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地识别溯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723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豆产地识别溯源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在装置本体中设有检测区,检测区的上方设有近红外光谱检测器,在检测区中设有样本装载箱,样本装载箱与扫描口相对;在装置本体中设有可驱动近红外光谱检测器在样本装载箱上方移动的驱动机构,在检测区中设有扫描装置,扫描装置与样本装载箱相对,在样本装载箱上设有条码扫描区;在装置本体上设有显示屏、控制板,控制板分别与近红外光谱检测器、显示屏、扫描装置以及驱动机构电连接;在检测区上设有摄像头,摄像头固定在驱动机构上。与现有技术相比,从而对大豆进行光谱分析,实现了对大豆的快速检测,相较于传统的组分以及含量检测,能够节省检测时间。能够节省检测时间。能够节省检测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豆产地识别溯源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检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对豆类产品进行近红外光谱检测的大豆产地识别溯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大豆,又称黄豆、黄大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有栽培。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油兼用农产品,其植物蛋白质含量为35%~45%,富含多种人体必备的氨基酸。同时,大豆油富含油亚油酸,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海关统计,2019 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8551.1万吨,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总量和对外依存度一直维持高位,各大豆来源国的大豆质量参差不齐,其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研究快速、有效的进口大豆产地识别方法,对加强原产地管理和进口大豆质量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大豆的检测还是基于大豆的有机组分和矿物质含量的不同,从而鉴别大豆的产地,而这种方式存在需要使用复杂的检测过程,耗时长,检测结果也容易存在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豆产地识别溯源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够对大豆的快速检测。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大豆产地识别溯源装置,包括近红外光谱分析装置,近红外光谱分析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在装置本体中设有检测区,检测区的上方设有近红外光谱检测器,近红外光谱检测器的前端嵌装有扫描口,在检测区中设有样本装载箱,样本装载箱与扫描口相对,以实现对检测区中的大豆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在装置本体中设有可驱动近红外光谱检测器在样本装载箱上方移动的驱动机构,在检测区中设有扫描装置,扫描装置与样本装载箱相对,扫描装置固定在驱动机构上,在样本装载箱上设有条码扫描区,以实现通过扫描装置对条码扫描区中的条码进行扫描记录;在装置本体上设有显示屏、控制板,控制板分别与近红外光谱检测器、显示屏、扫描装置以及驱动机构电连接,以实现数据接收以及控制;在控制板上设有存储器,以实现数据的存储;在检测区上设有摄像头,摄像头固定在驱动机构上,摄像头的镜头与样本装载箱相对,摄像头与控制板电连接,以实现对样本的图像进行获取并保存;在装置本体上位于检测区处设有供样本装载箱取出的取出口,取出口上设有屏蔽门。
[0005]进一步地,装置本体上设有与控制板电连接的打印模块,以实现对识别结果进行输出。
[0006]进一步地,在检测区中还设有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与控制板电连接,以实现对检测区的湿度进行检测。
[0007]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螺杆、滑块以及导轨,螺杆设置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滑块与螺杆螺纹连接,导轨的轨道固定在装置本体中,导轨的导块与滑块连接固
定,近红外光谱检测器、扫描装置以及摄像头固定在滑块上;驱动电机与控制板电连接。
[0008]进一步地,样本装载箱中设有多个分隔板,以形成独立的分隔区,条码扫描区分别设置在每个分隔区的相同一侧的隔板上,扫描装置与条码扫描区相对。
[0009]进一步地,隔板将样本装载箱分隔成多个依次直线排列的分隔区,驱动机构驱动红外光谱检测器、摄像头以及扫描装置依次经过各分隔区。
