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4012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第二隔板将池体分隔为推流衰变池和第一区域,第一隔板将第一区域分隔为沉淀池和流量缓冲池,水量分配池内在沉淀池上方的部位设有入水池,入水池设有过水堰、溢流口和入水口,溢流口通过连接管道连接至水量分配池位于流量缓冲池的一侧;入水池内在入水口与溢流口之间设有滤网;沉淀池和流量缓冲池靠近第二隔板的一侧设有浮渣挡板和穿孔集水管,穿孔集水管设置于浮渣挡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穿孔集水管上连接有与推流衰变池连通的配水管,推流衰变池中设有导流板以及出水口。该设备能够保证避免杂质在推流衰变区沉积影响衰减时间,保障水流无死角且均匀的流经整个衰变区,确保放射性物质充分衰减。分衰减。分衰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


[0001]本技术属于医院废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

技术介绍

[0002]衰变池是医疗建筑中低放射性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式。衰变池一般可分为连续式衰变池和间歇式衰变池两种形式。连续式衰变池具有占地面积少、省、控制简单、维护简单的优势,但如何防止池中污水(废水)的流线短流问题,确保衰变的时间,使污水的放射性降低到规定的安全值显得尤为重要。
[0003]连续式衰变池中实际工程项目中出现了导流墙和导流管的导流方式,设计往往忽略了衰变池设计的基本原理,需确保一定的停留时间。从表面看,在衰变池中增加导流措施是为防止废水的短流,但往往在具体导流措施上忽略了导流墙、导流管设置部位问题,设计的随意性较大,特别是造成水流停留时间的差异较大。一方面,可能造成连续式衰变池局部污染物沉积;另一方面,导致池内水流出现短流,导致使得池内死体积增加、放射性物质衰减时间减少;并最终影响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处理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该设备能够保证避免杂质在推流衰变区沉积影响衰减时间,保障水流无死角且均匀的流经整个衰变区,确保放射性物质充分衰减。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包括池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水量分配池,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设置于池体内,第二隔板将池体分隔为推流衰变池和第一区域,第一隔板将第一区域分隔为沉淀池和流量缓冲池,水量分配池设置于沉淀池和流量缓冲池远离第二隔板的一侧并位于沉淀池和流量缓冲池的上部,水量分配池内在沉淀池上方的部位设有入水池,入水池设有将其中的液体流入水量分配池的过水堰,入水池内设有溢流口,溢流口通过连接管道连接至水量分配池位于流量缓冲池的一侧,溢流口的高度不低于过水堰的高度;入水池设有入水口,入水池内在入水口与溢流口之间设有滤网;沉淀池和流量缓冲池靠近第二隔板的一侧设有浮渣挡板和穿孔集水管,穿孔集水管设置于浮渣挡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穿孔集水管上连接有与推流衰变池连通的配水管,推流衰变池中设有第一导流板以及出水口。
[0007]优选的,水量分配池包括穿孔配水渠,入水池为穿孔配水渠中设置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形成的区域,第一挡板靠近流量缓冲池设置,第一挡板高度高于第二挡板的高度,第二挡板的高度低于穿孔配水渠的高度,第二挡板作为过水堰;穿孔配水渠的底部在入水池以外的部位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对个穿孔,穿孔配水渠在靠近第二挡板的一侧设有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的上端与穿孔配水渠连接,第二导流板的下端向池体的底部延伸。
[0008]优选的,池体的底部在穿孔配水渠下方的拐角部设有挡板,第二导流板的下端与所述挡板之间留有预设距离,第二导流板的下端与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流体通道。
[0009]优选的,滤网设置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入水口设置于滤网与第一挡板之间的部位,溢流口设置于滤网与第二挡板之间,连接管道一端溢流口连接,连接管道的另一端与第一挡板连接并与穿孔配水渠位于流量缓冲池上方的部分连通。
[0010]优选的,穿孔配水渠上的穿孔孔径为10~20mm,穿孔的孔间距为50~70mm。
[0011]优选的,浮渣挡板的上端高于穿孔集水管的上部,浮渣挡板的下端位于穿孔集水管的下部。
[0012]优选的,穿孔集水管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穿孔,配水管与穿孔集水管位于沉淀池内的一端连通,配水管的一端与穿孔集水管连通,配水管另一端穿过第二隔板后向推流衰变池的底部延伸。
[0013]优选的,穿孔集水管上的穿孔孔径为5~8mm,穿孔的孔间距为20~30mm。
[0014]优选的,推流衰变池中设置若干个第一导流板,若干个第一导流板将推流衰变池分隔为S形流通通道,配水管的出口位于S形流通通道的入口侧,出水口设置于S形流通通道的出口侧,S形流通通道中单个推流流道的长宽比为6~8。
[0015]优选的,推流衰变池的表面设有双层沥青防腐层,双层沥青防腐层的表面设有碳钢板材,碳钢板材表面设有铅板,铅板的表面设有发泡聚氨酯。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中,水量分配池借助水力原理对波动的来水量进行自分配调节,超出沉淀池处理能力的水量通过溢流口自动进入与前置沉淀池平行设置的流量缓冲池,确保后续单元的处理稳定性;通过沉淀池与流量缓冲池,能够保证进水大幅波动下废水中杂质的沉淀效果,避免杂质在推流衰变池沉积影响衰减时间;长直流道的推流衰变池设计,能够充分保障水流无死角且均匀的流经整个衰变池,确保放射性物质充分衰减。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的构造图。
[0019]图2是图1的A

