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音材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21318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1:32
吸音材料(50)具有:毡状纤维体(51),其包含纤度为1旦尼尔以下的细纤维15~70重量%、在内部具有空洞的中空纤维20~60重量%和使纤维彼此结合的粘结纤维10~40重量%;以及,无纺布(52),其层叠于毡状纤维体(51)的表面。无纺布(52)包含被拉伸且沿单向排列的多条长纤维、且前述多条长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4μm。另外,吸音材料(50)的厚度为8~45mm、吸音材料(50)的体积密度为20kg/m3以下。以下。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吸音材料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毡状纤维体(多孔吸音材料)和层叠于其表面的无纺布的吸音材料。

技术介绍

[0002]申请人以前提出了一种与多孔吸音体层叠而使用的吸音材料用无纺布(参照专利文献1)。该吸音材料用无纺布包含被拉伸且沿单向排列的多条长纤维,前述多条长纤维的纤维直径分布的众数值处于1~4μm。前述吸音材料用无纺布基本不有损前述多孔吸音体的轻量性、柔软性等,与前述多孔吸音体单独的情况相比,可以改善1000~10000Hz的频带中的吸音性能。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921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7]通过组合前述吸音材料用无纺布与多孔吸音体,从而可以得到与多孔吸音体单独的情况相比1000~10000Hz的频带中的吸音性能得到改善的吸音材料。然而,未必在1000~10000Hz的全部频率范围内要求高的吸音性能,有时要求10000Hz以下的特定的频带(例如2000~3000Hz、5000~6000Hz)下的高的吸音性能。另外,制品化时,也要求制造容易、轻量且容易操作。
[0008]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轻量且容易操作、在10000Hz以下的规定的频带中发挥高的吸音性能、且容易制造的吸音材料。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本专利技术人反复研究和实验,结果发现:通过组合特定的单位面积重量的前述吸音材料用无纺布与特定的多孔吸音体,从而可以较容易地制造轻量且操作性优异、在10000Hz以下的规定的频带中能发挥高的吸音性能的吸音材料。本专利技术是基于上述见解而作出的。
[0011]本专利技术的吸音材料具有:毡状纤维体、和层叠于前述毡状纤维体的表面的无纺布。前述毡状纤维体包含纤度为1旦尼尔以下的细纤维15~70重量%、在内部具有空洞的中空纤维20~60重量%和使纤维彼此结合的粘结纤维10~40重量%。前述无纺布包含被拉伸且沿单向排列的多条长纤维,前述多条长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4μm、且单位面积重量为5~20g/m2。而且,前述吸音材料的厚度为8~45mm、体积密度为20kg/m3以下。
[0012]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轻量且容易操作、在10000Hz以下的规定的频带中能发挥高的吸音性能、且容易制造的吸音材料。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吸音材料的剖视图。
[0015]图2为构成前述吸音材料的无纺布的一例的基于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的放大照片(倍率:1000倍)。
[0016]图3为示出作为前述无纺布的一例的纵排列长纤维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概要构成的图。
[0017]图4为示出前述吸音材料的制造装置的一例的概要构成的图。
[0018]图5为示出前述纵排列长纤维无纺布的物性的表。
[0019]图6为示出前述纵排列长纤维无纺布的纤维直径分布的图。
[0020]图7为示出实施例1

5(吸音材料)的特性值(厚度、单位面积重量、体积密度)的表。
[0021]图8为示出实施例1

5的毡状纤维体中的PET细纤维、中空PET纤维和低熔点PET纤维的混合比例的表。
[0022]图9为示出实施例1

5(吸音材料)的垂直入射吸音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0023]图10为示出比较例1

