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7119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用于连通第一生化池和第二生化池,具体包括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以及同时连通两者的连通管,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分别连通第一生化池和第二生化池;连通管分别于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内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回流污泥井设有若干第一剩余污泥泵,第一剩余污泥泵接通连通管,第一剩余污泥泵所在管路设有第三电磁阀。同时,第二回流污泥井设有若干第二剩余污泥泵,第二剩余污泥泵接通连通管;第二剩余污泥泵所在管路设有第四电磁阀。当两个生化池的浓度差别较大时,有效进行互补调节,使两个生化池间的污泥互补,从而控制污泥浓度。而控制污泥浓度。而控制污泥浓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是一种十分珍贵且十分紧缺的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如果不予以处理随便排放会造成水源的污染,恶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健康以及人类的发展。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状况的关心,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厂相继开建、竣工并投入使用,而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的回流控制又十分重要。污泥回流系统作为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地控制回流污泥量能提高整个活性污泥系统承受负荷冲击的能力、稳定水质、充分利用生化系统的处理效率。
[0003]公开号为CN202671363U的中国专利在2013

01

16公开了一种污泥回流系统,在该系统中设有套筒阀,可以通过套筒阀调节系统的排泥量,方便及时调节生化池中的污泥浓度。但是,该技术方案中只对唯一生化池进行调节,设备利用率较低,灵活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充分开发污泥回流系统的综合利用,提供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当两个生化池的浓度差别较大时,有效进行互补调节,使两个生化池间的污泥互补,从而控制污泥浓度。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用于连通第一生化池和第二生化池,具体包括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以及同时连通两者的连通管,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分别连通第一生化池和第二生化池;<br/>[0007]所述连通管分别于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内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设有若干第一剩余污泥泵,第一剩余污泥泵接通连通管,所述第一剩余污泥泵所在管路设有第三电磁阀。同时,所述第二回流污泥井设有若干第二剩余污泥泵,第二剩余污泥泵接通连通管;所述第二剩余污泥泵所在管路设有第四电磁阀。
[0008]其中,第一回流污泥井、第二回流污泥井中的污泥在第一剩余污泥泵、第二剩余污泥泵动力下,通过连通管进行转移,补充至第一生化池或第二生化池。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设有用于接通第一生化池的第一回流管,所述第二回流污泥井设有用于接通第二生化池的第二回流管。第一回流管、第二回流管用于污泥由回流污泥井进出生化池。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回流管于第一回流污泥井内设有若干第一回流污泥泵,所述第二回流管于第二回流污泥井内设有若干第二回流污泥泵,各第一回流污泥泵、第二回流污泥泵均并联设置。第一回流污泥泵、第二回流污泥泵用于将回流污泥井中污泥抽吸至生化池。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污泥缓冲池,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设有连通污泥缓冲池的第一缓冲管,第一缓冲管连接各第一剩余污泥泵,第一缓冲管设有第五电磁阀;所述第二回流污泥井设有连通污泥缓冲池的第二缓冲管,第二缓冲管连接各第二剩余污泥泵,第二缓冲管设有第六电磁阀。第一剩余污泥泵、第二剩余污泥泵也可以将回流污泥井中污泥抽吸至污泥缓冲池。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剩余污泥泵于连通管的接入点、所述第二剩余污泥泵于连通管的接入点均位于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之间。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剩余污泥泵于连通管的接入点靠近第一电磁阀一侧设置,第二剩余污泥泵于连通管的接入点靠近第二电磁阀一侧设置。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电路和PLC系统,所述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均接入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连接PLC系统。PLC系统根据一系列检测元件,实时控制各电磁阀相互配合,实现污泥的相互转移,进行互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生化池、第二生化池均设有污泥浓度计,所述污泥浓度计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污泥浓度计检测生化池内污泥浓度,实施将数据反馈至PLC系统,PLC系统根据参数判断,启动相应的电磁阀进行污泥转移,实现互补。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剩余污泥、第二剩余污泥泵、第一回流污泥泵、第二回流污泥泵均单独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与控制电路电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剩余污泥、第二剩余污泥泵、第一回流污泥泵、第二回流污泥泵的数量为两个或以上。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当两生化池将污泥浓度差别较大时,及时进行两生化池间污泥互补,提高污泥回流的利用率,同时更具灵活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连接示意图。
[0020]其中,1第一生化池,2第二生化池,3第一回流污泥井,4第二回流污泥井,5连通管,6第一电磁阀,7第二电磁阀,8第三电磁阀,9第四电磁阀,10第五电磁阀,11第六电磁阀,12第一剩余污泥泵,13第二剩余污泥泵,14第一回流管,15第二回流管,16第一回流污泥泵,17第二回流污泥泵,18第一缓冲管,19第二缓冲管,20污泥缓冲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1]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2]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长”“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
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0024]实施例
[002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用于连通第一生化池1和第二生化池2。
[0026]具体地,装置包括第一回流污泥井3、第二回流污泥井4以及同时连通两者的连通管5,连通管5位于第一回流污泥井3、第二回流污泥井4内的部分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
[0027]同时,第一回流污泥井3设有两个第一剩余污泥泵12,两个第一剩余污泥泵12均接通连通管5,且其接入点位于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之间,并靠近第一电磁阀6一侧设置。进一步,第一剩余污泥泵12所在管路设有第三电磁阀8,第三电磁阀8统一控制第一剩余污泥泵12是否接通连通管5。
[0028]相似的,第二回流污泥井4也设有两个第二剩余污泥泵13,两个第二剩余污泥泵13均接通连通管5,且其接入点也位于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用于连通第一生化池(1)和第二生化池(2),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回流污泥井(3)、第二回流污泥井(4)以及同时连通两者的连通管(5),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3)、第二回流污泥井(4)分别连通第一生化池(1)和第二生化池(2);所述连通管(5)分别于第一回流污泥井(3)、第二回流污泥井(4)内设有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3)设有若干第一剩余污泥泵(12),第一剩余污泥泵(12)接通连通管(5),所述第一剩余污泥泵(12)所在管路设有第三电磁阀(8);所述第二回流污泥井(4)设有若干第二剩余污泥泵(13),第二剩余污泥泵(13)接通连通管(5);所述第二剩余污泥泵(13)所在管路设有第四电磁阀(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3)设有用于接通第一生化池(1)的第一回流管(14),所述第二回流污泥井(4)设有用于接通第二生化池(2)的第二回流管(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管(14)于第一回流污泥井(3)内设有若干第一回流污泥泵(16),所述第二回流管(15)于第二回流污泥井(4)内设有若干第二回流污泥泵(17),各第一回流污泥泵(16)、第二回流污泥泵(17)均并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生化池间污泥互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泥缓冲池(20),所述第一回流污泥井(3)设有连通污泥缓冲池(20)的第一缓冲管(18),第一缓冲管(18)连接各第一剩余污泥泵(12),第一缓冲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珍陈荣杰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汇之源南庄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