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建筑群基础加固和环境调节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0948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建筑群基础加固和环境调节的结构,采用桩基础和综合管廊结合的方式,在保证建筑物群体结构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集中使用方式收集地下能量达到能量最大化使用,其通过桩基础设置稳定性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综合管廊缠绕桩基础内的钢筋笼设置,在加固桩基础的同时,通过金属传导棒形成地下的能量收集及循环使用系统,将地下的冷、热及风能有效转换作为上部建筑物群体环境调节使用,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群体利用其入风廊口、送风嘴和出风廊的循环结构设计,利用收集到的能量,形成建筑群体内风能的高效利用,并且无需电力驱动也可为建筑群体内带来循环风能。电力驱动也可为建筑群体内带来循环风能。电力驱动也可为建筑群体内带来循环风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建筑群基础加固和环境调节的结构


[000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建筑群基础加固和环境调节的结构,涉及建筑工程施工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利用地道风降温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基于底层对自然的冷、热能量的储存作用,利用地道冷却或加热空气,使地道内空气温度夏季低于地表气温,冬季高于地表温度。由通风系统将地道空气送至地面,调节室内热环境的一种节能技术。对于地道风的换热规律,热交换计算,影响降温的各类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地道风对建筑室内环境调节效果明显,节省了一定的建筑能耗。但地道风需要有人防工程,包括山洞、防空洞、隧道,或者专门修建地道作为空气冷却的通道,较多的受到环境限制。并且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地下岩层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各类放射性物质,如氡。这使传统的地道降温在通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达到现阶段建筑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使用逐渐减少。
[0003]综合管廊是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即在城市地下建造的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并同步配套消防、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通风、排水、标识等设施的隧道空间,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周围土壤可以持续的与管廊内的新进空气进行热交换,不断为建筑提供所需的冷、热空气。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综合管廊其顶部距离地面2—3米,属于浅埋构筑物,该构筑物在应用于高层建筑群体时,由于其埋深达不到建筑物设计要求,无法真正的用于现场施工环境,建筑物安全稳定性差,容易造成倒塌的安全事故;进一步地,所述综合管廊在建筑物以下的基础和地基内错综复杂,由于管网受力复杂,容易影响基础的安全稳定性,破坏建筑物下部承载面,且由于综合管廊的设计复杂,后期对管网的检修维护困难,造成综合管廊使用的局限性大。
[0004]申请号为CN201810620137.5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城市管廊空气对建筑环境进行调节的装置,包括楼宇建筑、设置于地表下的抽风室、城市地表下的综合管廊、设置在地表上的直立送风总管;在抽风室内安装抽风机,抽风室通过地表下的抽风通道连通综合管廊;利用地下管廊对空气降温或加热,使管廊内空气温度夏季低于地表气温,冬季温度高于地表气度。再采用风机直接抽取管廊空气,或利用管廊空气与进行热交换,或将管廊空气作为空气源热泵低品位热源三种方式对建筑进行供热、通风及空气调节,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本装置绿色环保,且直接利用城市已建管廊,节省了以往利用地道风需要专门修建地道的基建费用,节省初期投资。但是该结构地面上的房屋安全性差,其综合管网结构容易破坏建筑物基础的承载力,且该结构后期的检修维护工作复杂,进一步地,该申请在建筑内风的循环导向差,即便地下综合管网收集了较多的能量,也无法高效率地运用于建筑物内,造成较多能量的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建筑群基础加固和环境调节的结构,采用桩基础和综合管廊结合的方式,在保证建筑物群体结构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集中使用方式收集地下能量达到能量最大化使用,其通过桩基础设置稳定性强,本技术综合管廊缠绕桩基础内的钢筋笼设置,在加固桩基础的同时,通过金属传导棒形成地下的能量收集及循环使用系统,将地下的冷、热及风能有效转换作为上部建筑物群体环境调节使用,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物群体利用其入风廊口、送风嘴和出风廊的循环结构设计,利用收集到的能量,形成建筑群体内风能的高效利用,并且无需电力驱动也可为建筑群体内带来循环风能。
[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建筑群基础加固和环境调节的结构,包括建筑群体,所述建筑群体对称设置,建筑群体内每个对称设置的房间建筑尺寸大小相同,所述建筑群体设置在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群体底层对称房间中部设置入风廊口,入风廊口处设置换气管道穿过建筑群体基础,进入基础下方地基中预设的桩基础内;所述换气管道贴合桩基础内预设的钢筋笼内侧设置,所述钢筋笼上设置金属传导棒,金属传导棒向四周地基内的土体延伸,进入地基土体。
[0008]进一步地,所述换气管道包括第一换气管道、第二换气管道和第三换气管道,所述第一换气管道和第二换气管道连接在建筑群体对称设置房间底部进风口处,所述第三换气管道连接建筑群体底部的入风廊口,所述第一换气管道和第二换气管道设置在第三换气管道两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气管道和第二换气管道在基础内连接形成单通气管,所述单通气管在基础内向右弯折延伸连接最右侧的桩基础,单通气管上设置环境调节机组;所述第三换气管道在基础内向左弯折延伸连接最左侧的桩基础,第三换气管道在基础内向下垂直弯折连接处设置二通换向阀;所述第三换气管道在二通换向阀连接处垂直延伸,向上延伸超出地面,地面空气通过第三换气管道进入综合管廊内形成综合管廊送气端。
[0010]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传导棒沿桩基础竖向间隔120

