净水剂还包括植物净水剂,所述植物净水剂,由以下原料按照质量份数组成:马铃薯叶2~4份、大青叶3~5份、蒲公英2~5份、虎杖1~2份、大黄1~2份。
[0011]所述的净水剂还包括微生物净水剂,所述微生物净水剂,由以下原料按照质量份数组成:噬氨副球菌1~4份、乳酸菌3~10份、硝化菌3~5份。所述的微生物净水剂还包括有机絮凝剂10~20份。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将养殖水引到净水区域内,采用该水质提升净化系统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该装置结构简单,运行操作方便,无需专业安装即可使用,满足小型养殖户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13]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进一步公开而不是限制本专利技术,以下结合实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6]如图1所示,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包括净水筒1,所述的净水筒1为圆柱形结构,净水筒1的底部设有进水桶底3,所述的进水桶底3包括侧壁和底板,进水桶底3的侧壁和底板上均匀的开设有进水孔,进水桶底3顶部与净水筒1底部连通,连接处设有隔板2,所述的隔板2上设有细网孔;所述的隔板2的细网孔的直径小于进水桶底3的进水孔直径;所述的隔板2上方设有第一滤层4,所述的第一滤层4上方设有第二滤层5,所述的第二滤层5上方为净水剂投放区,所述的净水剂投放区内设有一圈环形的净水剂投放管6,所述的净水剂投放管6安装在净水筒1内壁上,净水剂投放管6的管壁上开有多个出水孔,净水剂投放管6与净水剂供应装置连接;所述的净水筒1顶部中央设有出水管7,所述的出水管7与水泵连接。
[0017]所述的出水管7的进水端口设有倒置的球冠形的溢流槽9,球面朝下,出水管7的进水端口位于溢流槽9内的中央处,出水管7的进水端口最下端位于溢流槽9槽口下方。
[0018]该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可固定于养殖池中,如在养殖池底设置支架,将水质提升净化系统固定在支架上,也可以悬浮在养殖水池中。本实施例采用悬浮式的。所述的净水筒1外壁顶部还设有浮筒8,所述的浮筒8上设有注水口。
[0019]该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用于在养殖池内形成内部水流循环,实现养殖池内净水区水体循环处理。净水筒1内为净化水体的空间,放置在养殖池内,水在压力下从底部的进水桶底3进入净水筒1内,在顶部用水泵排出净化过的水,净化后的水被导引回流至养殖池内。
[0020]所述的第一滤层4为碎石,第二滤层5为细沙。两层过滤系统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通过投入净化剂,回流到净水区内进一步的净化。所述的净水剂供应装置内投放有水和净水剂,所述的净水剂为物理净水剂,由以下原料按照质量份数组成:沸石33份、活性炭8份、羧甲基纤维素钠12份、凹凸棒15份、纳米锌0.05份。为了增强效率,所述的净水剂还包括植物净水剂,所述植物净水剂,由1~2份、大黄2份。所述的净水剂还包括微生物净水剂,所述微生物净水剂,由以下原料按照质量份数组成:噬氨副球菌1份、乳酸菌8份、硝化菌5份,还包括有机絮凝剂115份。
[0021]有机絮凝剂为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钠、聚乙烯吡啶盐、聚乙烯亚胺等一种或多种混合。
[0022]或者,所述的净水剂供应装置内投放有水和净水剂,所述的净水剂为物理净水剂,
由以下原料按照质量份数组成:沸石30份、活性炭1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12份、凹凸棒15份、纳米锌0.07份。还包括植物净水剂,所述植物净水剂,由以下原料按照质量份数组成:马铃薯叶2份、大青叶3~5份、蒲公英2份、虎杖2份、大黄1份。还包括微生物净水剂,所述微生物净水剂,由以下原料按照质量份数组成:噬氨副球菌4份、乳酸菌3份、硝化菌5份。所述的微生物净水剂还包括有机絮凝剂20份。
[0023]或者,所述的净水剂供应装置内投放有水和净水剂,所述的净水剂为物理净水剂,由以下原料按照质量份数组成:沸石35份、活性炭8~1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15份、凹凸棒7份、纳米锌0.02份。还包括植物净水剂,所述植物净水剂,由以下原料按照质量份数组成:马铃薯叶2~4份、大青叶3~5份、蒲公英5份、虎杖1份、大黄2份。还包括微生物净水剂,所述微生物净水剂,由以下原料按照质量份数组成:噬氨副球菌1份、乳酸菌10份、硝化菌3份。所述的微生物净水剂还包括有机絮凝剂10份。
[0024]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净水筒(1),所述的净水筒(1)为圆柱形结构,净水筒(1)的底部设有进水桶底(3),所述的进水桶底(3)包括侧壁和底板,进水桶底(3)的侧壁和底板上均匀的开设有进水孔,进水桶底(3)顶部与净水筒(1)底部连通,连接处设有隔板(2),所述的隔板(2)上设有细网孔;所述的隔板(2)的细网孔的直径小于进水桶底(3)的进水孔直径;所述的隔板(2)上方设有第一滤层(4),所述的第一滤层(4)上方设有第二滤层(5),所述的第二滤层(5)上方为净水剂投放区,所述的净水剂投放区内设有一圈环形的净水剂投放管(6),所述的净水剂投放管(6)安装在净水筒(1)内壁上,净水剂投放管(6)的管壁上开有多个出水孔,净水剂投放管(6)与净水剂供应装置连接;所述的净水筒(1)顶部中央设有出水管(7),所述的出水管(7)与水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管(7)的进水端口设有倒置的球冠形的溢流槽(9),球面朝下,出水管(7)的进水端口位于溢流槽(9)内的中央处,出水管(7)的进水端口最下端位于溢流槽(9)槽口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生态水产养殖净水区水质提升净化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斐李维新杭小帅解宇峰刘爱萍晁建颖庄巍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