[001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检测区的上方设有近红外光谱检测器、设置扫描装置、摄像头,三者均通过驱动机构7驱动,以实现对检测区中的大豆进行近红外光谱扫描、条码扫描以及拍照,从而对大豆进行光谱分析,实现了对大豆的快速检测,相较于传统的组分以及含量检测,能够节省检测时间。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0013]图3是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豆产地识别溯源装置,包括近红外光谱分析装置1,近红外光谱分析装置1包括装置本体2,装置本体2为矩形箱体;在装置本体2中设有检测区3,检测区3的上方设有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的前端嵌装有扫描口5,在检测区3中设有样本装载箱6,样本装载箱6与扫描口5相对,以实现对检测区3中的大豆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在装置本体2中设有可驱动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在样本装载箱6 上方移动的驱动机构7,在检测区3中设有扫描装置8,扫描装置8与样本装载箱6相对,扫描装置8固定在驱动机构7上,以在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移动时同时移动;在样本装载箱6上设有条码扫描区17,以实现通过扫描装置8对条码扫描区17中的条码进行扫描记录;在装置本体2上设有显示屏9、控制板10,控制板10分别与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显示屏9、扫描装置8以及驱动机构7电连接,以实现数据接收以及控制;显示屏9用于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板 10上设有存储器11,以实现数据的存储;在检测区3上设有摄像头12,摄像头 12固定在驱动机构7上,摄像头12的镜头与样本装载箱6相对,以在驱动机构 7驱动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以及扫描装置8移动时带动摄像头12一同移动;摄像头12与控制板10电连接,以实现对样本的图像进行获取并保存;在装置本体2上位于检测区3处设有供样本装载箱6取出的取出口13,取出口13上设有屏蔽门14,屏蔽门14的上端与取出口13的上端边缘铰接。
[0016]本技术通过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对样本装载箱6中的大豆样本进行光谱分析并通过显示屏9显示光谱数据,控制板10对光谱数据与存储器11中的光谱数据进行比对,找出所述的大豆产地并显示;扫描装置8用于对样本装载箱6的编号进行记录;摄像头12用于对图像进行获取,已保证样本的准确性;采用上述结构实现了对大豆的自动检测,避免了因人工对大豆的组分以及含量进行分析而花费的大量时间,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实现了快速检测。
[0017]在本技术中,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采用现有技术的近红外光谱检测器;扫描装
置8为条形码扫描器。
[0018]如图3所示,在装置本体2上设有与控制板10电连接的打印模块15,以实现对识别结果进行输出,打印模块15通过串口与控制板10连接。
[0019]如图2和图3所示,在检测区3中还设有湿度传感器16,湿度传感器16与控制板10电连接,以实现对检测区3的湿度进行检测。
[0020]如图2所示,本技术中,驱动机构7包括驱动电机71、螺杆72、滑块 73以及导轨74,螺杆72设置在驱动电机71的输出轴上,滑块73与螺杆72螺纹连接,导轨74的轨道固定在装置本体2中,导轨74的导块与滑块73连接固定,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扫描装置8以及摄像头12固定在滑块73上;驱动电机71与控制板10电连接。
[0021]如图2所示,样本装载箱6中设有多个分隔板61,以形成独立的分隔区62,条码扫描区17分别设置在每个分隔区62中,扫描装置8与条码扫描区17相对,从而实现多个样本同时进行检测,以进一步节省检测时间;具体地,隔板61 将样本装载箱6分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豆产地识别溯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近红外光谱分析装置(1),近红外光谱分析装置(1)包括装置本体(2),在装置本体(2)中设有检测区(3),检测区(3)的上方设有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的前端嵌装有扫描口(5),在检测区(3)中设有样本装载箱(6),样本装载箱(6)与扫描口(5)相对,以实现对检测区(3)中的大豆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在装置本体(2)中设有可驱动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在样本装载箱(6)上方移动的驱动机构(7),在检测区(3)中设有扫描装置(8),扫描装置(8)与样本装载箱(6)相对,扫描装置(8)固定在驱动机构(7)上,在样本装载箱(6)上设有条码扫描区(17),以实现通过扫描装置(8)对条码扫描区(17)中的条码进行扫描记录;在装置本体(2)上设有显示屏(9)、控制板(10),控制板(10)分别与近红外光谱检测器(4)、显示屏(9)、扫描装置(8)以及驱动机构(7)电连接,以实现数据接收以及控制;在控制板(10)上设有存储器(11),以实现数据的存储;在检测区(3)上设有摄像头(12),摄像头(12)固定在驱动机构(7)上,摄像头(12)的镜头与样本装载箱(6)相对,摄像头(12)与控制板(10)电连接,以实现对样本的图像进行获取并保存;在装置本体(2)上位于检测区(3)处设有供样本装载箱(6)取出的取出口(13),取出口(13)上设有屏蔽门(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俊杰龙阳田琼马新华陈文卢乃会杨卓瑜赵玲何群
申请(专利权)人:湛江海关技术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