A截面正视图。
[0020]图3是图1的B

B截面正视图。
[0021]图4是图1的C

C截面正视图。
[0022]图5是图1的D

D截面正视图。
[0023]图中,1

进水口,2

滤网,3

溢流口,4

过水堰,5

穿孔配水渠,6

第二导流板,7

连接管道,8

第一隔板,9

浮渣挡板,10

穿孔集水管,11

配水管,12

第一导流板,13

出水口,14

第二隔板,
Ⅰ‑
水量分配池,
Ⅱ‑
沉淀池,
Ⅲ‑
流量缓冲池,
Ⅳ‑
推流衰变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5]参照图1

图5,本技术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包括池体、第一隔板8、第二隔板14和水量分配池Ⅰ,第一隔板8和第二隔板14设置于池体内,第二隔板14将池体分隔为推流
衰变池Ⅳ和第一区域,第一隔板8将第一区域分隔为沉淀池Ⅱ和流量缓冲池Ⅲ,水量分配池Ⅰ设置于沉淀池Ⅱ和流量缓冲池Ⅲ远离第二隔板14的一侧并位于沉淀池Ⅱ和流量缓冲池Ⅲ的上部,水量分配池Ⅰ内在沉淀池Ⅱ上方的部位设有入水池,入水池设有将其中的液体流入水量分配池Ⅰ的过水堰4,入水池内设有溢流口3,溢流口3通过连接管道7连接至水量分配池Ⅰ位于流量缓冲池Ⅲ的一侧,溢流口3的高度不低于过水堰4的高度;入水池设有入水口1,入水池内在入水口1与溢流口3之间设有滤网2;沉淀池Ⅱ和流量缓冲池Ⅲ靠近第二隔板14的一侧设有浮渣挡板9和穿孔集水管10,穿孔集水管10设置于浮渣挡板9与第二隔板14之间,穿孔集水管10上连接有与推流衰变池Ⅳ连通的配水管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第一隔板(8)、第二隔板(14)和水量分配池(Ⅰ),第一隔板(8)和第二隔板(14)设置于池体内,第二隔板(14)将池体分隔为推流衰变池(Ⅳ)和第一区域,第一隔板(8)将第一区域分隔为沉淀池(Ⅱ)和流量缓冲池(Ⅲ),水量分配池(Ⅰ)设置于沉淀池(Ⅱ)和流量缓冲池(Ⅲ)远离第二隔板(14)的一侧并位于沉淀池(Ⅱ)和流量缓冲池(Ⅲ)的上部,水量分配池(Ⅰ)内在沉淀池(Ⅱ)上方的部位设有入水池,入水池设有将其中的液体流入水量分配池(Ⅰ)的过水堰(4),入水池内设有溢流口(3),溢流口(3)通过连接管道(7)连接至水量分配池(Ⅰ)位于流量缓冲池(Ⅲ)的一侧,溢流口(3)的高度不低于过水堰(4)的高度;入水池设有入水口(1),入水池内在入水口(1)与溢流口(3)之间设有滤网(2);沉淀池(Ⅱ)和流量缓冲池(Ⅲ)靠近第二隔板(14)的一侧设有浮渣挡板(9)和穿孔集水管(10),穿孔集水管(10)设置于浮渣挡板(9)与第二隔板(14)之间,穿孔集水管(10)上连接有与推流衰变池(Ⅳ)连通的配水管(11),推流衰变池(Ⅳ)中设有第一导流板(12)以及出水口(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其特征在于,水量分配池(Ⅰ)包括穿孔配水渠(5),入水池为穿孔配水渠(5)中设置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形成的区域,第一挡板靠近流量缓冲池(Ⅲ)设置,第一挡板高度高于第二挡板的高度,第二挡板的高度低于穿孔配水渠(5)的高度,第二挡板作为过水堰(4);穿孔配水渠(5)的底部在入水池以外的部位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对个穿孔,穿孔配水渠(5)在靠近第二隔板(14)的一侧设有第二导流板(6),第二导流板(6)的上端与穿孔配水渠(5)连接,第二导流板(6)的下端向池体的底部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冲击连续流衰变池,其特征在于,池体的底部在穿孔配水渠(5)下方的拐角部设有挡板,第二导流板(6)的下端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小飞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星卓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