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PICC全程管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88556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2 2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PICC全程管控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系统可实现多中心的PICC数据联盟,具有复杂的客户端,将PICC全程质量管控、护士教育、患者教育以及患者服务等功能一体化管理,且新增了目前其他PICC管理系统没有的强化功能,如PICC全程风险动态监控、计算机智能决策等。本发明专利技术开发的信息平台,是一种医疗机构应用软件,整合了现有的有优势的信息平台功能,功能全,智能化,操作简单,数据生成及提取方便,可移植于各种卫生信息软件的自定义配置系统中。统中。统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ICC全程管控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计算机
,具体地涉及一种PICC全程管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因其穿刺方便、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输注药物对静脉刺激性小等优点,适合进行肿瘤化疗和中长期输液的患者。随着PICC的广泛应用,PICC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开始突显出来,如记录繁琐、信息内容不全、数据不易追溯、实施质量监控困难等。近年来,院内PICC管理平台的构建,帮助医护人员在患者信息记录、数据追踪以及风险监测方面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解决了临床护士的手工重复工作和跨空间沟通问题,为临床护理提供了一种准确、直观的信息显示方式和沟通渠道。
[0003]PICC管理平台构建形式多样,但院内PICC信息管理平台大多是作为护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被开发,依托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检验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等平台运作,PICC管理部门可以通过院内各系统的信息共享功能轻松地获取患者信息,对PICC进行管理。
[0004]但是由于PICC携管患者的特殊性,经常处于住院和离院的交替状态,患者至少每周一次定期维护,通常多中心就医,目前现有医院的院内PICC信息系统只能进行单中心的患者管理,患者出院后的质量管理无法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也无法和使用相同软件的医疗系统进行数据共享,数据收集不完整,无法实现对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因此质量控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程管理,在患者追踪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0005]且根据已有的报道,大多数信息系统只实现了信息记录、并发症管理的功能,无法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护患教育、患者追踪等功能管理一体化。还有文献报道医院建立了PICC电子健康档案进行PICC管理,PICC置管护士置管后会将PICC相关信息手工录入电子健康档案,进而对患者进行追踪,该方法操作繁琐,容易缺项漏项。
[0006]尽管目前QQ群、微信群、PICC论坛、各类APP等网络平台也不断被开发应用,这些网络平台主要为PICC携管患者提供院内和院外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和指导,以提高患者PICC导管维护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带管的安全性,但是第三方网络平台难以做到院内管理,就无法实现全面的统一化管理,对PICC管理存在弊端,更不可能实现PICC全程管理。
[0007]除了上文提及的目前PICC管理中无法克服的各种问题,根据现有的PICC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情况,总结出以下缺点:
[0008]1、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监测系统。目前的系统尚无涉及PICC相关并发症的动态风险监测,如PICC相关性血栓、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都是PICC主要并发症,而动态地对PICC进行风险监测,对高风险患者给予提早干预十分有必要。现有文献报道的有关PICC评估,只针对了置管前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没有提到风险评估,更没有报道风险评估如何应用于
信息平台。现有文献提供的系统中描述的评估是指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禁忌症、患者既往史是否影响置管。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评估包括:置管后发生某些并发症的概率,根据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等级可以对高危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预防并发症发生。现有技术无法实现这个功能。现有技术提供的系统对患者置管后的风险变化无法准确定位,临床护士对患者的风险级别无法快速获取,技术上、患者追踪上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评估或检测功能。
[0009]2、信息系统功能不够智能化
[0010]随着PICC的广泛应用,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多见,例如患者适合哪种静脉通路?当对患者进行知情同意时,如何让患者理解PICC的目的及风险?当患者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时又该如何处理?面对这些问题时,有部分护士会根据临床经验解决问题,但是有一项调查显示医疗机构在某一些问题上的处理方法和现有的循证建议不一致,患者无法得到最佳的处理方案。随着信息系统的开发,也有很多医疗机构会将标准化护理流程上传至信息系统,有的信息系统还开发了会诊功能,由专科护士或专科医生来解决问题,但是针对简单的临床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耗时耗力,信息系统无法给予及时的决策辅助。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近年来暂露头角,并被应用于疾病管理任务,如果在信息系统中加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不仅可以早期作出干预,而且在患者病情改变或者需要作出临床选择时,信息系统可以警示提醒,协助医护人员作出正确的临床判断,人工智能和信息系统的结合将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仍无文献报道PICC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应用。
[0011]3、基于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功能有待提高,无法实现全程质量管理。
[0012]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了基于信息系统进行PICC质量管理,如PICC并发症管理模块的构建、统计分析功能的开发、导管信息追踪功能的使用,对PICC质量进行管控。但是,质量管理功能还不够全面,因为对于PICC管理,涉及到多方面,包括患者出院后多种信息的质量管理,而目前没有信息系统可以做到一体化管理,如无法从信息记录一键式保存即可完成患者追踪数据扩充,需要增加额外工作才能实现这一功能;无法将护士决策支持和教育渗透信息系统工作模块的每一个环节;无法在患者全程跟踪的同时提供患者全程服务;现有技术对于管理人员质控难度很高,无法轻松获取临床数据等等。现有技术采用单中心的信息平台,但该信息平台无法直接管控患者出院后的质量管理,无法嵌入其他中心,其他使用该软件的医疗系统无法数据共享,患者也无法通过互联网+上传导管维护信息,数据收集不完整,没有对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功能,因此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对患者的全程质量跟踪和管理。
