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复合纺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7387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复合纺织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由耐磨层、防水层、抗菌层、保温层、抗皱层、抗紫外线层和抗静电层组成,所述保温层位于面料本体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抗菌层位于保温层的上表面位置,所述抗皱层位于保温层的下表面位置,所述防水层位于抗菌层的上表面位置,所述抗紫外线层位于抗皱层的下表面位置,所述耐磨层位于防水层的上表面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抗菌复合纺织面料通过设置抗菌层可以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设置防水层可以保持复合面料的持续干燥,设置保温层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设置耐磨层可以提高复合面料的使用寿命,抗皱层可以提高复合面料的恢复能力,免去了熨烫的工艺。免去了熨烫的工艺。免去了熨烫的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菌复合纺织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复合纺织面料
,尤其涉及一种抗菌复合纺织面料。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对身体健康越来越注重,在选择衣物时不仅考虑其颜色和款式,还要考虑衣物的便捷性及其他功能。比如衣物是否具有抗菌杀菌功能,是否能释放负离子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是否有红外线发射的功能等等。
[0003]目前市场上出现抗菌纺织面料,大部分都是通过银纤维表面的银离子迅速将阿摩尼亚及变质的蛋白质吸附其上而降低或消除臭味;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银离子具有非常高的生物活性,这意味着银离子极易同其他物质相结合,使得细菌细胞膜内外的蛋白质凝固,从而阻断细菌细胞的呼吸和繁殖过程,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因此,银纤维被广泛用于抗菌织物。但是其制品的穿着舒适度上还有不足,不能满足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菌复合纺织面料,解决了上述背景中出现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抗菌复合纺织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由耐磨层、防水层、抗菌层、保温层、抗皱层、抗紫外线层和抗静电层组成,所述保温层位于面料本体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抗菌层位于保温层的上表面位置,所述抗皱层位于保温层的下表面位置,所述防水层位于抗菌层的上表面位置,所述抗紫外线层位于抗皱层的下表面位置,所述耐磨层位于防水层的上表面位置,所述抗静电层位于抗紫外线层的下表面位置。
[0007]优选的,所述防水层与保温层通过抗菌层固定连接,所述抗皱层与抗静电层通过抗紫外线层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抗静电层位于面料本体的下表面位置,所述耐磨层位于面料本体的上表面位置。
[0009]优选的,所述耐磨层的内部设有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凸起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所述防滑凸起均匀分布在面料本体的上表面。
[0010]优选的,所述保温层由名聚酰胺纤维层、聚丙烯腈纤维层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层组成,所述聚丙烯腈纤维层位于保温层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名聚酰胺纤维层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层通过聚丙烯腈纤维层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保温层由聚酯纤维层、名聚氯乙烯纤维层、名聚四氟乙烯纤维层组成,所述名聚氯乙烯纤维层位于保温层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聚酯纤维层位于名聚氯乙烯纤维层的上表面位置,所述名聚四氟乙烯纤维层位于名聚氯乙烯纤维层的下表面位置。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该抗菌复合纺织面料,通过设置防水层可以保持复合面料的持续干燥,使面料
不容易滋生细菌,提高面料的抗菌能力,设置抗菌层可以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其内部的银离子纤维,可以使织物整洁的同时有效避免细菌的繁殖和细菌的传播;
[0014]2、该抗菌复合纺织面料,通过设置保温层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设置耐磨层可以提高复合面料的使用寿命,抗皱层可以提高复合面料的恢复能力,免去了熨烫的工艺,设置防紫外线层可以减少太阳光对皮肤的伤害。
