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82418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包括:第一步:先将两端钢柱安装完毕,钢梁拉结焊接完毕;然后进行第二步:依次安装大跨度钢梁,悬挑施工,直至悬挑钢梁应力过大;进一步地,第三步:在钢柱上方安装临时拉架,两侧的临时拉架拉结钢绞线;第四步:当悬挑法施工钢梁时,应力和位移超出一定范围;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该钢梁通过拉索与上方钢绞线拉结至拉架上;第五步:依次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直至合拢,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拉索逐段安装过程中,可以拆除前道拉索。使得该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的方法,用于原位安装且支撑架体高度高,支撑费用太高的工程,可大大节约施工时间降低施工费用。大大节约施工时间降低施工费用。大大节约施工时间降低施工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悬臂施工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大型工程施工过程中,满堂支撑搭设体系的高度约15m的超高度,且跨度约60m的大跨度,但采用网架下方全面积满堂支撑体系搭设的作业平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施工现场工期紧迫的情况下,满堂支架的搭设会耗去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二是因满堂支撑体系将承受钢结构网架全部荷载,在大面积的着力点中,难免存在因沉降、搭设原因导致的原位散件拼装出现质量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4]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包括:第一步:先将两端钢柱安装完毕,钢梁拉结焊接完毕;
[0005]第二步:依次安装大跨度钢梁,悬挑施工,直至悬挑钢梁应力过大;
[0006]第三步:在钢柱上方安装临时拉架,两侧的临时拉架拉结钢绞线;
[0007]第四步:当悬挑法施工钢梁时,应力和位移超出一定范围;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该钢梁通过拉索与上方钢绞线拉结至拉架上;
[0008]第五步:依次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直至合拢,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拉索逐段安装过程中,可以拆除前道拉索。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钢柱与钢梁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钢柱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通过缓冲模块铰接地设置在支座内。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缓冲模块与所述固定块的底部连接,所述缓冲模块包括第一平垫板、第二平垫板、中间立筒、中间缓冲机构以及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二平垫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垫板上,所述中间立筒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垫板上,所述第三固定板设置在所述中间立筒上,所述第一平垫板上设置有第一导孔,所述第二平垫板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导孔对应的第二导孔,所述中间缓冲机构包括上固定杆、中间板、下固定杆以及中间缓冲部,所述下固定杆设置在所述中间板的底部并穿过所述第二导孔内的第一导套延伸至第一导孔内,所述上固定杆设置在所述中间板的顶部并穿出所述第三固定板并与固定块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间缓冲部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多个弹簧撑管以及多个弹性碟片件,所述第一弹簧、第二弹簧依次套在所述下固定杆外,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第二弹簧的上端抵顶至所述中间板底部的两个上卡槽内,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第二弹
簧的下端抵顶至所述第二平垫板顶部的两个下卡槽内,所述弹簧撑管、弹性碟片件依次套在所述下固定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弹簧内,所述弹性碟片件夹设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弹簧撑管之间,所述弹性碟片件包括第一碟片内管、第二碟片内管以及第一碟片本体,所述第一碟片内管、第二碟片内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碟片本体上端、下端,并且套在所述弹簧撑管内,所述第一碟片本体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导孔。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中间板上设置有多个防撺块,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辅助缓冲部、多个第二辅助缓冲部,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杆上,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包括上碟片内管、下碟片内管、中间环片以及两个第二碟片本体,所述上碟片内管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底部,所述下碟片内管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防撺块对应的防撺槽,两个所述第二碟片本体通过中间环片连接,并且分别与所述上碟片内管、下碟片内管连接,所述第二碟片本体上设置有多个第四导孔,多个所述第二辅助缓冲部均布在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外,所述第二辅助缓冲部包括辅助缓冲杆、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底部设置有上杆槽,所述中间板上设置有下凸孔,所述辅助缓冲杆的上端连接在所述上杆槽内,下端滑动地穿出所述下凸孔内的第二导套,所述第三弹簧套在所述辅助缓冲杆上,上端位于所述上杆槽内,下端位于所述下凸孔内。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中间立筒上设置有多个镂空窗,所述镂空窗内设置有阻拦孔板,并且所述镂空窗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阻拦孔板对应的卡条槽;
