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螠菜生态混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9655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该方法是单环刺螠龙须菜水泥池高密度生态混合养殖模式,包括准备水泥池;准备可叠放式单环刺螠养殖支架;放养单环刺螠;挂养龙须菜;水质调控;微孔增氧;饵料投喂等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单环刺螠与龙须菜的生态互补性进行混养,增加养殖水泥池的生态结构的空间成层性,提高养殖水泥池环境的稳定性,解决养殖过程中单环刺螠的饵料和水质等问题,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环保的目标。本发明专利技术单环刺螠饲料营养搭配合理,既有天然诱食效果,又能同时满足单环刺螠的全部营养生理需求,提高单环刺螠的免疫力和生长速度,减少养殖过程的水质污染,改善单环刺螠的品质等特点。改善单环刺螠的品质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螠菜生态混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混养方法,特别是一种水泥池主养单环刺螠的螠菜生态混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带动了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综合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年育苗行业惨淡,导致大量工厂化育苗车间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目前,单环刺螠在我国北方沿海人工养殖刚刚开始。单环刺螠滤食性习性,池水必须要清澈,极大的限制了该品种的推广,社会急需一种高产、高效、环保的单环刺螠养殖模式来解决其养殖过程中的饵料和水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螠菜生态混养方法,该方法是采用水泥池主养单环刺螠的生态混养模式,利用单环刺螠与龙须菜的生态互补性进行混养,龙须菜可以净化水质,满足单环刺螠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单环刺螠的残饵和代谢废物满足了龙须菜的需求,从而实现高产、高效和环保的目标,以满足现有单环刺螠养殖方法的上述需求。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其特点是,该方法是单环刺螠龙须菜水泥池高密度生态混合养殖模式,包括:(1)准备水泥池;所述的准备水泥池为利用普通的对虾育苗车间内的水泥池,每个车间水泥池数量20~50个,每个水泥池面积20~40平方米,水泥池水深2~4米,水泥池中央设排污口,以排污口为中心,用海容模块修建一个1~2平方米的排污区,海容模块里面浇筑水泥,对虾育苗车间内加挂双重遮阳网;(2)准备可叠放式单环刺螠养殖支架;可叠放式单环刺螠养殖支架为规格1米
×
1米
×
0.5~0.7米的不锈钢养殖支架,支架底部放置一个规格0.9米
×
0.9米
×
0.3~0.4米的塑料箱,塑料箱底部铺设0.10~0.25米厚漂白粉消毒过的40~80目海沙,支架框架可以叠放4~8层,将幼螠放入沙盘内,放养时间为4~6月份,放苗水温为13~18℃,每个沙盘投放幼螠0.5~1千克,苗种规格为4000~4500粒/千克,每个水泥池放置10~20叠养殖支架,每叠支架间距为0.5~1米;(3)放养单环刺螠;(4)挂养龙须菜;所述的挂养龙须菜为龙须菜苗绳2~4米,上下端分别固定在每叠养殖支架的四个上下角上,每簇龙须菜苗间距0.05~0.1米,每绳夹苗15~30簇,每簇20~40克,龙须菜放养时间与幼螠同步,每隔1~2个月,在幼螠分箱时龙须菜收割一次;(5)水质调控;水质调控为每周内轮流泼洒EM菌红糖发酵液、枯草芽孢杆菌红糖发酵液、丁酸乳杆菌红糖发酵液、沸石粉、维生素C,维生素E和稀土螯合微量元素,浓度控制在
每方水体3~5克,并在每叠养殖支架上面四边中点分别加挂一条规格0.8~1.5米
×
0.025米的长条形纳米生态基;(6)微孔增氧;微孔增氧为每2~3方水配备微孔增氧盘1个,增氧盘位于养殖支架底部间距处;(7)饵料投喂进行生态混养。
[000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准备水泥池过程中,每个车间水泥池数量30~40个,每个水泥池面积30平方米,水泥池水深3米。
[000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准备可叠放式单环刺螠养殖支架为规格1米
×
1米
×
0.6米的不锈钢养殖支架,支架底部放置一个规格0.9米
×
0.9米
×
0.35米的塑料箱,塑料箱底部铺设0.20米厚漂白粉消毒过的60目海沙,支架框架可以叠放6层,将幼螠放入沙盘内,放苗水温为15℃-16℃,每个水泥池放置15叠养殖支架,每叠支架间距为0.8米。
[000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水质调控过程中,泼洒的EM菌红糖发酵液、枯草芽孢杆菌红糖发酵液、丁酸乳杆菌红糖发酵液、沸石粉、维生素C,维生素E和稀土螯合微量元素的浓度控制在每方水体4克。
[000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饵料投喂为投喂自制配合饲料,配合饲料配方如下:红鱼粉:10~15%;
