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9506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包括晶状体主体,人工晶状体本体包括呈前凹后凸状的光学部和至少两个均布在光学部外圆周方向的襻,光学部后端面外凸于襻形成具有直角的方边台阶,光学部的厚度自圆心向四周递减,襻与光学部前端面的夹角为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人工晶状体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囊袋稳定性和低后囊浑浊率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

技术介绍

[0002]轴性高度近视是指眼轴长度>26mm,屈光度>-6.00D的近视,近年来,我国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数量逐年升高,视力损害十分严重。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开展,对于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患者,为了在增加眼内组织稳定性、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同时,恢复术眼正常的屈光状态,负度数人工晶状体开始应用于临床对于原来已有高度近视的患者需要植入较低度数或负度数的人工晶状体来消除近视状态。
[0003]目前,现有的低度数人工晶状体较少,而且光学部多为凹平、双凹或双凸的设计,襻薄,襻型单一,光学部与襻与光学部的夹角太小甚至为0
°
,导致襻支撑力小,产品整体偏薄,设计单一,产品稳定性不够好,易发生旋转,不能够很好的与后囊贴合,后囊浑浊发生率高。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结构简单,光学部凹凸设计合理,增大了与后囊紧密贴合度,降低后囊浑浊率,襻设计进行了加厚,光学部直径加大,提高了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增大了与后囊紧密贴合度,降低后囊浑浊率,更适合高度近视患者眼的结构以及生理状态,对后囊膜的强支撑有效维持玻璃体的形状,减少玻璃体的前涌,减少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降低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底并发症的风险。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包括人工晶状体本体,所述人工晶状体本体包括呈前凹后凸状的光学部和至少两个均布在光学部外圆周方向的襻,所述光学部的光焦度为

10D~15D且其后端面外凸于襻形成具有直角的方边台阶,所述光学部的厚度自圆心向四周递减,所述襻与光学部前端面的夹角为5
°
~12
°

[0007]优选地,所述人工晶状体本体的总直径为10.5~13.5mm,所述光学部的直径为6.25mm~7.0mm;
[0008]优选地,所述方边台阶的厚度为0.05~0.4mm;
[0009]优选地,所述襻的厚度为0.35mm~0.7mm;
[0010]优选地,所述襻关于光学部的中轴线旋转对称或镜像对称设置;
[0011]优选地,所述襻的形状为方形、椭圆形或异形;
[0012]优选地,所述襻上具有圆形或异形的穿线孔;
[0013]优选地,所述人工晶状体本体的材质为亲水性丙烯酸酯材料或者疏水性丙烯酸酯
材料。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本专利技术有效避免现有技术存在的低度数人工晶状体较少,襻薄,襻型单一,襻撑力小,产品稳定性不够好,后囊浑浊发生率高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前凹后凸的光学部、加大襻与光学部的夹角以及加厚的襻和光学部,使得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好,与后囊可以贴合更紧密,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支撑玻璃体的作用,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白内障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而且,增加了光学部的中心厚度,光学部后端面外凸于襻而且具有加高的直角方边台阶设计,进一步增大了与后囊紧密贴合度,降低后囊浑浊率。与后囊膜可以紧密帖付,更适合高度近视患者眼的结构以及生理状态,对后囊膜的强支撑作用可以有效维持玻璃体的形状,减少玻璃体的前涌,可以减少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降低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底并发症的风险。
[0016]2.本专利技术可以根据需求设计两襻、三襻或四襻,经过优化压缩力大且与囊袋的接触面积大,很大的提高了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降低了后囊膜皱褶的发生率,选择范围较宽,提供了更为合适度数的人工晶状体。
[0017]3.光学部的后端面形成很强的锐利直角的方边台阶,可阻碍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和增殖,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产生有效屏障作用,因此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和晶状体前囊膜收缩的发生率较低,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的手术率下降,完整的晶状体后囊膜又可降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
[0018]4.人工晶状体采用亲水性丙烯酸酯材料,材料韧性好,可以常温加工,光学部大,襻厚,该材料做成的人工晶状体襻型多样化,可塑造性强,襻支撑力好,与囊袋接触范围广,产品稳定性好,可以防止囊袋皱缩。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三襻的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的自前向后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自后向前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的侧视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四襻的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自前向后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图4自后向前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图4的侧视图。
[0025]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两襻的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自前向后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图7自后向前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9为图7的侧视图。
[0028]图10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具有两襻的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自前向后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1为图10自后向前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2为图10的侧视图。
[0031]图中:
[0032]1.光学部 11.方边台阶 2.襻 21.穿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
[0034]如图1

1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包括人工晶状体本体,人工晶状体本体被植入到具有天然晶状体的人眼的后房囊袋囊袋中,用以矫正人眼的屈光状态。人工晶状体本体包括呈前凹后凸状的光学部 1和至少两个均布在光学部1外圆周方向的襻2,本专利技术可以根据需求设计两襻、三襻或四襻,经过优化压缩力大且与囊袋的接触面积大,很大的提高了人工晶状体稳定性,降低了后囊膜皱褶的发生率,选择范围较宽,提供了更为合适度数的人工晶状体。光学部1的光焦度为

10D~15D且其后端面外凸于襻2形成具有直角的方边台阶11,可阻碍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和增殖,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产生有效屏障作用,因此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和晶状体前囊膜收缩的发生率较低,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的手术率下降,完整的晶状体后囊膜又可降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光学部1的厚度自圆心向四周递减,襻2与光学部1前端面的夹角为5
°
~12
°
。人工晶状体本体的总直径为10.5~13.5mm,光学部的直径为6.25mm~7.0mm,方边台阶11的厚度为0.05~0.4mm。襻2关于光学部1的中轴线旋转对称或镜像对称设置,襻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工晶状体本体,所述人工晶状体本体包括呈前凹后凸状的光学部和至少两个均布在光学部外圆周方向的襻,所述光学部的光焦度为

10D~15D且其后端面外凸于襻形成具有直角的方边台阶,所述光学部的厚度自圆心向四周递减,所述襻与光学部前端面的夹角为5
°
~12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晶状体本体的总直径为10.5~13.5mm,所述光学部的直径为6.25mm~7.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矫正高度近视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瑞裴秀娟王明坤史小文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世纪康泰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