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流和风力的环保型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3333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海流和风力的环保型发电装置,浮板顶部放置板顶部第一发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多个风力叶片,浮板通孔内底板顶部外壳内呈纵向固定连接有支柱,支柱内转动轴的外壁等距排布有多个扇叶,支柱内第二发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主动齿轮与转动轴外壁的第一齿轮相啮合,转动轴远离扇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伞齿轮,底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且第一转动杆的顶端通过从动伞齿轮与第四伞齿轮相啮合,第一转动杆的外壁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浮板的顶部设有四组用于使底板进行升降的升降组件,底板内设有两组将底板与海底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解决现有发电装置不方便固定,不能根据情况移动,无法充分利用海流、风能的问题。风能的问题。风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海流和风力的环保型发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发电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海流和风力的环保型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的石化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且石化资源使用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环境,所以发展新能源是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新能源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循环利用,故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0003]但是现有技术中,在海上利用海流、风力发电时,往往需要将海流、风力综合发电装置通过固定柱将发电装置固定在海底,因此在安装海流、风力综合发电装置时需要事先在海底建造固定柱,这不但增加建造成本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满足不了现代化低成本、高效率的需求,而且由于海流、风力综合发电装置固定在固定柱上无法移动,当海流与风力较小时,无法将该装置移动到海流与风力较大的地方,用于进行发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海流和风力的环保型发电装置,包括浮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架(2),多个所述支架(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放置板(3),所述放置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立柱(4),所述立柱(4)内设有第一发电机(5),所述第一发电机(5)的输出轴延伸至立柱(4)的一侧并固定连接有多个风力叶片(6),所述浮板(1)内设有通孔(7),所述通孔(7)内滑动连接有底板(8),所述底板(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外壳(9),所述外壳(9)内呈纵向固定连接有支柱(10),所述支柱(10)内呈横向转动贯穿有转动轴(11),所述转动轴(11)的外壁等距排布有多个扇叶(12),所述转动轴(11)的外壁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13),所述支柱(10)内设有第二发电机(14),所述第二发电机(14)的输出轴通过主动齿轮与第一齿轮(13)相啮合,所述转动轴(11)远离扇叶(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伞齿轮(26),所述底板(8)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27),且第一转动杆(27)的顶端通过从动伞齿轮与第四伞齿轮(26)相啮合,所述第一转动杆(27)的外壁固定套设有第二齿轮(28)和第三齿轮(29),所述浮板(1)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以通孔(7)为圆心的伞齿盘(23),所述浮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25),所述驱动电机(25)的输出轴通过主动伞齿轮与伞齿盘(23)相啮合,所述浮板(1)的顶部通过基座呈横向转动连接有相对称的两个第三转轴(21),所述第三转轴(2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三伞齿轮(24)和第二伞齿轮(22),且第三伞齿轮(24)与伞齿盘(23)相啮合,所述浮板(1)的顶部设有四组用于使底板(8)进行升降的升降组件,所述底板(8)内设有两组将底板(8)与海底进行固定的固定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海流和风力的环保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通过基座呈横向转动连接在浮板(1)顶部的第二转轴(17)和第一转轴(15),所述第一转轴(15)的外壁固定套设有滚轮(16),所述第二转轴(17)的外壁固定套设有绕线轮(18),所述绕线轮(18)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绳索(19),所述绳索(19)的另一端绕过滚轮(16)并与底板(8)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7)靠近第三转轴(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伞齿轮(20),且第一伞齿轮(20)与第二伞齿轮(22)相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海流和风力的环保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底板(8)内的液压缸(32),所述底板(8)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30),所述第二转动杆(30)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第三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胜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