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用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3114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充电用电连接器,主要是在一连接器基座内同轴地设有一第一导电端子和一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间设有一绝缘座,该绝缘座表面同轴形成有一起伏构造,该起伏构造包含一个以上的沟槽和一个以上的台阶,利用该凹入于绝缘座表面的沟槽或高于绝缘座表面的台阶,以大幅地增加该第一导电端子沿绝缘座表面到第二导电端子的绝缘表面,从而延长了第一导电端子到第二导电端子沿着该绝缘表面所形成的爬电距离,同时亦扩大了散热面积。了散热面积。了散热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用电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在绝缘座上形成高于或低于表面的起伏构造以扩大爬电距离的充电用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环保与替代能源等议题的助攻,电动车已成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热门产业之一,由于电动车必须依赖充电以维持续航力,以电动摩托车为例,其通常通过更换电池来取得续航电力,而电池与车端则通过连接器构成可插拔的连接关系,由于连接器作为电力传输介面,在电气规格上必须符合特定标准的规定。
[0003]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 24155

2020「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安全要求」,对于充电介面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作出了具体的规范,其中,动力蓄电池的爬电距离应满足如下要求:
[0004]动力蓄电池连接端子间的爬电距离d1按下式(1)计算,单位为mm:
[0005]d1≥0.25U+5 (1)
[0006]带电部件与电平台之间的爬电距离d2按下式(2)计算,单位为mm:
[0007]d2≥0.125U+5 (2)
[0008]前述式(1)、式(2)的U为动力蓄电池两输出端子间的最大工作电压,单位为伏特。
[0009]另导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应不小于2.5mm。
[0010]配合图7所示,可知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方式,其揭示一载体70上的两连接端子71、72,两连接端子71、72分别具有一可导电表面710、720,两可导电表面710、720的间距为电气间隙G,两连接端子71、72沿载体70表面的距离即为爬电距离D。
[0011]由上述可知,中国对电动车用的充电介面有上述的爬电距离、电气间隙要求。如图8、图9所示,其揭示一种现有的充电用电连接器,主要在一连接器基座80内设有一负极导电端子81,该负极导电端子81内同轴且电气隔离地设有一正极导电端子82,该负极导电端子81呈中空筒状,其内部具有连通的一上槽室811及一下槽室812,其中上槽室811的内径恒大于下槽室812,该上槽室811 内并设有一冠簧813,该冠簧813与负极导电端子81电连接,且该冠簧813具有多个接触簧片,每一接触簧片分别朝一轴向方向延伸而构成一接触点,在上述连接器和一对应的连接器接合时,冠簧813为负极电源的主要传导媒介,其接触点则作为负极导电端子81的可导电表面。
[0012]而为实现该负极导电端子81在其内部同轴且电气隔离地设置该正极导电端子82,在其下槽室812内形状匹配地设有一绝缘座83,并在该绝缘座83中央设置该正极导电端子82,通过绝缘座83的设置,在正极导电端子82与负极导电端子81之间提供一绝缘表面并使二者构成电气隔离。依上述中国国家标准的要求,该类型连接器的工作电压为50.4伏特,依前述式(1)计算,其爬电距离必须大于等于17.6mm(0.25x50.4+5),电气间隙则须大于2.5mm。
[0013]对应到上述连接器,意味着负极导电端子81沿绝缘座83表面到正极导电端子82的
爬电距离必须大于17.6mm,该冠簧813的接触点作为负极导电端子 81的可导电表面,其和正极导电端子82的电气间隙必须大于2.5mm。而如图 10所示,根据实测结果显示,该负极导电端子81由冠簧813接触点到正极导电端子82的电气间隙G1为6.02mm,恒大于标准要求的2.5mm,故符合安全要求。但该负极导电端子81沿绝缘座83表面到正极导电端子82的爬电距离仅为7.33mm,远低于标准要求的17.6mm而不符规定。
[0014]而上述连接器在外部连接方面,亦同样面临爬电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问题,仍请参阅图9所示,该负极导电端子81和正极导电端子82分别和一电连接片84、85连接,两电连接片84、85的一端分别和负极导电端子81、正极导电端子82的底部电连接,另一端则弯折延伸至连接器基座80的底部以外,伸出连接器基座80的另一端又弯折至连接器基座80底面大致平行而构成一电连接部840、850,供外部电气连接用。
[0015]请配合参阅图9、图11所示,两电连接片84、85露出于该连接器基座80 外的另一端位于该连接器基座80底部的两相对位置,在连接器基座80结构的限制下,两电连接片84、85已尽量拉长其间的距离,根据实测两电连接片84、 85的距离D1为17.15mm,其远大于电气间隙必须大于等于2.5mm的要求,在爬电距离上仍低于至少17.6mm的要求。
