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超稳定均相混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88009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6:06
一种超稳定均相混合系统,包括反应釜,其内设有混合腔,侧壁设有泄压口;还包括搅拌器、二氧化碳装置、加热装置和显示控制模组;该搅拌器可拆卸地安装于反应釜上以对混合腔进行搅拌;该二氧化碳装置与反应釜相连通并设有第一控制阀以控制输入液化二氧化碳;该加热装置设置于反应釜外周;该显示控制模组与搅拌器、二氧化碳装置和加热装置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设备实验参数可调范围宽,稳定性强,生产效率高等优点。生产效率高等优点。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稳定均相混合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反应釜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超稳定均相混合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物质的压力和温度同时超过它的临界压力(Pc)和临界温度(Tc)的状态称为该物质的超临界状态,该特殊流体称为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F)。超临界流体由于液体与气体分界消失,即使提高压力也不发生液化的非凝聚性气体。超临界流体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并具有两者的优点,如具有与液体相近的溶解能力和传热系数,具有与气体相近的黏度系数和扩散系数。
[0003]1937年Michels等人准确地测量了CO2近临界点的状态。二氧化碳在温度高于临界温度Tc=31.26℃,压力高于临界压力Pc=72.9atm的状态下,性质会发生变化,其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因而具有惊人的溶解能力。
[0004]目前,临床使用的混合药物方法主要为物理搅拌挤压混合法,在无法实现高粘度溶剂中混合药物和不同极性药物混合时使用外加表面活性剂法。但是外加表面活性剂和溶剂限制了混合药物的临床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常规方法下难混合物质的均匀稳定混合的缺陷,提出一种超稳定均相混合系统,具有操作简便,设备实验参数可调范围宽,稳定性强,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0006]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超稳定均相混合系统,包括反应釜,其内设有混合腔,侧壁设有泄压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器、二氧化碳装置、加热装置和显示控制模组;该搅拌器可拆卸地安装于反应釜上以对混合腔进行搅拌;该二氧化碳装置与反应釜相连通并设有第一控制阀以控制输入液化二氧化碳;该加热装置设置于反应釜外周;该显示控制模组与搅拌器、二氧化碳装置和加热装置相连。
[0008]优选的,所述二氧化碳装置还包括容器瓶、管道冷却器、过滤器、高压泵和第二控制阀;该容器瓶装有二氧化碳气体;该管道冷却器输入端与容器瓶输出端相连,输出端与过滤器输入端相连,该过滤器输出端与高压泵输入端相连;该高压泵输出端与所述反应釜连通;该第二控制阀安装于容器瓶输出端;所述第一控制阀安装于所述高压泵的输出端;所述显示控制模组与该高压泵相连。
[0009]优选的,所述反应釜包括釜体和釜盖;该釜体为可视釜体;该釜盖与釜体为螺纹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搅拌器与所述釜盖为一体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搅拌器包括电机和搅拌杆,该电机连接驱动搅拌杆一端旋转,该搅拌杆另一端插入混合腔内并设有若干叶片;搅拌桨可依照实际需求更换;所述显示控制模组
与该电机相连。
[0012]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采用加热带和控制器,该加热带包裹于所述反应釜外,该控制器连接控制加热带工作;所述显示控制模组与该控制器相连。
[0013]优选的,还包括有泄压管,其与所述泄压口连通并设有粗段和细段。
[0014]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泄压阀和第二泄压阀,该第一泄压阀安装于所述粗段,该第二泄压阀安装于所述细段。
[0015]优选的,还包括有安全阀,其安装于所述泄压管靠近泄压口一端且与所述显示控制模组相连。
[0016]优选的,所述反应釜底部和顶部各设有至少一副管道口,该副管道口与所述混合腔连通。
[0017]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1、本技术的系统,采用搅拌器、二氧化碳装置、加热装置和显示控制模组等配合,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优异溶解能力、超低黏度、易于去除等特点,通过调节合适温度、压力、搅拌速率,可将多种物质纳米化并均匀分散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中。