[0013]所述第一平垫板设置有凸板、两个燕尾板以及两个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平垫板设置有与所述凸板对应的中间槽,与所述燕尾板对应的燕尾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临时拉架的前端设置有移动式操作架,所述移动式操作架包括上连架体、底板、挡板、第一防护板、开关门和第二防护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上连架体的底部,底板的顶部设置有防滑层,所述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侧并与位于所述上连架体的下部,所述开关门、挡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端,并分别与第一防护板、第二防护板连接。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第一防护板上设置有安防机构,所述安防机构包括防护套、外转板、连接绳、电机盒以及伺服电机,所述电机盒的内端设置有多个第一外凸块,所述第一外凸块与所述第一防护板的内表面连接,所述伺服电机通过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电机盒内,所述伺服电机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穿过所述第一防护板并套接有轴套,所述外转板设置在所述轴套的外端,所述连接绳绕设在所述轴套上,所述防护套设置在所述连接绳的外端上,并且所述防护套上设置有固定件。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底横板、上限位板、下限位板以及U型支块,所述U型支块设置在所述底横板上,所述U型支块与所述下限位板之间为第一限位槽,所述下限位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伺服电机对应的第二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板设置在所述U型支块的上端,并与所述下限位板固定所述伺服电机,所述上限位板的端部设置有上限位部,所述上限位部位于所述U型支块的上端,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底部设置有抵顶部,所述抵顶部的上端与所述下限位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设置有与伺服电机对应的限位模块。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所述伺服电机与所述第一限位槽之间为限位间隙,所述限位模块包括位于限位间隙内的限位杆、设置在所述限位杆背向伺服电机的U型限位板,所述限位杆与所述伺服电机之间设置有制动机构,所述U型支块的侧壁内设置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壁设有圆形槽,所述限位杆位于U型限位板的侧壁穿过圆形槽并延伸至第三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杆位于第三限位槽内的两侧端壁通过第一内杆与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内杆,第二内杆上套设置有外筒,并且所述第二内杆上套设有横向弹簧,所述横向弹簧的一端与外筒相连,所述横向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内杆连接。
[001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大跨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先将两端钢柱(101)安装完毕,钢梁拉结焊接完毕;第二步:依次安装大跨度钢梁(102),悬挑施工,直至悬挑钢梁(102)应力过大;第三步:在钢柱(101)上方安装临时拉架(103),两侧的临时拉架(103)拉结钢绞线;第四步:当悬挑法施工钢梁(102)时,应力和位移超出一定范围;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该钢梁通过拉索与上方钢绞线拉结至拉架上;第五步:依次用拉架施工法,安装下段钢梁,直至合拢,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拉索逐段安装过程中,可以拆除前道拉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柱(101)与钢梁(102)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钢柱(101)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块(104),所述固定块(104)通过缓冲模块(6)铰接地设置在支座(108)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模块(6)与所述固定块(104)的底部连接,所述缓冲模块(6)包括第一平垫板(601)、第二平垫板(602)、中间立筒(603)、中间缓冲机构以及第三固定板(605),所述第二平垫板(602)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垫板(601)上,所述中间立筒(603)设置在所述第二平垫板(602)上,所述第三固定板(605)设置在所述中间立筒(603)上,所述第一平垫板(601)上设置有第一导孔(606),所述第二平垫板(602)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导孔(606)对应的第二导孔(607),所述中间缓冲机构包括上固定杆(608)、中间板(609)、下固定杆(610)以及中间缓冲部,所述下固定杆(610)设置在所述中间板(609)的底部并穿过所述第二导孔(607)内的第一导套(611)延伸至第一导孔(606)内,所述上固定杆(608)设置在所述中间板(609)的顶部并穿出所述第三固定板(605)并与固定块(104)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间缓冲部包括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多个弹簧撑管(614)以及多个弹性碟片件,所述第一弹簧(612)、第二弹簧(613)依次套在所述下固定杆(610)外,所述第一弹簧(612)的上端、第二弹簧(613)的上端抵顶至所述中间板(609)底部的两个上卡槽(615)内,所述第一弹簧(612)的下端、第二弹簧(613)的下端抵顶至所述第二平垫板(602)顶部的两个下卡槽(616)内,所述弹簧撑管(614)、弹性碟片件依次套在所述下固定杆(610)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弹簧(613)内,所述弹性碟片件夹设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弹簧撑管(614)之间,所述弹性碟片件包括第一碟片内管(616)、第二碟片内管(617)以及第一碟片本体(618),所述第一碟片内管(616)、第二碟片内管(617)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碟片本体(618)上端、下端,并且套在所述弹簧撑管(614)内,所述第一碟片本体(618)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导孔(61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跨度钢结构悬臂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板(609)上设置有多个防撺块(620),所述第三固定板(605)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辅助缓冲部、多个第二辅助缓冲部,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杆(608)上,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包括上碟片内管(621)、下碟片内管(622)、中间环片(623)以及两个第二碟片本体(624),所述上碟片内管(621)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板(605)的底部,所述下碟片内管(622)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防撺块(620)对应的防撺槽(625),两个所述第二碟片本体(624)通过中间环片(623)连接,并且分别与所述上碟片内管(621)、下碟片内管(622)连接,所述第二碟片本体(624)上设置有多个第四导孔(626),多个所述第二辅助缓冲部均布在所述第一辅助缓冲部外,所述第二辅助缓冲部包括辅助缓冲杆(627)、第三弹簧(628),所述第三固定板(605)的
底部设置有上杆槽(629),所述中间板(609)上设置有下凸孔(630),所述辅助缓冲杆(627)的上端连接在所述上杆槽(629)内,下端滑动地穿出所述下凸孔(630)内的第二导套(641),所述第三弹簧(628)套在所述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策刘海龙安恺胡鸿志陈拥军董亚鹏赵龙坡张煜新蒙湫丽王香华王洋王占波赵雨李卓王章明薛亚娟侯春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