180mm布置一根,所述金属传导棒采用热传导率高、高强度的不锈钢材料,金属传导棒表面涂抹防腐溶液。
[0011]进一步地,所述换气管道采用高强度不锈钢金属风管。
[0012]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群体对称设置的两侧房间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出风嘴和第二出风嘴,所述第一出风嘴和第二出风嘴悬挑于对称设置的房间结构设置,建筑群体每一楼层的第一出风嘴和第二出风嘴在悬挑边缘向上悬挑15

30
°
形成建筑群体出风廊。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换气管道连接建筑群体底部房间的第一出风嘴和第二出风嘴的悬挑下缘形成入风廊口,所述入风廊口包括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第一过渡面和第二过渡面对称设置,连接第三换气管道和两侧出风嘴,形成45

60
°
开口角度的入风廊口。
[0014]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建筑群基础加固和环境调节的结构,其采用桩基础和综合管廊结合的方式,通过入风端输送能量,并配合埋设在桩基础上的金属传导棒协同作用,有效地利用地底能量,并以最高效的方式作用于上部建筑群体内,可以有效节能,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0016]具体内容如下:
[0017]1、本技术通过第一换气管道、第二换气管道和第三换气管道形成的综合管廊配合桩基础,在建筑群体地面以下形成闭合的承载结构,加强基础承载力,避免上部建筑群体发生倒塌或倾斜。
[0018]2、本技术换气管道采用高强度不锈金属风管,其具有与地下环境交换热能的功效,进一步地,连接在桩基础钢筋笼上的金属传导棒采用高强度不锈钢,高强度不锈钢金属传导棒热传导率较高,且金属传导棒表面涂抹防腐溶液,防止金属材料腐蚀周围土体,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传导棒连接桩基础钢筋笼,其连接后加强了桩基础的荷载作用,并加强了交换热能力。
[0019]3、本技术建筑物群体利用其入风廊口、送风嘴和出风廊的循环结构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建筑群基础加固和环境调节的结构,包括建筑群体(1),所述建筑群体(1)对称设置,建筑群体(1)内每个对称设置的房间建筑尺寸大小相同,所述建筑群体(1)设置在基础(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群体(1)底层对称房间中部设置入风廊口(3),入风廊口(3)处设置换气管道(6)穿过建筑群体(1)的基础(2),进入基础(2)下方地基中预设的桩基础(4)内;所述换气管道(6)贴合桩基础(4)内预设的钢筋笼内侧设置,所述钢筋笼上设置金属传导棒(5),金属传导棒(5)向四周地基内的土体延伸,进入地基土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建筑群基础加固和环境调节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管道(6)包括第一换气管道(601)、第二换气管道(602)和第三换气管道(603),所述第一换气管道(601)和第二换气管道(602)连接在建筑群体(1)对称设置房间底部进风口(7)处,所述第三换气管道(603)连接建筑群体(1)底部的入风廊口(3),所述第一换气管道(601)和第二换气管道(602)设置在第三换气管道(603)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建筑群基础加固和环境调节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气管道(601)和第二换气管道(602)在基础(2)内连接形成单通气管,所述单通气管在基础内向右弯折延伸连接最右侧的桩基础(4),单通气管上设置环境调节机组(8);所述第三换气管道(603)在基础(2)内向左弯折延伸连接最左侧的桩基础(4),第三换气管道(603)在基础(2)内向下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海星朱长城余海洪邱军罗鹏卢洪志佘子意吕免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川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