[0016]由上述可知,既有充电用电连接器在爬电距离上无法符合安全要求,故有待进一步检讨,并谋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17]因此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充电用电连接器,其通过在端子间的绝缘座上形成特殊的起伏构造以扩大爬电距离及散热面积,而符合安全要求。
[0018]为达成前述目的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令前述充电用电连接器包括一连接器基座,该连接器基座内同轴地设有一第一导电端子和一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间设有一绝缘座;其中:
[0019]该第一导电端子一端设于该连接器基座内,另一端露出于该连接器基座;该第一导电端子呈中空筒状,其内部具有一上槽室及一下槽室;
[0020]该绝缘座形状匹配地设在该第一导电端子的下槽室内;该绝缘座表面同轴地形成有一起伏构造,该起伏构造包含一个以上低于该绝缘座表面的沟槽、一个以上高于该绝缘座表面的台阶;
[0021]该第二导电端子设于该绝缘座的中央处,以同轴且电气隔离地位于该第一导电端子内,该第二导电端子的一端位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上槽室内,另一端穿出于该绝缘座的底部以外。
[0022]前述连接器的绝缘座表面同轴地形成有一呈环状的起伏构造,利用起伏构造突出及凹入于绝缘座的表面,借此可大幅度地延长该第一导电端子沿着该绝缘座表面到第二导电端子间的爬电距离,同时也能扩大散热面积,而充分满足安全要求。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底视立体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又一局部放大剖视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底视立体图。
[0029]图7为爬电距离的计算示意图。
[0030]图8为现有充电用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31]图9为现有充电用电连接器的组合剖视图。
[0032]图10为现有充电用电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33]图11为现有充电用电连接器的底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配合图式及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0035]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首先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主要于一连接器基座10内设有一第一导电端子20,第一导电端子20内同轴且电气隔离地设有一第二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一连接器基座内同轴地设有一第一导电端子和一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间设有一绝缘座;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一端设于该连接器基座内,另一端露出于该连接器基座;该第一导电端子呈中空筒状,其内部具有一上槽室及一下槽室;该绝缘座形状匹配地设在该第一导电端子的下槽室内;该绝缘座表面同轴地形成有一起伏构造,该起伏构造包含一个以上低于该绝缘座表面的环状沟槽、一个以上高于该绝缘座表面的环状台阶;该第二导电端子设于该绝缘座的中央处,以同轴且电气隔离地位于该第一导电端子内,该第二导电端子的一端位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上槽室内,另一端穿出于该绝缘座的底部以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起伏构造的沟槽位于该台阶的外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起伏构造的沟槽深度恒大于该绝缘座的二分之一厚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起伏构造的台阶突起于该绝缘座的表面,并高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上槽室底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起伏构造的台阶外径等于该沟槽的内径,该台阶的外径壁由该沟槽的内侧槽壁向上延伸所形成。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起伏构造包含一第二沟槽,该第二沟槽位于该台阶内侧。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为狭长的中空管状,其内部形成有相连通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儒平
申请(专利权)人:太康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