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去除养殖池沉积物的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3589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快速去除养殖池沉积物的机构,它包括聚污池以及排污通道,所述排污通道呈左右向延伸布设于聚污池下方,排污通道上设有与排污通道延伸方向一致并与聚污池底部互通的缝隙,排污通道左端延伸至外界形成排污口;聚污池的底面为由侧边向缝隙倾斜的斜面;聚污池底部内还设有与养殖池底部互通的通道。采用聚污池暂存养殖用水和粪便等沉积物,能够实现粪便等沉积物的集中、聚集浓缩(暂留在排污通道),并完成快速排放(仅排出少量的养殖用水),达到节水减排、节能降耗的作用。节能降耗的作用。节能降耗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快速去除养殖池沉积物的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建池结构或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快速去除养殖池沉积物的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养殖池例如鳗鱼、对虾等集约化养殖池中粪便等沉积物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将鳗鱼、对虾等养殖池底部的排污孔与外界接通进行直排,将粪便等沉积物排放,该过程会有大量的养殖用水一同排除,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快速去除养殖池沉积物的机构,能够对养殖池粪便等沉积物排放提供缓冲空间,将粪便等沉积物集中、浓缩,实现粪便等沉积物的快速排放以及养殖用水的循环使用,大量减少池塘水的外排,达到节水减排、节能降耗等目的。
[0004]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快速去除养殖池沉积物的机构,它包括聚污池1以及排污通道2,
[0005]所述排污通道2呈左右向延伸布设于聚污池1下方,排污通道2上设有与排污通道2延伸方向一致并与聚污池1底部互通的缝隙3,排污通道2一端延伸至外界形成排污口4;
[0006]聚污池1的底面为由侧边向缝隙3倾斜的斜面11;
[0007]聚污池1底部内还设有与养殖池7底部互通的通道5。
[0008]通过在养殖池旁边建造内循环池塘,即聚污池(附属池或聚污箱或卫生间,下称“聚污池”),形成“养殖池+聚污池”的池塘内循环;在聚污池中设计一种快速去除养殖池粪便的机构,从而在少量排水的情况下、达到快速去除鱼粪或虾便等作用。
[0009]较之前技术而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br/>[0010]1、增加了聚污池,能够暂存养殖用水和粪便等沉积物,能够实现粪便等沉积物的集中、聚集浓缩(暂留在排污通道2),并完成快速排放(仅排出少量的养殖用水)。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和养殖池联通的结构示意图。
[0013]标号说明:1聚污池、11斜面、2排污通道、3缝隙、4排污口、5通道、6 分割板、7养殖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
[0015]如图1、2所示:一种快速去除养殖池粪便的机构,它包括聚污池1以及排污通道2,
[0016]所述排污通道2呈左右向延伸、布设于聚污池1下方,排污通道2上设有与排污通道
2延伸方向一致并与聚污池1底部互通的缝隙3,排污通道2一端(图 1中的左端)延伸至外界形成排污口4;
[0017]聚污池1的底面为由侧边向缝隙3倾斜的斜面11。一般而言,排污通道2位于聚污池1下方的中部位置,所以聚污池1的底面截面呈“V”字型。
[0018]聚污池1底部内还设有与养殖池7底部互通的通道5。
[0019]所述排污通道2的排污口4处设有控制排污通道2是否排放的开关结构。这里的开关结构可以是水阀(电动或手动)或者直接为插管。
[0020]所述排污通道2的从左到右口径不变,也可以将排污通道2的口径从左到右渐小。
[0021]所述聚污池1底部通道5(与养殖池底部排污口相连)的开口处靠近排污通道2的一侧。这样可以保证大量的粪便等沉积物靠近在排污通道2出口处,方便粪便等沉积物的汇聚、沉淀(浓缩)。通道5可以设置内置阀门或在通道5的出口处设置插拔以实现“断流”设计。
[0022]它还包括提水设备,所述提水设备设置在聚污池1远离排污通道2的另一侧,用于将聚污池内的净水引流至养殖池7内。这里的提水装置可以为水泵加引流管,也可以是启动提水装置。
[0023]所述缝隙3的宽度以排出粪便等污物为宜,一般在2mm以上。
[0024]聚污池1内可由左至右设有多块矩形的分割板6,所述分割板的侧边连接聚污池1侧壁,底部与斜面11相连(“V”状)。当远离排污口4的聚污池1的一边安装提水装置,形成“养殖池+聚污池”水体内循环后,养殖池的粪便等沉积物、污水进入聚污池1,由于水流的变缓可以使粪便等沉积物下沉、落入排污通道2内浓缩,有效避免含有粪便等沉淀物的污水远离排污通道2的排污口4。
[0025]其工作原理如下:
[0026]本技术的使用方式有两种:
[0027]第一种
[0028]聚污池1和养殖池7通过通道5常年互通(当然最好安装截留装置,如阀门、插管等);由于聚污池1和养殖池7底部互通,由于连通器原理,二者的水位相等。当聚污池1远离排污口4的一端安装提水装置后,养殖池7和聚污池5 形成内循环,养殖池7中的粪便等沉积物流到本机构中;由于水流变缓,在机构中的粪便等沉积物下沉,由于聚污池1的底面为由侧边向缝隙3“V”字型倾斜的斜面11,在缓慢水流的带动下、汇聚在缝隙3处而落入排污通道2中(浓缩)。养殖池内循环一段时间后,粪便等沉积物在排污通道2中大量聚集(聚集较多);排污口4与排污通道2相连,由于排污通道2处于最低位,当开启排污口4时,大量浓缩、聚集在排污通道2中的粪便等沉淀物可以快速排出。这样,在养殖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内循环”间隔,及时将养殖池7粪便等沉淀物“转移”到聚污池1,再通过排污通道2、排污口4进行快速排出池外,从而达到大幅度减少排水量又不影响到养殖动物的作用。
[0029]第二种
[0030]通道5平日处于闭合状态,即聚污池1和养殖池7相互不联通;使用时,使二者联通,养殖池7内大量的养殖用水和粪便进入聚污池1直至二者液面齐平;之后闭合通道5,等待粪便沉淀至排污通道内;当沉淀完成后,控制排污通道2排出其内部的粪便后停止排污。将聚污池1内剩余的养殖用水通过水泵等回流至养殖池内。如果此过程能采取自动控制,排污过程的节水效果更佳。
[0031]另外,为了更好地保持养殖池水体环境的稳定,在聚污池1中可以布设毛刷等,增加微生物的着床,附着更多的悬浮颗粒;同时,毛刷的微生物死亡后脱落,也仅掉落在聚污池1中,而落入排污通道2内,并可从直接排出,减少其对养殖池水环境的造成影响。
[0032]尽管本技术采用具体实施例及其替代方式对本技术进行示意和说明,但应当理解,只要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均可实施。因此,应当理解除了受随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条件的限制外,本技术不受任何意义上的限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去除养殖池沉积物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聚污池(1)以及排污通道(2),所述排污通道(2)呈左右向延伸布设于聚污池(1)下方,排污通道(2)上设有与排污通道(2)延伸方向一致并与聚污池(1)底部互通的缝隙(3),排污通道(2)一端延伸至外界形成排污口(4);聚污池(1)的底面为由侧边向缝隙(3)倾斜的斜面(11);聚污池(1)底部内还设有与养殖池(7)底部互通的通道(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去除养殖池沉积物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通道(2)的排污口(4)处设有控制排污通道(2)是否排放的开关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去除养殖池沉积物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通道(2)的口径从排污口一端向排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传明沈美雄叶翚钟国龙杨明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