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1930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包括前级电路、后级电路、控制电路、选择电路、辅助电源电路和蓄电池;所述前级电路的输出与选择电路的输入连接,蓄电池的正端与选择电路的输入连接,选择电路的输出与后级电路输入连接,控制电路的输入与前级电路的输出连接,控制电路的输出与选择电路的输入连接,辅助电源电路输入分别与蓄电池正端和选择电路的输出正端连接,辅助电源电路的输出与控制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一路直流输入多路不同等级的直流输出;各直流输出支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输出电压、电流精度高,无交叉调整问题;在电源掉电、断电情况下,可通过硬件电路选择供电输入,保证电源的不间断输出。保证电源的不间断输出。保证电源的不间断输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路输出直流电源


[0001]本技术涉及多路输出电源,尤其涉及一种多路输出直流电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系统集成化的提高,系统规模越来越大,一般现代电子、通信系统都属于多电系统,往往需要多个不同等级的供电电源。
[0003]针对多电系统的应用场合,目前市场上大多采用固定变换器变压器二次侧多绕组的方式,实现多路输出。根据不同的参数选择不同的变换器,再通过在变压器二次侧设置多个绕组实现多路输出。这种电源利用拓扑自身对输出电压的控制能力进行调节,可实现电气隔离,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这种电源存在着问题,当多路输出电源工作时,若某一路的负载电流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其他支路输出电压也会发生变化,各支路输出间相互影响,由此产生交叉调整的问题。而且多路输出电源在控制上一般只对主路输出进行采样反馈调节,主路输出精度较高,其他辅路输出精度较低,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不适用于输出路数多且对电压、电流精度有要求的场合。此外,由于多路输出电源仅有一路输入供给,一旦出现输入掉电、断电的情况,那么各路输出将会终止,这种电源显然是不适用于对供电有不间断要求的场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多路输出直流电源,解决多路供电系统电流和电压精度低,不稳定的问题。
[0005]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包括前级电路、后级电路、控制电路、选择电路、辅助电源电路和蓄电池;所述前级电路的输出与选择电路的输入连接,蓄电池的正端与选择电路的输入相连接,选择电路的输出与后级电路输入连接,控制电路的输入与前级电路的输出连接,控制电路的输出与选择电路的输入连接,辅助电源电路输入分别与蓄电池正端和选择电路的输出正端连接,辅助电源电路的输出与控制电路连接,正常工作时前级电路通过选择电路给后级电路供电,异常工作时蓄电池通过选择电路给后级电路供电。
[0006]所述前级电路包括变压器T1、电力场效应管Q1

Q2、电容C1、电阻R1、第一控制回路、第二控制回路和第一输出采样电路;所述变压器T1的一次侧A端与直流电源的正端连接,变压器T1的一次侧B端与电力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直流电源的负端和地连接;变压器T1的二次侧A端与电力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电容C1的A端、电阻R1的A端连接,电容C1的B端与电阻R1的B端、变压器T1的二次侧负端和地连接;第二控制回路输入与电力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控制回路输出与电力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第一输出采样电路的输入与电阻R1的A端连接,第一输出采样电路的输出与第一控制回路输入连接,第一控制回路控制的输出与电力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
[0007]所述后级电路包括第一DC/DC变换模块和第二DC/DC变换模块;
[0008]所述第一DC/DC变换模块包括电力场效应管Q3

Q4、二极管D1、电感L1、电容C2

C4、电阻R2、第二输出采样电路和第三控制回路;所述电力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选择电路输出的正端和电容C2的A端连接,Q3的源极与C2的B端、C3的A端、电力场效应管Q4的漏极、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感L1的A端连接,电容C4的A端与电阻R2的A端和电感L1的B端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二极管D1的阳极、电容C3的B端、电容C4的B端、电阻R2的B端和选择电路输出的负端连接,第三控制回路的输入与第二输出采样电路的输出连接,第三控制回路的输出与电力场效应管Q3的栅极和电力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第二输出采样电路的输入与电阻R2的A端连接;
[0009]所述第二DC/DC变换模块包括电力场效应管Q5、二极管D2、电感L2、电容C5、电容C6、电阻R3、第三输出采样电路和第四控制回路;所述电力场效应管Q5的漏极与选择电路输出电压的正端和电容C5的A端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5的源极与电容C5的B端、二极管D2的阴极、电感L2的A端连接,电容C6的A端和电阻R3的A端与电感L2的B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与电容C6的B端、电阻R3的B端和选择电路输出电压的负端连接,第四控制回路的输入与第三输出采样电路的输出连接,第四控制回路的输出与电力场效应管Q5的栅极连接,第三输出采样电路的输入与电阻R3的A端连接。
[0010]所述辅助电源电路包括电力场效应管Q6、变压器T2、二极管D3、电容C7和电阻R4;所述变压器T2的一次侧A端与选择电路输出电压的正端和蓄电池的正端连接,变压器T2的一次侧B端与电力场效应管Q6的漏极连接,变压器T2的二次侧A端与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二极管的D3的阴极与电容C7的A端和电阻的R4的A端连接,变压器T2的二次侧B端与电容C7的B端、电阻R4的B端和地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6的源极与地连接。
[0011]所述选择电路包括Q7