5(毡状纤维体)的垂直入射吸音率的测定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吸音材料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吸音材料50具有:作为多孔吸音体的毡状纤维体51、和层叠于毡状纤维体51的表面的无纺布52,且它们经一体化而构成。
[0026][毡状纤维体51][0027]毡状纤维体51是将纤度为1旦尼尔以下的细纤维、在内部具有空洞的中空纤维和使纤维彼此结合的粘结纤维混棉(混合)而形成的。前述细纤维、前述中空纤维和前述粘结纤维为热塑性树脂纤维。没有特别限制,前述细纤维、前述中空纤维和前述粘结纤维优选为以聚酯(特别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主成分的聚酯系树脂纤维或以聚丙烯为主成分的聚丙烯系树脂纤维。
[0028]前述细纤维的纤度优选0.3~1.0旦尼尔。即,前述细纤维可以为所谓极细纤维。另外,毡状纤维体51中的前述细纤维的混合量(混合比例)为15~70重量%、优选20~50重量%。这是由于,前述细纤维的混合量如果变得低于15重量%,则变得难以确保吸音性能,前述细纤维的混合量如果超过70重量%,则有变得得不到大体积性、柔软性的担心。
[0029]前述中空纤维的纤度大于前述细纤维的纤度且为15旦尼尔以下,优选为2~10旦尼尔。另外,毡状纤维体51中的前述中空纤维的混合量为20~60重量%、优选30~50重量%。这是由于,前述中空纤维的混合量如果变得低于20重量%,则变得无法充分得到大体积性、柔软性,前述中空纤维的混合量如果超过60重量%,则基本无法实现吸音性能的改善,另外,成本也变高,不经济。需要说明的是,没有特别限制,在上述范围内前述中空纤维的混合量多于前述细纤维的混合量、即、使前述中空纤维的混合比例高于前述纤维的混合比例,从而可以得到大体积性和柔软性优异的毡状纤维体51(进而吸音材料50)。
[0030]前述粘结纤维的熔点低于前述细纤维和前述中空纤维,通过加热处理而熔融,使构成毡状纤维体51的纤维彼此结合。另外,前述粘结纤维也可以有利于毡状纤维体51与无
纺布52的一体化、即、使毡状纤维体51与无纺布52结合的情况。前述粘结纤维的纤度大于前述细纤维的纤度且为6旦尼尔以下,优选为2~5旦尼尔。另外,毡状纤维体51中的前述粘结纤维的混合量为10~40重量%、优选25~35重量%。这是由于,前述粘结纤维的混合量如果变得低于10重量%,则有构成毡状纤维体51的纤维彼此的结合、毡状纤维体51与无纺布52的结合变得不充分的担心,前述粘结纤维的混合量如果超过40重量%,则有破坏毡状纤维体51的柔软性的担心。
[0031]毡状纤维体51可以经过与一般的毡同样的工序而制造。即,毡状纤维体51可以经过如下工序等而制造:将前述细纤维、前述中空纤维和前述粘结纤维混合(混棉)形成混合纤维的工序(混合工序);将前述混合纤维进行开纤和梳棉而形成混合纤维网的工序(梳棉工序);和,层叠所形成的混合纤维网而形成网层叠体的工序(层叠工序)。需要说明的是,对前述网层叠体实施加热处理,但关于其如后述。
[0032]需要说明的是,毡状纤维体51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00~500g/m2、毡状纤维体51的厚度为8~45mm。
[0033][无纺布52][0034]无纺布52为所谓长纤维无纺布。无纺布52包含被拉伸且沿单向排列的多条长纤维(长丝)。...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吸音材料,其具有:毡状纤维体,其包含纤度为1旦尼尔以下的细纤维15~70重量%、在内部具有空洞的中空纤维20~60重量%和使纤维彼此结合的粘结纤维10~40重量%;以及,无纺布,其层叠于所述毡状纤维体的表面,且包含被拉伸且沿单向排列的多条长纤维,所述多条长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4μm、且单位面积重量为5~20g/m2,所述吸音材料的厚度为8~45mm、体积密度为20kg/m3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音材料,其中,所述吸音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00~500g/m2。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林邦彦冈村智行相园启文冈部隆志越川雅子
申请(专利权)人:引能仕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