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7653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盐渍化土壤改良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包括:第一管体和育苗环,所述第一管体固定安装于育苗环的两端,在所述育苗环内对水稻幼苗进行保护;第二管体和喷淋头,所述第一管体一端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第一连接杆。该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输水管、第二输水管、喷水管、孔槽和喷嘴,实现了对盐渍化土壤快速浇灌外界水进行稀释的效果,利于耐盐碱水稻的存活,通过设置育苗环和加热环,可将加热环设置到适宜耐盐碱水稻幼苗适宜生长的温度,有效避免耐盐碱水稻幼苗因温度不够降低成活率,提高了对水稻幼苗的保护效果。提高了对水稻幼苗的保护效果。提高了对水稻幼苗的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盐渍化土壤改良
,特别涉及一种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上升,临近地表使土地表层盐分积累所致,如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较封闭,过度灌溉汇集后的水盐没有出路,导致下游平原的地下水位增高,地下水的矿化度加大,在地表蒸发的作用下,水散盐留,形成盐碱化,在海滨滩涂地区,则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使海水入侵而造成盐碱化,原生土壤盐渍化是一种地质灾害,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和装置,解决原生土壤盐渍化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0003]现有的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通常是利用种植水稻实现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利用耐盐碱的水稻将盐渍化土壤改良成为良田;
[0004]现有的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装置无法对水稻幼苗进行保护,无法提高水稻幼苗的存活率,并且拆装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现有的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装置无法对水稻幼苗进行保护,无法提高水稻幼苗的存活率,并且拆装不便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包括:第一管体和育苗环,所述第一管体固定安装于育苗环的两端,在所述育苗环内对水稻幼苗进行保护;第二管体和喷淋头,所述第一管体一端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管体外壁与第一连接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管体顶端活动设置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管,所述喷淋头固定安装于第二连接管的底端,所述喷淋头位于育苗环中央的正上方;加热环,所述加热环固定安装于育苗环的壁层内。
[0008]优选的,还包括有第一输水管和第二输水管,所述第一管体外壁固定安装有对称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输水管外壁相连接,所述第二管体外壁固定安装有对称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输水管外壁相连接,所述第一输水管和第二输水管为同种结构,所述第一输水管外壁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喷水管,所述喷水管外壁固定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孔槽,所述孔槽内壁固定安装有喷嘴。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管体一端固定安装有第四连接杆,所述第四连接杆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太阳能板。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管体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五连接杆,所述第五连接杆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太阳能板,所述第四连接杆和第五
连接杆外壁均固定安装有第三支撑杆。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管体顶端活动设置有对称的第一长钉,所述第一长钉底端贯穿第一管体延伸至第一管体的下方,所述第二管体顶端活动设置有对称的第二长钉,所述第二长钉底端贯穿第二管体延伸至第二管体的下方,所述第一输水管顶端活动设置有对称的第三长钉,所述第三长钉底端贯穿第一输水管延伸至第一输水管的下方,所述第二输水管顶端活动设置有对称的第四长钉,所述第四长钉底端贯穿第二输水管延伸至第二输水管的下方。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输水管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一注水管,所述第二输水管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二注水管,所述第二管体顶端和顶端内壁贯穿开设有螺槽,所述第一连接管底端外壁固定设置有外螺纹层,所述螺槽和外螺纹层相适配,所述第一管体内壁固定安装有蓄电池。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该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输水管、第二输水管、喷水管、孔槽和喷嘴,实现了对盐渍化土壤快速浇灌外界水进行稀释的效果,利于耐盐碱水稻的存活,通过设置育苗环和加热环,可将加热环设置到适宜耐盐碱水稻幼苗适宜生长的温度,有效避免耐盐碱水稻幼苗因温度不够降低成活率,提高了对水稻幼苗的保护效果;
[0015]2、该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太阳能板、第二太阳能板和蓄电池,实现了利用太阳能为加热环供电的效果,利于电能的节约,通过螺槽和外螺纹层,实现了第一连接管与第二管体快速拆装的效果,利于该装置的转运工作,运输方便;
[0016]3、该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通过设置多个长钉,实现了对该装置的定位效果,利于该装置的快速固定,通过设置第三支撑杆,加强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稳定性,利于第一太阳能板和第二太阳能板的稳定放置,加强了该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第二管体和第一连接管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育苗环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第一管体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第一管体;2、育苗环;3、第一连接杆;4、第二管体;5、第二连接杆;6、第一输水管;7、第三连接杆;8、第二输水管;9、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喷淋头;12、第四连接杆;13、第一支撑杆;14、第一太阳能板;15、第五连接杆;16、第二支撑杆;17、第二太阳能板;18、第三支撑杆;19、第一长钉;20、第二长钉;21、第三长钉;22、第四长钉;23、喷水管;24、孔槽;25、喷嘴;26、第一注水管;27、第二注水管;28、螺槽;29、外螺纹层;30、加热环;31、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3]请参阅图1

4,一种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包括:第一管体1和育苗环
2,第一管体1固定安装于育苗环2的两端,在育苗环2内对水稻幼苗进行保护;第二管体 4和喷淋头11,第一管体1一端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第一连接杆3,第二管体4外壁与第一连接杆3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管体4顶端活动设置有第一连接管9,第一连接管9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管10,喷淋头11固定安装于第二连接管10的底端,喷淋头11位于育苗环2中央的正上方;加热环30,加热环30固定安装于育苗环2的壁层内。
[0024]如图1所示,还包括有第一输水管6和第二输水管8,第一管体1外壁固定安装有对称的第二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5的一端与第一输水管6外壁相连接,第二管体4外壁固定安装有对称的第三连接杆7,第三连接杆7的一端与第二输水管8外壁相连接,第一输水管6和第二输水管8为同种结构,第一输水管6外壁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喷水管23,喷水管23外壁固定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孔槽24,孔槽24内壁固定安装有喷嘴25。
[0025]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实现了对幼苗种植地进行快速喷水稀释的效果,利于幼苗的生长。
[0026]如图1所示,第一管体1一端固定安装有第四连接杆 12,第四连接杆12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杆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体(1)和育苗环(2),所述第一管体(1)固定安装于育苗环(2)的两端,在所述育苗环(2)内对水稻幼苗进行保护;第二管体(4)和喷淋头(11),所述第一管体(1)一端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二管体(4)外壁与第一连接杆(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管体(4)顶端活动设置有第一连接管(9),所述第一连接管(9)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管(10),所述喷淋头(11)固定安装于第二连接管(10)的底端,所述喷淋头(11)位于育苗环(2)中央的正上方;加热环(30),所述加热环(30)固定安装于育苗环(2)的壁层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输水管(6)和第二输水管(8),所述第一管体(1)外壁固定安装有对称的第二连接杆(5),所述第二连接杆(5)的一端与第一输水管(6)外壁相连接,所述第二管体(4)外壁固定安装有对称的第三连接杆(7),所述第三连接杆(7)的一端与第二输水管(8)外壁相连接,所述第一输水管(6)和第二输水管(8)为同种结构,所述第一输水管(6)外壁固定安装有均匀分布的喷水管(23),所述喷水管(23)外壁固定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孔槽(24),所述孔槽(24)内壁固定安装有喷嘴(2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原生重度盐渍化土壤改良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1)一端固定安装有第四连接杆(12),所述第四连接杆(12)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杆(13),所述第一支撑杆(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东全欧阳会苏信英唐帅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绿色盾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