[0013]4、信息系统的构建缺少系统性
[0014]目前已报道的PICC管理系统功能多倾向于患者的全程管理,模块涉及置管、维护、拔管、会诊等基本功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智能化的功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信息系统,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管理平台应用程度都很高,实用性不强的管理平台反而会加重护士负担。信息系统不实用、功能少主要因为大多数医院在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缺乏长远与统筹规划,不同阶段只考虑各种局部需求,基层医院则是因为受到了硬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很多医院仍无法实现智能化多功能的信息平台建设。
[0015]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院对信息平台升级和重构的需求日趋加深,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建立功能全,智能化,操作简单,数据生成及提取方便的信息平台,并在各级医院进行推广,对PICC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为大数据平台的实现打好基础,将网络
和信息资料结合,计算机与统计结合,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结合,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然而PICC的多中心网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ICC全程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PICC置管模块,具有信息自动提取功能、导入数据库功能、PICC置管前智能评估功能、PICC知情同意的共同决策功能、PICC置管申请功能、PICC置管回复功能;PICC维护模块,用于对PICC进行记录维护,记录内容包括导管情况、患者皮肤情况、维护用物、并发症情况;在该模块中提取患者历史信息,内容自动导入数据库,协助数据追踪;疑难并发症会诊模块,用于提出会诊申请和提交会诊后回复,包含疑难并发症多学科管理功能;PICC拔管模块,用于提供PICC拔管记录和非计划拔管申请;工作指引模块,用于提供操作规范的理论依据,并提供人工智能决策功能,即对于决策问题的描述性知识,决策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求解问题的推理性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来帮助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的辅助决策功能;该模块内容包括血管通路智能选择工具、PICC相关并发症临床决策支持功能、PICC维护标准化流程、PICC置管后健康教育、PICC相关应急预案、静疗相关指南/专家共识/最新资讯;质量管理模块,用于提供PICC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患者PICC档案、院内PICC横断面质控检查功能、并发症监测功能、患者云管理服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ICC全程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ICC置管模块包括:PICC置管前智能评估单元,用于获取患者的置管前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患者是否适合PICC置管、置管风险等级,并与医院内HIS、PACS、LIS系统无缝隙整合,智能拾取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最近一次检验结果、最近一次影像检查结果,以提高患者信息查询的正确率和时间效率,评估结果会将高风险指标红色标识,提高辨认度;PICC知情同意的共同决策单元,用于在PICC置管模块中加入置管前共同决策功能,通过视频、问卷、决策分析的形式由医护人员在移动端向患者及家属介绍PICC产品信息,患者情况,置管目的,信息系统对预计费用、生活质量、风险评估内容进行智能分析,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PICC置管、患者是否适合PICC置管以及患者的置管风险;PICC置管申请单元,用于支持临床护士发送置管申请,申请内容包括希望置管的时间、导管类型以及患者的置管前初步评估情况;PICC置管回复单元,用于提供置管护士进行置管回复内容填写,包括PICC置管过程、导管型号、穿刺部位、导管长度、注意事项、导管尖端位置腔内心电图定位结果、置管后X线定位后导管有无调整以及调整情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PICC全程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ICC置管前智能评估单元提供:PICC置管前智能评估除了患者基本情况、既往史、实验室检查内容,还提供PICC血栓风险评估及PICC感染风险评估,评估内容电脑自动拾取数据,自动生成,导入置管前评估表,随PICC置管申请一起发送至静疗专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ICC全程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ICC维护模块功能单元维护的PICC维护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维护日期、维护人员、导管刻度、患者臂围、冲管液、封管液、导管是否通畅、导管有无回血、皮肤消毒液的选择、输液接头是否更换、患者有无PICC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具体情况、处理方法;门诊或病房进行PICC维护时,护士先输
入患者信息,电脑直接显示PICC置管后原始数据及最近一次维护记录做参照,记录内容由维护护士进行勾选和填空,自动导入患者PICC档案,维护记录的执行不仅对PICC进行了维护信息记录,而且实现数据追踪协助,对PICC管理更加规范化。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ICC全程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疑难并发症会诊模块功能单元具体用于:当有疑难并发症或疑难静脉通路建立问题无法处理,在该模块中向静脉治疗专科进行会诊申请,系统支持照片,疑难并发症会诊模块嵌入并发症智能决策功能,在疑难并发症申请前,对PICC简单并发症处理进行智能决策,如决策有效,无需继续进行疑难并发症申请,根据智能决策临床处理并发症;如决策无效或无法提供帮助,则点击触发疑难并发症申请功能。在疑难并发症会诊模块中,静脉治疗专科根据并发症情况决定是否进一步向皮肤科、静疗专科、血管外科、感染科、放射科、介入科进行多学科会诊,多学科会诊功能由静疗专科护士点击触发,以进行多学科会诊,各部门在疑难并发症会诊模块中的多学科交流平台中给予会诊回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ICC全程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ICC拔管模块具体包括:拔管记录单元和非计划拔管申请单元;其中,拔管记录单元,具体用于记录拔管时间、导管使用天数、拔管原因、导管评估、有无发生拔管困难及处理;在拔管记录单元中录入信息后,后台数据库停止该导管的信息的追踪;非计划拔管申请单元,用于当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供医生或护士发送非计划拔管申请至静疗专科,由静疗专科评估是否继续干预、多学科会诊或即刻拔管。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ICC全程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指引模块具体提供:常见并发症处理流程决策支持功能,用于当护士输入患者信息、导管情况时给予智能决策建议;静脉通路智能选择工具;患者输液工具选择单元,用于通过有循证依据的输液工具选择流程,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血管条件、治疗时间信息为患者选择最佳的静脉通路;PICC维护操作流程;静脉用药性质查询;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健康教育视频;PICC相关应急预案;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华芬黄丽华胥喆杨苏金爱云胡斌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