Q11、二极管D4、电容C8

C10和电阻R5

R10;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与电阻R5的A端和电力场效应管Q7的源极连接,电阻R5的B端与电力场效应管Q8的漏极和Q7的栅极连接,电阻R6的B端与电容C9的A端、电阻R7的A端和电力场效应管Q8的栅极连接,电容C9的B端与电阻R7的B端、Q8的源极和地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9的源极与R8的A端和电力场效应管Q10的源极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9的栅极与电阻R8的B端、电力场效应管Q10的栅极和电力场效应管Q11的漏极连接,电阻R9的B端与C10的A端、R10的A端和电力场效应管Q11的源极连接,C10的B端与R10的B端、电力场效应管Q11的源极和地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7的漏极与电力场效应管Q11的漏极和C8的A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与前级电路的输出的正端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9的漏极与蓄电池的输出电压的正端连接,R6的A端与控制电路的输出连接,R9的A端与控制电路的输出连接。
[0012]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可实现一路直流输入多路不同等级的直流输出;各直流输出支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输出电压、电流精度高,无交叉调整问题;在电源掉电、断电情况下,可通过硬件电路选择供电输入,保证电源的不间断输出。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整体架构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前级电路的原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后级电路模块1的原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后级电路模块2的原理图;
[0017]图5为本技术选择电路的原理图;
[0018]图6为本技术辅助电源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0]由图1可知,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包括前级电路、后级电路、控制电路、选择电路、辅助电源电路和蓄电池;所述前级电路的输出与选择电路的输入连接,蓄电池的正端与选择电路的输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级电路、后级电路、控制电路、选择电路、辅助电源电路和蓄电池;所述前级电路的输出与选择电路的输入连接,蓄电池的正端与选择电路的输入连接,选择电路的输出与后级电路输入连接,控制电路的输入与前级电路的输出连接,控制电路的输出与选择电路的输入连接,辅助电源电路输入分别与蓄电池正端和选择电路的输出正端连接,辅助电源电路的输出与控制电路连接;正常工作时前级电路通过选择电路给后级电路供电,异常工作时蓄电池通过选择电路给后级电路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级电路包括变压器T1、电力场效应管Q1

Q2、电容C1、电阻R1、第一控制回路、第二控制回路和第一输出采样电路;所述变压器T1的一次侧A端与直流电源的正端连接,变压器T1的一次侧B端与电力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直流电源的负端和地连接;变压器T1的二次侧A端与电力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电容C1的A端、电阻R1的A端连接,电容C1的B端与电阻R1的B端、变压器T1的二次侧负端和地连接;第二控制回路输入与电力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连接,第二控制回路输出与电力场效应管Q2的栅极连接;第一输出采样电路的输入与电阻R1的A端连接,第一输出采样电路的输出与第一控制回路输入连接,第一控制回路控制的输出与电力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输出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级电路包括第一DC/DC变换模块和第二DC/DC变换模块;所述第一DC/DC变换模块包括电力场效应管Q3

Q4、二极管D1、电感L1、电容C2

C4、电阻R2、第二输出采样电路和第三控制回路;所述电力场效应管Q3的漏极与选择电路输出的正端和电容C2的A端连接,Q3的源极与C2的B端、C3的A端、电力场效应管Q4的漏极、二极管D1的阴极和电感L1的A端连接,电容C4的A端与电阻R2的A端和电感L1的B端连接,电力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二极管D1的阳极、电容C3的B端、电容C4的B端、电阻R2的B端和选择电路输出的负端连接,第三控制回路的输入与第二输出采样电路的输出连接,第三控制回路的输出与电力场效应管Q3的栅极和电力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第二输出采样电路的输入与电阻R2的A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益民毛鹏贾红云苏瑞左廷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