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及其组合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43240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1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电池之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及其组合模块,该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包括一底座、以及一竖立设于底座上的容置围框,且容置围框包含一对彼此相互间距设置的第一热传导壁、与另一对彼此相互间距设置的第二热传导壁,以由底座、以及第一热传导壁与第二热传导壁内包围形成一中空的容置区;其中,该对第一热传导壁为彼此呈由下而上渐宽间距的竖立设置。置。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及其组合模块


[0001]本专利技术与一种锂电池有关,尤指一种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及其组合模块。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锂电池在单体使用上,仅能输出固定的电压与电流;而对于如应用在需要大电压或大电流的动力机械或机具的场合上,则需要采串联或并联多片锂电池单体构成一组,并使多组进行连接来使用。因此,如果没有规划其有效的排列及连接来提供良好的均温与散热,不但会增加整体所占用的空间,且在锂电池单体的充放电过程中,也容易因过热而发生短路的危险,甚至因锂电池产生膨胀而造成整体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及其组合模块,其可供锂电池置入后的定位效果以防止晃动,并确保多数锂电池间可相接触而能提供良好的均温散热的热传效果。
[0004]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包括一底座、以及一竖立设于底座上的容置围框,且容置围框包含一对彼此相互间距设置的第一热传导壁、与另一对彼此相互间距设置的第二热传导壁,以由底座、以及第一热传导壁与第二热传导壁内包围形成一中空的容置区;其中,该对第一热传导壁为彼此呈由下而上渐宽间距的竖立设置。
[0005]可选地,该一对第二热传导壁之间为彼此呈平行间距的竖立设置。
[0006]可选地,该底座相对于所述容置区的内壁面具有一底面,而各所述第一热传导壁相对于所述容置区的内壁面则具有一限位面,且所述容置区于该容置围框上方形成一置入口。
[0007]可选地,各所述第一热传导壁的限位面各自向外倾斜一角度θ,而使所述容置区于底面的宽度大于其上方置入口的宽度。
[0008]可选地,该一对第一热传导壁与该一对第二热传导壁的外壁面上均设有多个散热部。
[0009]可选地,所述散热部为竖立且彼此间距排列的突肋。
[0010]可选地,该底座的外缘进一步向外突出而形成一下突缘,而该容置围框上亦进一步向外突出而形成一上突缘,且所述散热部各自连接于该上突缘与该下突缘之间。
[0011]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电池的均温散热组合模块,包括一均温散热容器结构与至少一锂电池,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包含一底座、以及竖立设于底座上的一容置围框,且容置围框包含一对彼此相互间距设置的第一热传导壁、与另一对彼此相互间距设置的第二热传导壁,以由底座、以及第一热传导壁与第二热传导壁内包围形成一中空的容置区,而锂电池包含一电芯、以及夹置于电芯二侧外的热传壳体,并竖立设于容置区内;其中,均温散热容器结构的该对第一热传导壁为彼此呈由下而上渐宽间距的竖立设置,
且锂电池紧迫于该对第一热传导壁之间。
[0012]可选地,该锂电池的热传壳体外具有一厚度较厚的热传框部,所述热传框部具有一正向面与一侧向面,且该侧向面相对各所述第一热传导壁内壁面而相接触。
[0013]可选地,所述锂电池为多个,且各所述锂电池的正向面相互接触。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均温散热结构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均温散热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均温散热组合模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均温散热组合模块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均温散热组合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19]符号说明:1:均温散热容器结构;10:底座 ;100:底面 ;101:下突缘 ;11:容置围框 ;110:第一热传导壁 ;110a:限位面 ;110b:散热部 ;111:第二热传导壁 ;111a:散热部 ;112:上突缘 ;12:容置区 ;120:置入口 ;2:锂电池 ;20:电芯 ;21:热传壳体 ;210:热传框部 ;210a:正向面 ;210b:侧向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21]请参阅图1及图2,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均温散热结构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及剖面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及其组合模块,该均温散热容器结构1可由导热性良好的材质制成,如铝等,并包括一底座10、以及一竖立设于该底座10上的容置围框11;其中:
该容置围框11包含一对彼此相互间距设置的第一热传导壁110、与另一对彼此相互间距设置的第二热传导壁111所构成,且由上述底座10、以及第一热传导壁110与第二热传导壁111内包围形成一中空的容置区12。如图2所示,该底座10相对于所述容置区12的内壁面具有一底面100,而第一热传导壁110相对于所述容置区12的内壁面则具有一限位面110a,且所述容置区12于容置围框11上方形成一置入口120。此外,该底座10外缘可进一步向外突出而形成一下突缘101,而于容置围框11上亦可进一步向外突出而形成一上突缘112,并于第一热传导壁110与第二热传导壁111的外壁面上均设有多个散热部110b、111a,所述散热部110b、111a可为竖立且彼此间距排列的突肋,且各自连接于上突缘112与下突缘101之间。
[0022]承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于上述该对第二热传导壁111之间,可为彼此呈平行间距的竖立设置;而该对第一热传导壁110则为彼此呈由下而上渐宽间距的竖立设置。详言之,各第一热传导壁110的限位面110a各自向外倾斜一角度θ,而使所述容置区12于底面100的宽度W1大于其上方置入口120的宽度W2。
[0023]再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上述均温散热容器结构1用以装载至少一锂电池2,以构成一所述锂电池的均温散热组合模块。其中的锂电池2可包含一电芯20、以及夹置于该电芯20二侧外的热传壳体21,其中电芯20可为铝箔式包装,而所述热传壳体21亦可由导热性良好的材质制成,如铝等,以竖立由上述均温散热容器结构1的置入口120置入其容置区12内,以通过热传壳体21与底面100及限位面110a接触,即如图5所示,从而可对锂电池2内的电芯20提供均温散热的热传效果。更进一步地,各锂电池2的热传壳体21外可具有一厚度较厚的热传框部210,所述热传框部210具有一正向面210a与一侧向面210b,且其侧向面210b用于相对第一热传导壁110的限位面110a并与之接触;而正向面210a则可于多个锂电池2排列于均温散热容器结构1内时,使各锂电池2彼此的正向面210a相互接触。
[0024]承上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即是通过上述该对第一热传导壁110为彼此呈由下而上渐宽间距的竖立设置,以供置入的锂电池2紧迫于该对第一热传导壁110之间。如此可使排列于该均温散热容器结构1内的锂电池2,均可获得确实的定位效果,以防止单体锂电池2发生晃动,并确保各锂电池2与均温散热容器结构1的确实接触,以将其电芯20于使用中所产生的热量均匀散热而传导至均温散热容器结构1外;同时,各锂电池2彼此间也可以通过其正向面210a的相互接触,而使热量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以及一容置围框,竖立设于该底座上,且该容置围框包含一对第一热传导壁与一对第二热传导壁,该一对第一热传导壁为彼此相互间距的设置,且该对第二热传导壁也为彼此相互间距的设置,以由该底座、以及该一对第一热传导壁与该一对第二热传导壁内包围形成一中空的容置区;其中,该一对第一热传导壁为彼此呈由下而上渐宽间距的竖立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一对第二热传导壁之间为彼此呈平行间距的竖立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相对于所述容置区的内壁面具有一底面,而各所述第一热传导壁相对于所述容置区的内壁面则具有一限位面,且所述容置区于该容置围框上方形成一置入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热传导壁的限位面各自向外倾斜一角度θ,而使所述容置区于底面的宽度大于其上方置入口的宽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一对第一热传导壁与该一对第二热传导壁的外壁面上均设有多个散热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电池的均温散热容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为竖立且彼此间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原立
申请(专利权)人:有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