[0015]综上,本技术可以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保持复合面料的持续干燥,保温效果、使用寿命和恢复能力都而非常的优异。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主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耐磨层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保温层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保温层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面料本体、2耐磨层、3防水层、4抗菌层、5保温层、6抗皱层、7抗紫外线层、8抗静电层、9名聚酰胺纤维层、10聚丙烯腈纤维层、11聚氨基甲酸酯纤维层、12聚酯纤维层、13名聚氯乙烯纤维层、14名聚四氟乙烯纤维层、15防滑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一:
[0023]参照图1

3,一种抗菌复合纺织面料,包括面料本体1,面料本体1由耐磨层2、防水层3、抗菌层4、保温层5、抗皱层6、抗紫外线层7和抗静电层8组成,保温层5位于面料本体1的内部中间位置,保温层5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抗菌层4位于保温层5的上表面位置,抗菌层4可以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抗皱层6位于保温层5的下表面位置,抗皱层6可以提高复合面料的恢复能力,免去了熨烫的工艺,防水层3位于抗菌层4的上表面位置,防水层3可以持续保持复合面料的干燥,抗紫外线层7位于抗皱层6的下表面位置,耐磨层2位于防水层3的上表面位置,抗紫外线层7可以减少太阳光对皮肤的伤害,抗静电层8位于抗紫外线层7的下表面位置。
[0024]其中,防水层3与保温层5通过抗菌层4固定连接,抗皱层6与抗静电层8通过抗紫外线层7固定连接。
[0025]其中,抗静电层8位于面料本体1的下表面位置,耐磨层2位于面料本体1的上表面位置。
[0026]其中,耐磨层2的内部设有防滑凸起15,防滑凸起15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防滑凸起15均匀分布在面料本体1的上表面。
[0027]其中,保温层5由名聚酰胺纤维层9、聚丙烯腈纤维层10和聚氨基甲酸酯纤维层11组成,聚丙烯腈纤维层10位于保温层5的内部中间位置,名聚酰胺纤维层9和聚氨基甲酸酯
纤维层11通过聚丙烯腈纤维层10固定连接。
[0028]实施例二:
[0029]参照图1

2、4,一种抗菌复合纺织面料,包括面料本体1,面料本体1由耐磨层2、防水层3、抗菌层4、保温层5、抗皱层6、抗紫外线层7和抗静电层8组成,保温层5位于面料本体1的内部中间位置,保温层5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抗菌层4位于保温层5的上表面位置,抗菌层4可以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抗皱层6位于保温层5的下表面位置,抗皱层6可以提高复合面料的恢复能力,免去了熨烫的工艺,防水层3位于抗菌层4的上表面位置,防水层3可以持续保持复合面料的干燥,抗紫外线层7位于抗皱层6的下表面位置,耐磨层2位于防水层3的上表面位置,抗紫外线层7可以减少太阳光对皮肤的伤害,抗静电层8位于抗紫外线层7的下表面位置。
[0030]其中,防水层3与保温层5通过抗菌层4固定连接,抗皱层6与抗静电层8通过抗紫外线层7固定连接。
[0031]其中,抗静电层8位于面料本体1的下表面位置,耐磨层2位于面料本体1的上表面位置。
[0032]其中,耐磨层2的内部设有防滑凸起15,防滑凸起15的数量为若干组,若干组防滑凸起15均匀分布在面料本体1的上表面。
[0033]其中,保温层5由名聚酰胺纤维层9、聚丙烯腈纤维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抗菌复合纺织面料,包括面料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本体(1)由耐磨层(2)、防水层(3)、抗菌层(4)、保温层(5)、抗皱层(6)、抗紫外线层(7)和抗静电层(8)组成,所述保温层(5)位于面料本体(1)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抗菌层(4)位于保温层(5)的上表面位置,所述抗皱层(6)位于保温层(5)的下表面位置,所述防水层(3)位于抗菌层(4)的上表面位置,所述抗紫外线层(7)位于抗皱层(6)的下表面位置,所述耐磨层(2)位于防水层(3)的上表面位置,所述抗静电层(8)位于抗紫外线层(7)的下表面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复合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3)与保温层(5)通过抗菌层(4)固定连接,所述抗皱层(6)与抗静电层(8)通过抗紫外线层(7)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复合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静电层(8)位于面料本体(1)的下表面位置,所述耐磨层(2)位于面料本体(1)的上表面位置。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兵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新而特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