ꢀꢀꢀꢀꢀꢀꢀꢀ
鱿鱼内脏粉:5~10%;沙蚕粉:0.1~0.2%;
ꢀꢀꢀꢀꢀꢀꢀ
膨化大豆:10~20%;玉米柠檬酸渣:0.1~0.2%; 脱胶海带粉:10~15%;小球藻冻干粉:5~10%;
ꢀꢀꢀ
螺旋藻粉:2~4%;盐生杜氏藻粉:2~4%;
ꢀꢀꢀꢀ
酵母细胞壁:10~20%;海洋红酵母:8~16%;
ꢀꢀꢀꢀꢀ
富硒酵母:0.01~0.02%;沸石粉:8~16%。
[0009]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饵料投喂为投喂自制配合饲料,配合饲料配方如下:按所述的重量百分比将各原料进行混合并80~120目粉碎,再置入干燥设备55℃以下进行干燥至含水量低于10%,即得。
[001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饵料投喂为投喂自制配合饲料,配合饲料配方如下:使用时用80~120目滤布包裹,挂于水中增氧盘上方摇晃溶解,弃去不溶残渣,日投饵量为刺螠体重的4~8%。
[001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红鱼粉:11.78%;
ꢀꢀꢀꢀꢀ
鱿鱼内脏粉:8%;沙蚕粉:0.1%;
ꢀꢀꢀꢀꢀꢀꢀ
膨化大豆:15%;玉米柠檬酸渣:0.1%; 脱胶海带粉:12%;小球藻冻干粉:8%;
ꢀꢀꢀ
螺旋藻粉:3%;盐生杜氏藻粉:3%;
ꢀꢀꢀ
酵母细胞壁:15%;海洋红酵母:12%;
ꢀꢀꢀꢀ
富硒酵母:0.02%;沸石粉:12%。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利用单环刺螠与龙须菜的生态互补性进行混养,龙须菜可以净化水质,满足单环刺螠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单环刺螠的残饵和代谢废物满足了龙须菜的需求,从而实现高产、高效和环保的目标,以满足现有单环刺螠养殖方法的上述需求。其优点具体表现在:(1)沙盘中的沙子颗粒体积小,容易吸附有机碎屑和一些病原微生物,单环刺螠养殖代谢产物不易排出,等到了养殖后期,病原体污秽物积累过多,导致沙盘养殖环境逐渐恶化,龙须菜可以使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可溶性磷酸盐、有毒金属的含量显著降低,并抑制沙盘中硫化氢的形成,改善黑底,抑制沙盘中的有害菌,不用改底、肥水、补菌、抗应激和消毒,直到单环刺螠养成。单环刺螠饵料和排泄物提供龙须菜的必需元素镁和钙,水体中龙须菜的生产力得到改善,使水体中的龙须菜向良性发展。
[0013](2)单环刺螠自制配合饲料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酸和免疫促进剂,主要采用从原料本身给予补充解决,不含任何危禁添加剂,饵料药物残留量为零,单环刺螠肉质鲜美,投资少,饲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单环刺螠龙须菜水泥池高密度生态混合养殖模式,包括:准备水泥池;所述的准备水泥池为利用普通的对虾育苗车间内的水泥池,每个车间水泥池数量20~50个,每个水泥池面积20~40平方米,水泥池水深2~4米,水泥池中央设排污口,以排污口为中心,用海容模块修建一个1~2平方米的排污区,海容模块里面浇筑水泥,对虾育苗车间内加挂双重遮阳网;准备可叠放式单环刺螠养殖支架;可叠放式单环刺螠养殖支架为规格1米
×
1米
×
0.5~0.7米的不锈钢养殖支架,支架底部放置一个规格0.9米
×
0.9米
×
0.3~0.4米的塑料箱,塑料箱底部铺设0.10~0.25米厚漂白粉消毒过的40~80目海沙,支架框架可以叠放4~8层,将幼螠放入沙盘内,放养时间为4~6月份,放苗水温为13~18℃,每个沙盘投放幼螠0.5~1千克,苗种规格为4000~4500粒/千克,每个水泥池放置10~20叠养殖支架,每叠支架间距为0.5~1米;放养单环刺螠;挂养龙须菜;所述的挂养龙须菜为龙须菜苗绳2~4米,上下端分别固定在每叠养殖支架的四个上下角上,每簇龙须菜苗间距0.05~0.1米,每绳夹苗15~30簇,每簇20~40克,龙须菜放养时间与幼螠同步,每隔1~2个月,在幼螠分箱时龙须菜收割一次;水质调控;水质调控为每周内轮流泼洒EM菌红糖发酵液、枯草芽孢杆菌红糖发酵液、丁酸乳杆菌红糖发酵液、沸石粉、维生素C,维生素E和稀土螯合微量元素,浓度控制在每方水体3~5克,并在每叠养殖支架上面四边中点分别加挂一条规格0.8~1.5米
×
0.025米的长条形纳米生态基;微孔增氧;微孔增氧为每2~3方水配备微孔增氧盘1个,增氧盘位于养殖支架底部间距处;(7)饵料投喂进行生态混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准备水泥池过程中,每个车间水泥池数量30~40个,每个水泥池面积30平方米,水泥池水深3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螠菜生态混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准备可叠放式单环刺螠养殖支架为规格1米
×
1米
×
0.6米的不锈钢养殖支架,支架底部放置一个规格0.9米
×
0.9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兴强卢雪旎曹梅罗楚涵陈吉圣徐明于润川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海之源水产育苗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