[0019]2、本技术中,采用电机配合搅拌杆进行搅拌操作,对于非均相物料的混合或溶解,对于混合或溶解的流场、速率具有更好的效果。
[0020]3、本技术,在釜体设置泄压口,配合第一泄压阀和第二泄压阀,通过释放压力,因二氧化碳的低黏度与常温常压下为气态,二氧化碳可不影响混合物稳定性被除去,得到各组分均匀分散的成品;还可设置安全阀,用于在反应釜内压力超过预设值时自动泄气。
[0021]4、本技术仅通过简单的管路及模块化组件,即能实现超临界流体增强溶质扩散技术,能够满足物质纳米化、有机微米/纳米材料、以及无机微米/纳米材料的制备,具有操作简便,设备实验参数可调范围宽,稳定性强,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0022]5、本技术在材料制备领域和临床应用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及其适用于医院、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实验研究、以及工厂的小试打样所需,具有极为广阔的产业化前景。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系统连接示意图;
[0024]图2为二氧化碳装置组成图;
[0025]图3为本技术搅拌器的结构图;
[0026]其中:
[0027]10、容器瓶,11、管道冷却器,12、过滤器,20、高压泵,31、加热带,32、控制器,40、搅拌器,41、电机,42、搅拌杆,43、磁力耦合器,44、叶片,50、反应釜,51、釜体,52、釜盖,53、泄压管,54、粗段,55、细段,K1、第一控制阀,K2、第二控制阀,K3、第一泄压阀,K4、第二泄压阀,60、显示控制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9]本技术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
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00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采用了“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31]参见图1

图3,一种超稳定均相混合系统,包括反应釜50,其内设有混合腔,侧壁设有泄压口;还包括搅拌器40、二氧化碳装置、加热装置和显示控制模组60;该搅拌器40可拆卸地安装于反应釜50上以对混合腔进行搅拌;该二氧化碳装置与反应釜50相连通并设有第一控制阀K1以控制输入液化二氧化碳;该加热装置设置于反应釜50外周;该显示控制模组60与搅拌器40、二氧化碳装置和加热装置相连。
[0032]其中,反应釜50包括釜体51和釜盖52,该釜体51为高温高压的可视釜体,该釜盖52与釜体51为螺纹连接实现可拆卸配合。为了便于装配,搅拌器40与釜盖52为一体设置,根据需要也可分体设置,不作限定。
[0033]进一步的,搅拌器40包括电机41和搅拌杆42,该电机41连接驱动搅拌杆42一端旋转,该搅拌杆42另一端插入混合腔内并设有若干叶片44。搅拌杆42可采用旋桨式搅拌杆,其可设置三个桨叶,桨叶与搅拌杆42的轴线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稳定均相混合系统,包括反应釜,其内设有混合腔,侧壁设有泄压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器、二氧化碳装置、加热装置和显示控制模组;该搅拌器可拆卸地安装于反应釜上以对混合腔进行搅拌;该二氧化碳装置与反应釜相连通并设有第一控制阀以控制输入液化二氧化碳;该加热装置设置于反应釜外周;该显示控制模组与搅拌器、二氧化碳装置和加热装置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稳定均相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装置还包括容器瓶、管道冷却器、过滤器、高压泵和第二控制阀;该容器瓶装有二氧化碳气体;该管道冷却器输入端与容器瓶输出端相连,输出端与过滤器输入端相连,该过滤器输出端与高压泵输入端相连;该高压泵输出端与所述反应釜连通;该第二控制阀安装于容器瓶输出端;所述第一控制阀安装于所述高压泵的输出端;所述显示控制模组与该高压泵相连。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稳定均相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包括釜体和釜盖;该釜体为可视釜体;该釜盖与釜体为螺纹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稳定均相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与所述釜盖为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刚潘金韬程红伟高兴楚成超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