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束智能电子配线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0857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网络管理技术领域,尤其为多线束智能电子配线架,包括装置本体和安装板,所述装置本体的表面安装有输电口,且装置本体的左侧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装置本体的上表面安装有数据接口,且数据接口的表面连接有芯片,并且芯片的后方设置有内置CPU,所述装置本体的表面开设有配线口,且配线口的上方设置有LED灯,所述装置本体的左端安装有供电模块,且装置本体的内部固定有红外感应单元,所述安装板设置于装置本体的左端,且安装板的内部设置有主板,并且安装板的表面安装有屏幕。该多线束智能电子配线架,可以方便准确的找到对应的线缆,可以方便快速的对线缆进行维护与管理,可以方便有效的对线缆进行整理。可以方便有效的对线缆进行整理。可以方便有效的对线缆进行整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线束智能电子配线架


[0001]本技术涉及网络管理
,具体为多线束智能电子配线架。

技术介绍

[0002]配线架是我们在综合布线配线系统和主干语音系统中广泛采用的产品,配线架是管理子系统中重要的组件,是实现垂直干线和水平布线两个子系统交叉连接的枢纽,然而现有的配线架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0003]1.现有的的配线架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准确的找到对应的线缆,纸质标签由于机房的环境原因,人为磨损、空气潮湿等因素会使标签变得难以辨认,降低了线缆维护的效率;
[0004]2.现有的配线架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线缆进行维护与管理,由于所有的配线架端口都需要写上标签,工作量大,在维护时,查找及更改不方便,如果要跳线,先要去查文档,找到要跳接的端口位置,对应机柜上的某一行、某一列,增加维护工序、维护难度及维护时间,维护效率低;
[0005]3.现有的配线架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线缆进行整理,安全隐患多,如果线缆庞杂且缺乏规划,则容易堵塞冷热通道,严重影响机房散热和制冷。对排线布线没有安全可靠的实施方案,增加了故障和宕机的可能性。
[0006]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便于多线束梳理智能电子配线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多线束智能电子配线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智能电子配线架,不便于准确的找到对应的线缆,不便于对线缆进行维护与管理,不便于对线缆进行整理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多线束智能电子配线架,包括装置本体和安装板,所述装置本体的表面安装有输电口,且装置本体的左侧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装置本体的上表面安装有数据接口,且数据接口的表面连接有芯片,并且芯片的后方设置有内置CPU,所述装置本体的表面开设有配线口,且配线口的上方设置有LED灯,所述装置本体的左端安装有供电模块,且装置本体的内部固定有红外感应单元,所述安装板设置于装置本体的左端,且安装板的内部设置有主板,并且安装板的表面安装有屏幕,所述安装板的右侧设置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上方安装有限位弹簧,所述安装板的上端固定有卡块,且卡块的表面设置有挡板。
[0009]优选的,所述数据接口与装置本体之间采用焊机一体化设置,且数据接口与装置本体之间采用相互平行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配线口等间距分布于装置本体的表面,且配线口与LED灯之间采用同一平面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红外感应单元等间距分布于装置本体的内部,且红外感应单元与装置本体之间采用焊接一体化设置。
[0012]优选的,所述限位块与安装板之间通过限位弹簧构成滑动安装结构,且限位块与安装板之间紧密贴合。
[0013]优选的,所述挡板与卡块之间为卡合连接,且卡块关于安装板中线对称设置有4个。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多线束智能电子配线架,可以方便准确的找到对应的线缆,可以方便快速的对线缆进行维护与管理,可以方便有效的对线缆进行整理;
[0015]1.电子配线架能发现网络、子网中所有的有源设备,和设备的参数将被添加到数据库中,未来就可以识别设备连接关系的所有变化情况,远程操作简单、方便、快捷,通过设置在装置本体左侧的屏幕可以对配线板数据进行实时展示,实现了无纸化管理,达到了方便准确的找到对应的线缆的目的;
[0016]2.通过红外感应单元检测线缆接头的状态,当线缆接头处出现接触不严、接口连接错误等情况,电子配线架会发出报警提示,LED灯亮起并在屏幕上进行错误提示,减少了对操作人员的依赖,提高了网络布线的可靠性,网络电子配线架能监测所有链路的通断状态,而且能对其通断口的位置做准确定位,使得链路的异常得以及时发现,能有效节约相应的排除故障时间,达到了方便快速的对线缆进行维护与管理的目的;
[0017]3.通过将管理元素全部电子化管理,可以做到直观、实时和的无纸化管理,使用电子配线架,只需少量的人工管理就可以实现机房的管理,重新部署后,机房中线缆整齐,数据的录入和更改只需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并刷新数据库,节省了管理员很多繁琐的工作,更为灵活,达到了方便有效的对线缆进行整理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装置本体;2、输电口;3、安装孔;4、数据接口;5、芯片;6、内置CPU;7、配线口;8、LED灯;9、供电模块;10、红外感应单元;11、安装板;12、主板;13、屏幕;14、限位块;15、限位弹簧;16、卡块;17、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便于多线束梳理智能电子配线架,包括装置本体1、输电口2、安装孔3、数据接口4、芯片5、内置CPU6、配线口7、LED灯8、供电模
块9、红外感应单元10、安装板11、主板12、屏幕13、限位块14、限位弹簧15、卡块16和挡板17,装置本体1的表面安装有输电口2,且装置本体1的左侧开设有安装孔3,装置本体1的上表面安装有数据接口4,且数据接口4的表面连接有芯片5,并且芯片5的后方设置有内置CPU6,装置本体1的表面开设有配线口7,且配线口7的上方设置有LED灯8,装置本体1的左端安装有供电模块9,且装置本体1的内部固定有红外感应单元10,安装板11设置于装置本体1的左端,且安装板11的内部设置有主板12,并且安装板11的表面安装有屏幕13,安装板11的右侧设置有限位块14,且限位块14的上方安装有限位弹簧15,安装板11的上端固定有卡块16,且卡块16的表面设置有挡板17;
[0025]进一步的,数据接口4与装置本体1之间采用焊机一体化设置,且数据接口4与装置本体1之间采用相互平行设置,焊接一体化设置可以使数据接口4与装置本体1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相互平行设置可以使数据接口4与线缆的连接更加平稳;
[0026]进一步的,配线口7等间距分布于装置本体1的表面,且配线口7与LED灯8之间采用同一平面设置,等间距分布可以使配线口7对线缆的整理更加方便快速,同一平面设置可以使LED灯8对管理人员的提示更加明显;
[0027]进一步的,红外感应单元10等间距分布于装置本体1的内部,且红外感应单元10与装置本体1之间采用焊接一体化设置,等间距分布可以使红外感应单元10对线缆的监控更加全面,焊接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线束智能电子配线架,包括装置本体(1)和安装板(1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表面安装有输电口(2),且装置本体(1)的左侧开设有安装孔(3),所述装置本体(1)的上表面安装有数据接口(4),且数据接口(4)的表面连接有芯片(5),并且芯片(5)的后方设置有内置CPU(6),所述装置本体(1)的表面开设有配线口(7),且配线口(7)的上方设置有LED灯(8),所述装置本体(1)的左端安装有供电模块(9),且装置本体(1)的内部固定有红外感应单元(10),所述安装板(11)设置于装置本体(1)的左端,且安装板(11)的内部设置有主板(12),并且安装板(11)的表面安装有屏幕(13),所述安装板(11)的右侧设置有限位块(14),且限位块(14)的上方安装有限位弹簧(15),所述安装板(11)的上端固定有卡块(16),且卡块(16)的表面设置有挡板(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线束智能电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栋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思闻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