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1718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中心卷轴,中心卷轴外壁缠绕电芯,电芯的两端分别设置正极极板和负极极板,正极极板和负极极板分别焊接固定有具有凸部的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凸部延伸至中心卷轴内使得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和电芯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电池体积能量较低,将现有电池正、负极极柱的螺纹结构设置为激光焊接的凸台结构,提高单体电池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改善单体电池成组工艺的不良,提升成组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正、负极极柱的结构变更,解决了电池串并联成组时的电压波动和充放电压差大、内阻大等不良问题,提高单个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且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单个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且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单个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且提高劳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锂电池
,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储能行业的大力发展,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轻量化的电池箱无疑是提高续航里程的关键。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箱主要由电池、电池间串并联的连接排、电池管理系统、散热或者加热系统组成,其中电池的重量大约占整个电池箱比重的70%至85%,因此提高续航里程的根本是降低电池自身的重量或者体积,提升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从而大幅度提升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0003]现有技术中圆柱钛酸锂电池正、负极极柱是通过螺纹紧固将单个电池串并联成组的,导致电池极柱较长,电池整体的体积密度较低,且螺纹紧固存在螺纹未拧紧、螺纹滑牙等导致的电压波动大及内阻大的成组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负极极柱通过螺纹紧固导致电压波动大成组质量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中心卷轴,中心卷轴外壁缠绕电芯,中心卷轴外壁上依次设置有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电芯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上分别设置有极板,极板分别连接有具有凸部的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凸部延伸至中心卷轴内使得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和电芯固定。
[0007]进一步,极板包括集流板,集流板上焊接有定位柱,且极板分别固定在电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定位柱卡接在中心卷轴中的内六角孔中。
[0008]进一步,极板上设置有正极导流板,正极导流板上设置有定位圈。
[0009]进一步,正极极耳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正极极柱,正极极柱上设置的凸部一端从定位圈和正极导流板的通孔穿出焊接后插入所述定位柱的孔内。
[0010]进一步,正极极耳的一端设置有正极盖板。
[0011]进一步,正极极柱与正极盖板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0012]进一步,密封垫的材质为环氧树脂灌封胶、塑料或橡胶。
[0013]进一步,中心卷轴的材质为塑料。
[0014]本技术的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电池体积能量较低,将现有电池正、负极极柱的螺纹结构设置为激光焊接的凸台结构,提高单体电池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改善单体电池成组工艺的不良,提升成组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正、负极极柱的结构变更,解决了电池串并联成组时的电压波动过大及内阻大的问题,提高单个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且提高劳动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剖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俯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仰视图。
[0019]图中标号说明:1、中心卷轴;11、中心管;12、热收缩套管;2、电芯;21、正极极耳;22、负极极耳;3、极板;31、定位柱;32、集流板;4、正极极柱;5、负极极柱;6、正极盖板;7、负极盖板;8、外壳;9、密封垫;10、正极导流板;101、定位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1]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包括外壳8,外壳8内设置有中心卷轴1,中心卷轴1包括一体成型的带内六角的中心管11和具有热收缩特性套管,中心卷轴1外壁上依次设置有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电芯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极耳21和负极极耳22,正极极耳21和负极极耳22上分别设置有极板3,极板3分别连接有具有凸部的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凸部延伸至中心卷轴1内使得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和电芯2固定。
[0022]极板3包括集流板32,集流板32上焊接有定位柱31,且极板3分别固定在电芯2的正极极耳21和负极极耳22,两端定位柱31卡接在中心卷轴1中的内六角孔中。
[0023]极板3上设置有三维立体带米字型结构的正极导流板10,正极导流板10上设置有定位圈101,正极导流板10包括与定位圈101相配合的圆孔及导流用圆孔。
[0024]正极极耳2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正极极柱4,正极极柱4上设置的凸部一端从定位圈101和正极导流板10的通孔穿出焊接后插入所述定位柱31的孔内,所述负极极柱5固定在负极极耳22端的极板3上,且负极极柱5的凸部一端插入所述定位柱31的孔内。
[0025]本技术提供的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的长度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现有技术中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通常采用螺母紧固的方式和电芯2焊接固定,且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的长度较长,将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的长度减小同时在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的端部设置有凸部,进而凸部和电芯2固定连接,由此将具有长度较长的螺纹柱的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设置为具有凸部的结构,从而使得锂电池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加工成本低。
[0026]正极极耳21的一端设置有正极盖板6,正极极柱4的另一端从所述正极盖板6的通孔穿出,且正极极柱4与所述正极盖板6之间设置有绝缘密封垫9;负极盖板7固定于所述外壳8靠近所述负极极耳22的一端,所述负极极柱5的另一端从所述负极盖板7的通孔穿出,且所述负极极柱5与所述负极盖板7之间密封连接。
[0027]绝缘密封垫9的材质为环氧树脂灌封胶、塑料或者橡胶。
[0028]中心卷轴1的材质为塑料。极板3、正极极柱4、负极极柱5、正极盖板6、负极盖板7、外壳8、正极导流板10的材质为铝合金。
[0029]由于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的结构改变,解决电池串并联成组时的电压波动过大
及内阻大的问题,相对于螺纹紧固的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提高单个电池的能量密度约25%以上,且可削减正、负极极柱加工工时约30%以上。
[0030]本技术提供的高体积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有利于电池成组时电池箱整体的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的提升。
[0031]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8),外壳(8)内设置有中心卷轴(1),中心卷轴(1)外壁缠绕电芯(2),中心卷轴(1)外壁上依次设置有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电芯(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极耳(21)和负极极耳(22),正极极耳(21)和负极极耳(22)上分别设置有极板(3),极板(3)分别连接有具有凸部的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凸部延伸至中心卷轴(1)内使得正极极柱(4)和负极极柱(5)和电芯(2)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极板(3)包括集流板(32),集流板(32)上焊接有定位柱(31),且极板(3)分别固定在电芯(2)的正极极耳(21)和负极极耳(22),定位柱(31)卡接在中心卷轴(1)中的内六角孔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德雷李聪利蔡惠群
申请(专利权)人: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