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B柱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4628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车辆的抗侧碰性能不足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其B柱组件,B柱组件包括彼此连接的外板和内板,外板与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增强构件,增强构件采用增韧尼龙材料制成。通过采用增韧尼龙材料来制造增强构件,提高了增强构件的韧性,使其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来提高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优选地,增韧尼龙材料为PA66/POE复合材料。PA66/POE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韧性、适中的抗拉/抗弯强度和良好的缺口冲击强度,其断后伸长率超过70%,拉伸/弯曲强度达到40Mpa以上,拉伸/弯曲模量达到1500Mpa以上,缺口冲击强度达到80KJ/m2以上,增强构件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进一步提高了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进一步提高了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及其B柱组件
[0001]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2021962183.2、申请日为2020年9月9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车辆及其B柱组件”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技术属于车辆
,具体提供一种车辆及其B柱组件。

技术介绍

[0003]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的升级,人们对汽车产品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外观和价格,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也越来越备受关注。
[0004]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碰撞事故主要有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由于安全气囊的设置、车辆头部的保险杠以及发动机舱的存在,在正面碰撞事故发生时有足够的缓冲吸能空间。而车辆侧部在发生侧面碰撞事故时没有足够的缓冲吸能空间。为了减小侧面碰撞事故对驾乘人员产生的伤害,需要提高车辆的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通常,车辆的B柱组件包括外板和内板,外板内侧设置有外板加强板,内板外侧设置有内板加强板,在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通过空腔来提高B柱组件的缓冲吸能性能,具备吸收侧碰冲击的能力。不过,即使采用足够好的热成型钢材或6系7系等高强度铝材来制作高强度的缓冲吸能结构,也会因为B柱组件上布置了门铰链、门锁扣和门密封条等车辆零部件而使得用于缓冲和吸能的B柱组件横截面空腔的体积十分有限,进而导致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大大降低,在发生侧碰事故时B柱组件会发生严重的变形甚至断裂而侵入乘员舱内,从而使驾乘人员受到直接的撞击而受伤。此外,碰撞法规越来越严格,逐渐向欧标、美标、IIHS等国际标准看齐,需要不断提高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
[0005]公开号为CN210653347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的B柱组件,B柱组件包括加强板和内板,加强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靠近上部的位置设置有加强结构,加强结构包括玻纤增强尼龙复合材料注塑骨架以及附着在注塑骨架上的热膨胀结构胶层。热膨胀结构胶层受热后发泡固化,填充注塑骨架与加强板和内板之间的间隙,使加强板、内板、注塑骨架以及热膨胀胶层形成一个受力整体,提升了车身顶压性能。B柱组件作为抵抗车顶压溃和侧面结构大变形的主要承载部件,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抗顶压性能,而且还需要有很好的抗侧碰性能。不过,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经过分析和仿真实验,该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并不理想。
[0006]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车辆的B柱组件抗侧碰性能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的B柱组件,所述B柱组件包括彼此连接的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增强构件,所述增强构件采用增韧尼龙材料制成。
[0008]在上述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增韧尼龙材料为PA66/POE复合材料。
[0009]在上述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增强构件包括基体,所述基体的外侧和/或内侧交错分布有多个栅板。
[0010]在上述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体在外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上连接部和第一下连接部,所述基体在内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二上连接部和第二下连接部,所述第一上连接部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部均与所述外板的内侧粘接,所述第二上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下连接部均与所述内板的外侧粘接。
[0011]在上述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体的内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内板的外侧抵接。
[0012]在上述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体的内侧在靠近上端、中部以及下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上部定位安装卡扣、中部安装卡扣以及下部定位柱,所述上部定位安装卡扣、所述中部安装卡扣以及所述下部定位柱分别与所述内板上对应的安装孔连接。
[0013]在上述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与所述外板之间的粘接面积大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与所述外板之间的粘接面积,所述第二下连接部与所述内板之间的粘接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上连接部与所述内板之间的粘接面积;并且/或者所述第二下连接部与所述内板之间的粘接面积大于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与所述外板之间的粘接面积,所述第二上连接部与所述内板之间的粘接面积大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与所述外板之间的粘接面积。
[0014]在上述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体上在所述第一上连接部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之间的位置形成有槽状结构,所述槽状结构与所述外板围成避让空间。
[0015]在上述B柱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B柱组件还包括连接至所述外板的外板加强板和/或连接至所述内板的内板加强板和侧碰加强板。
[0016]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B柱组件包括彼此连接的外板和内板,外板与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增强构件,增强构件采用增韧尼龙材料制成。
[0017]通过这样的设置,通过采用增韧尼龙材料来制造增强构件,提高了增强构件的韧性,使其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来提高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
[0018]优选地,增韧尼龙材料为PA66/POE复合材料。PA66/POE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韧性、适中的抗拉/抗弯强度和良好的缺口冲击强度,其断后伸长率超过70%,拉伸/弯曲强度达到40Mpa以上,拉伸/弯曲模量达到1500Mpa以上,缺口冲击强度达到80KJ/m2以上。通过这样的设置,增强构件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B柱组件的抗侧碰性能。
[0019]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车辆的B柱组件。需要说明的是,该车辆具有上述车辆的B柱组件的全部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0]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0021]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车辆左侧的B柱组件的爆炸图;
[0022]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车辆左侧的B柱组件的增强构件中基体的结构图一;
[0023]图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车辆左侧的B柱组件的增强构件中基体的结构图二;
[0024]图4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车辆左侧的B柱组件的增强构件的结构图一;
[0025]图5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中车辆左侧的B柱组件的增强构件的结构图二;
[0026]图6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车辆右侧的B柱组件的增强构件的结构图一;
[0027]图7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车辆右侧的B柱组件的增强构件的结构图二;
[0028]图8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车辆的左侧B柱组件的装配图;
[0029]图9是沿图8中上部安装点处A

A面的剖视图;
[0030]图10是沿图8中中部安装点处B

B面的剖视图;
[0031]图11是沿图8中增强构件下部C

C面的剖视图;
[0032]图12是侧碰法规中移动变形壁障MDB的示意图(示出了碰撞块的碰撞高度范围);
[0033]图1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B柱组件包括彼此连接的外板和内板,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增强构件,所述增强构件采用增韧尼龙材料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韧尼龙材料为PA66/POE复合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构件包括基体,所述基体的外侧和/或内侧交错分布有多个栅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在外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一上连接部和第一下连接部,所述基体在内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形成有第二上连接部和第二下连接部,所述第一上连接部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部均与所述外板的内侧粘接,所述第二上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下连接部均与所述内板的外侧粘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内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内板的外侧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B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内侧在靠近上端、中部以及下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上部定位安装卡扣、中部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海东王世龄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