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淑君专利>正文

一种中医外科用伤口清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7390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医外科用伤口清洗装置,包括底座及箱体,箱体设置在底座的上端面上,箱体上设置有两个用于患者支撑肢体的弧形支撑板,箱体上设置有驱动两个上支撑座运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轴体及两个上端盖板,两个上支撑座分别安装在两个上端盖板的上端面上,转动轴体转动安装在箱体侧壁上且转动轴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与之固定连接的连接轴体,箱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之固定连接的两个一号固定轴体及两个二号固定轴体,两个二号固定轴体上均设置有与之转动连接的一号连接杆,一号连接杆的一端部与上端盖板的下端面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够对清洗后的液体及相关废弃物进行有效的收集处理,实用性强。用性强。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外科用伤口清洗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务领域,具体是一种中医外科用伤口清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中医外科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包括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疾病及外科其他疾病等内容。在历史上,金刃刀伤、跌打损伤、耳鼻喉眼口腔等疾病曾统属于外科范畴,随着医学的发展,先后分化归属于有关专科。中医外科医生在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清洗的时候,通常都需要用到一些消毒清洗的药液及与之相关的医务用品,进行清洗的时候医务人员都是手持相关的物品进行清洗,在清洗的时候要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支撑,同时清洗的废弃液体积物品都需要后续进行清洁打扫,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现提出一种中医外科用伤口清洗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外科用伤口清洗装置,以达到上述目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中医外科用伤口清洗装置,包括底座及箱体,所述箱体设置在底座的上端面上,所述箱体上设置有两个用于患者支撑肢体的弧形支撑板,所述箱体上设置有驱动两个上支撑座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轴体及两个上端盖板,两个所述上支撑座分别安装在两个上端盖板的上端面上,所述转动轴体转动安装在箱体侧壁上且转动轴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与之固定连接的连接轴体,所述箱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之固定连接的两个一号固定轴体及两个二号固定轴体,两个所述二号固定轴体上均设置有与之转动连接的一号连接杆,所述一号连接杆的一端部与上端盖板的下端面转动连接,两个所述一号固定轴体上均设置有与之转动连接的二号连接杆,所述二号连接杆的上端部与上端盖板下端面转动连接,所述二号连接杆的下端部与连接轴体之间设置有三号连接杆,所述三号连接杆的两端部分别与连接轴体及二号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箱体的所述箱体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导液隔板,下端内侧面上且位于两个上端盖板的正下方位置设置有收集箱,两个所述上端盖板上均设置有与之固定连接的上支撑座,所述弧形支撑板转动安装在上支撑座上。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以下可选技术方案:
[0007]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底座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整个装置进行移动的万向轮,所述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整个装置进行移动的推把。
[0008]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转动轴体的一端部上设置有与之固定连接的把手。
[0009]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箱体中且位于收集箱的两侧位置均设置有多个固定隔板,所述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之转动连接的箱门,所述箱门上设置有把手。
[0010]在一种可选方案中:所述弧形支撑板的上端内侧壁上均设置有一层柔性垫片。
[0011]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在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清洗的时候,通常都需要用到一些消毒清洗的药液及与之相关的医务用品,这些东西需要进行有序的存放,才会使医务人员的清洗过程更加的便捷,同时清洗时的废液及废物需要进行集中的收集才能避免二次污染,本技术中在对患者伤口进行清洗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对清洗过后的产生的废液及相关的废弃物品进行集中的收集,能够方便后续的处理,能有效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整体侧面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中二号连接杆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注释:
