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1707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40
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属于机械传动结构;在动力输入转轴上固装中心齿轮和轴承,支架固装在轴承上,在支架上固装支撑轴,行星齿轮套配在支撑轴上,内齿圈套装在行星齿轮外部上,在动力输出转轴上轴向可移动地套装转换调节套,工字形框架固装在动力输出转轴上,在工字形框架上配装正转传输摩擦片,连杆D铰连在转换调节套和正转传输摩擦片上,在转换调节套上固装连杆A、铰装连杆B,连杆C铰装在连杆A、B上,反转传输摩擦片固装在连杆C上;本机构实现了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的转换,结构新颖、独特、合理,转换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使用可靠,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机械传动结构,主要涉及一种两根轴同轴心配置时的动力传输旋转方向转换机构。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两轴同轴心配置的动力传输结构只能完成和实现其动力输出转轴旋转方向与动力输入转轴旋转方向始终一致的传输作业,即动力输出转轴的旋转方向不能与动力输入转轴的旋转方向相反。但是,在机械结构的动力传输实际作业中,既需要动力输出转轴的旋转方向与动力输入转轴旋转方向一致的传输,又需要动力输出转轴的旋转方向与动力输入转轴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传输,传统技术无法满足该作业使用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已有双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械的研究,然而,由于结构设计方向的不足和缺陷,诸多技术性问题仍处在解决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结合机械传动使用的实际需要,研究设计一种新结构的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达到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操作简易方便、快捷、传动可靠的目的。
[0004]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包括同轴心定位配置的动力输出转轴和动力输入转轴,在所述动力输入转轴上依次固装中心齿轮和轴承,支架固装在轴承上,在支架的外端头部位上固装支撑轴,行星齿轮可转动地套配在支撑轴上,在所述行星齿轮外部上轴向定位地套装内齿圈,所述行星齿轮分别与中心齿轮和内齿圈相啮合;在所述动力输出转轴上周向和径向定位、轴向可移动地套装转换调节套,工字形框架固装在动力输出转轴端部上,在所述工字形框架上可径向移动地配装正转传输摩擦片,所述正转传输摩擦片与中心齿轮圆周槽壁面呈接触配合或脱离接触配合,连杆D的两端分别铰连在转换调节套和正转传输摩擦片上,在所述转换调节套的外侧和内侧部位上分别固装连杆A和可摆动地铰连安装连杆B,连杆C铰装在连杆A和连杆B外端头上,在所述连杆C端部上固装反转传输摩擦片,所述反转传输摩擦片位于内齿圈圆周外侧部位处,呈相互接触配合或脱离接触配合。
[0005]本专利技术创造采用行星轮系与正、反转传输摩擦片相配合的结构,实现了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的转换,具有结构新颖、独特、合理、转换操作简单、快速、转换效率高、使用可靠、适应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07]图2是图1的右视图;
[0008]图3是图1的左视图;
[0009]图4是图3的A—A向剖视图;
[0010]图5是图1的右视三维视图;
[0011]图6是图1的左视三维视图。
[0012]图中件号说明:
[0013]1、动力输出转轴、2、转换调节套、3、连杆A、4、连杆B、5、连杆C、6、反转传输摩擦片、7、内齿圈、8、行星齿轮、9、工字形框架、10、正转传输摩擦片、11、动力输入转轴、12、连杆D、13、中心齿轮、14、防滑块、15、支撑轴、16、轴承、17、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创造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一种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包括同轴心定位配置的动力输出转轴1和动力输入转轴11,在所述动力输入转轴11上依次固装中心齿轮13和轴承16,支架17固装在轴承16上,在支架17的外端头部位上固装支撑轴15,行星齿轮8可转动地套配在支撑轴15上,在所述行星齿轮8外部上轴向定位的套装内齿圈7,所述行星齿轮8分别与中心齿轮13和内齿圈7相啮合;在所述动力输出转轴1上周向和径向定位、轴向可移动地套装转换调节套2,工字形框架9固装在动力输出转轴1端部上,在所述工字形框架9上可径向移动地配装正转传输摩擦片10,所述正转传输摩擦片10与中心齿轮13圆周槽壁面呈接触配合或脱离接触配合,连杆D12的两端分别铰连在转换调节套2和正转传输摩擦片10上,在所述转换调节套2的外侧和内侧部位上分别固装连杆A3和可摆动地铰连安装连杆B4,连杆C5铰装在连杆A3和连杆B4外端头上,在所述连杆C5端部上固装反转传输摩擦片6,所述反转传输摩擦片6位于内齿圈7圆周外侧部位处,呈相互接触配合或脱离接触配合。在所述内齿圈7圆周外表面上设置防滑块14。
[0015]当作业要求动力输出转轴1的旋向与动力输入转轴11的旋向相同时,在动力输出转轴1上利用外力向中心齿轮13处移动转换调节套2,在连杆D12推动下,正转传输摩擦片10在工字形框架9上沿径向向外移动,使正转传输摩擦片10与中心齿轮13圆周槽壁面呈紧密接触配合,此时,在连杆A3、连杆B4和连杆C5的驱动下,反转传输摩擦片6沿径向向外扩大移动,使反转传输摩擦片6脱离与内齿圈7圆周外表面的接触配合,旋转地动力输入转轴11将旋转动力经固装其上的中心齿轮13和正转传输摩擦片10及固装在动力输出转轴1上的工字形框架9驱动动力输出转轴1做与动力输入转轴11旋向相同的旋转。
[0016]当作业要求动力输出转轴1的旋向与动力输入转轴11的旋向相反时,在动力输出转轴1上利用外力向远离中心齿轮13方向移动转换调节套2,在连杆D12拉动下,正转传输摩擦片10在工字形框架9上沿径向向内移动,使正转传输摩擦片10脱离与中心齿轮13圆周槽壁面的接触配合,与此同步,在连杆A3、连杆B4和连杆C5的驱动下,反转传输摩擦片6沿径向向内收缩移动,使反转传输摩擦片6与内齿圈7圆周外表面呈紧密接触配合,此时,动力输入转轴11将旋转动力依次经中心齿轮13、行星齿轮8、内齿圈7、反转传输摩擦片6、连杆C5、连杆B4、连杆A3及转换调节套2驱动动力输出转轴1做与动力输入转轴11旋向相反的转动。
[0017]防滑块14可提高反转传输摩擦片6与内齿圈7之间的摩擦力,保证传动的可靠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轴同轴心动力传输旋向转换机构,包括同轴心定位配置的动力输出转轴(1)和动力输入转轴(1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输入转轴(11)上依次固装中心齿轮(13)和轴承(16),支架(17)固装在轴承(16)上,在支架(17)的外端头部位上固装支撑轴(15),行星齿轮(8)可转动地套配在支撑轴(15)上,在所述行星齿轮(8)外部上轴向定位地套装内齿圈(7),所述行星齿轮(8)分别与中心齿轮(13)和内齿圈(7)相啮合;在所述动力输出转轴(1)上周向和径向定位、轴向可移动地套装转换调节套(2),工字形框架(9)固装在动力输出转轴(1)端部上,在所述工字形框架(9)上可径向移动地配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武徐亚男赵剑桥徐常塑唐汉王梓名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