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94125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雨水收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植被层,所述植被层的底部与种植土层的顶部相互接触,所述种植土层的底部与第一土工布的顶部相互接触,所述第一土工布的底部设置有雨水收集装置,所述雨水收集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渗边条,所述防渗边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所述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混凝土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引流、处理和贮存,并且加以循环利用,使得雨水资源能够被高效利用,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雨水收集
,具体为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环保、资源节约是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全面绿化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打造绿色建筑必需考虑的因素。
[0003]雨水是一种含盐量少,硬度低的清洁能源,目前,现有的屋顶雨水收集装置结构复杂,难以普及,且在对屋顶雨水进行收集后不能及时加以循环利用,使得雨水收集的意义不大。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该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植被层,所述植被层的底部与种植土层的顶部相互接触,所述种植土层的底部与第一土工布的顶部相互接触,所述第一土工布的底部设置有雨水收集装置,所述雨水收集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渗边条,所述防渗边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所述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混凝土结构。
[0007]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有第一雨水收集板,所述第一雨水收集板的顶部与土工布的底部相互接触,所述第一雨水收集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所述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所述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数量为多个,且位于两侧的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透气减压管。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所述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雨水收集板,所述第二雨水收集板的左侧与第二土工布的右侧相互接触,所述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
[0010]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沉淀井,所述沉淀井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的左侧固定连接有蓄水井,所述蓄水井内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提水泵,所述提水泵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吸水管,所述吸水管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顶部穿过植被层的表面并与喷头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蓄水井的顶部固定安装观察窗,所述蓄水井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溢流
管。
[0012]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通过设置收集装置,可以对落入建筑物顶部的雨水进行收集,然后进行引流,进行简单处理和集中贮存,并且加以循环利用,使得雨水资源能够被高效利用,大大的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构建绿色生态建筑体系。
[0014](2)、本技术通过设置防渗边条、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可以防止雨水进入混凝土结构中,从而保护建筑物不受地雨水侵蚀,通过设置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可以对建筑物对角位置进行额外防护,防止对角渗水。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A出结构放大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雨水收集装置示意图。
[0019]图中:1、植被层;2、种植土层;3、第一土工布;4、收集装置;41、第一雨水收集板;42、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4、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5、透气减压管;46、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7、第二雨水收集板;48、进水管;49、沉淀井;410、输水管;411、蓄水井;412、提水泵;413、吸水管;414、排水管;415、喷头;416、观察窗;417、溢流管;5、防渗边条;6、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7、第一防水层;8、第二防水层;9、混凝土结构;10、第二土工布。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
[0022]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植被层1,植被层1的底部与种植土层2的顶部相互接触,种植土层2的底部与第一土工布3的顶部相互接触,第一土工布3的底部设置有收集装置4,收集装置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渗边条5,防渗边条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6,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水层7,第一防水层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水层8,第二防水层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混凝土结构9,通过设置第一土工布3,可以过滤土壤中渗透下来的泥浆,保证水质的清澈,且第一土工布3为国标200g土工布,不会堵塞收集装置4,通过设置防渗边条5、第一防水层7和第二防水层8,可以防止雨水进入混凝土结构9中,从而保护建筑物不受地雨水侵蚀,通过设置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6,可以对建筑物对角位置进行额外防护,防止对角渗水。
[0023]本实施例中,收集装置4包括有第一雨水收集板41,第一雨水收集板41的顶部与第一土工布3的底部相互接触,第一雨水收集板4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
42,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4,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高度为105mm,宽度为150mm,顶部为圆弧形状,中间为加强支柱,两边圆弧底部有雨水收集口,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的形状与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形状一致,且屋顶设置有多条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和多条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多条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和多条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之间成网格状分布,通过设置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4,可以将蓄水引向侧面,从而更好的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储存。
[0024]进一步的是,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数量为多个,且位于两侧的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透气减压管45,通过设置透气减压管45,使得收集装置4内部能够与外界空气相流通,形成空气回流,有利于收集装置4内部蓄水的流通,使得水循环过程更加的顺畅。
[0025]更进一步的是,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6,第四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包括植被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层(1)的底部与种植土层(2)的顶部相互接触,所述种植土层(2)的底部与第一土工布(3)的顶部相互接触,所述第一土工布(3)的底部设置有收集装置(4),所述收集装置(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渗边条(5),所述防渗边条(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6),所述高分子自愈密封胶膜(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水层(7),所述第一防水层(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水层(8),所述第二防水层(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混凝土结构(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装置(4)包括有第一雨水收集板(41),所述第一雨水收集板(41)的顶部与第一土工布(3)的底部相互接触,所述第一雨水收集板(4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所述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所述第二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3)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的雨水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42)的数量为多个,且第一平导式雨水收集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侃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腾科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