[0017]其中:底座1、箱体2、转动轴体3、连接轴体4、一号连接杆5、二号连接杆6、一号固定轴体7、三号连接杆8、二号固定轴体9、固定隔板10、收集箱11、导液隔板12、上支撑座13、弧形支撑板14、上端盖板15、推把16、万向轮17、箱门18、把手19、柔性垫片20、转动把手21。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实施例会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述,在附图或说明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形状、厚度或高度可扩大或缩小。本技术所列举的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对本技术所作的任何显而易知的修饰或变更都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与范围。
[0019]实施例1
[0020]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中医外科用伤口清洗装置,包括底座1及箱体2,所述箱体2设置在底座1的上端面上,所述箱体2上设置有两个用于患者支撑肢体的弧形支撑板14,所述箱体2上设置有驱动两个上支撑座13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轴体3及两个上端盖板15,两个所述上支撑座13分别安装在两个上端盖板15的上端面上,所述转动轴体3转动安装在箱体2侧壁上且转动轴体3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与之固定连接的连接轴体4,所述箱体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之固定连接的两个一号固定轴体7及两个二号固定轴体9,两个所述二号固定轴体9上均设置有与之转动连接的一号连接杆5,所述一号连接杆5的一端部与上端盖板15的下端面转动连接,两个所述一号固定轴体7上均设置有与之转动连接的二号连接杆6,所述二号连接杆6的上端部与上端盖板15下端面转动连接,所述二号连接杆6的下端部与连接轴体4之间设置有三号连接杆8,所述三号连接杆8的两端部分别与连接轴体4及二号连接杆6转动连接,所述箱体2的所述箱体2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导液隔板12,下端内侧面上且位于两个上端盖板15的正下方位置设置有收集箱11,两个所述上端盖板15上均设置有与之固定连接的上支撑座13,所述弧形支撑板14转动安装在上支撑座13上,当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清洗的时候,转动转动轴体3从而使转动轴体3通过三号连接杆8带动二号连接杆6及一号连接杆5转动,使两个上端盖板15分别向左右两侧展开,最终使两个上端盖板15的下端面均与箱体2的上端面相接触,这时候将患者的肢体放置在弧形支撑板14上进行支撑,然后医务人员可以用相关药品给患者清洗伤口,清洗时的液体
和相关物品可通过箱体2上端部流入到箱体2内部的收集箱11中进行集中收集,方便后续处理;
[0021]所述底座1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整个装置进行移动的万向轮17,所述箱体2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整个装置进行移动的推把16;
[0022]所述转动轴体3的一端部上设置有与之固定连接的转动把手21,当进行清洗的时候,可通过转动把手21使驱动机构完成运动;
[0023]所述箱体2中且位于收集箱11的两侧位置均设置有多个固定隔板10,所述箱体2的侧壁上设置有与之转动连接的箱门18,所述箱门18上设置有把手19,当进行清洗的时候,清洗所用的医务用品可放置在固定隔板10上进行存放,同时可打开箱门18将收集箱11取出进行清理。
[0024]实施例2
[0025]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弧形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外科用伤口清洗装置,包括底座(1)及箱体(2),所述箱体(2)设置在底座(1)的上端面上,所述箱体(2)上设置有两个用于患者支撑肢体的弧形支撑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2)上设置有驱动两个上支撑座(13)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轴体(3)及两个上端盖板(15),两个所述上支撑座(13)分别安装在两个上端盖板(15)的上端面上,所述转动轴体(3)转动安装在箱体(2)侧壁上且转动轴体(3)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与之固定连接的连接轴体(4),所述箱体(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之固定连接的两个一号固定轴体(7)及两个二号固定轴体(9),两个所述二号固定轴体(9)上均设置有与之转动连接的一号连接杆(5),所述一号连接杆(5)的一端部与上端盖板(15)的下端面转动连接,两个所述一号固定轴体(7)上均设置有与之转动连接的二号连接杆(6),所述二号连接杆(6)的上端部与上端盖板(15)下端面转动连接,所述二号连接杆(6)的下端部与连接轴体(4)之间设置有三号连接杆(8),所述三号连接杆(8)的两端部分别与连接轴体(4)及二号连接杆(6)转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淑君
申请(专利权)人:韩淑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